由出土古纸看造纸的起源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
过去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并不确切。据《后汉书·蔡伦传》,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时为公元年。事实上大汉王朝建都长安之时已有纸。《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元延元年一事说:“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汉末应劭注:“薄小纸也。”《三辅旧事》中记武帝时江充对卫太子说:“上恶大鼻,当以纸蔽鼻而入。”又《后汉书·贾逵传》载,汉章帝给贾逵与其学生“各简、纸经、传各一通”。李贤注“简纸”:“竹简及纸也。”事在建初年(76—83),也在蔡伦之前。
其次,大半个世纪中发现了不少西汉时代的古纸,而且全是麻纸:(一)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麻质古纸,同时出土的有汉元帝时木简。(二)年在居延额济纳河东岸发现一张被揉成团的纸,上书写七行五十字。时间在汉和帝永元年间。(三)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灞陵纸88片,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四)年在居延县肩水金关出土麻纸。一件与汉宣帝甘露年木简共存,一件出土于汉平帝以前的地层。(五)年在陕西扶凤中颜村出土汉宣帝时的三张麻纸。(六)年在敦煌市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麻纸五件八片。(七)年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古纸碎片。(八)年在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古纸碎片,其上绘有地图,年代在西汉初年,是目前发现时间最早的古纸。(九)年在兰州市伏龙坪出土两块东汉时代的纸,一块上写有四十来字,一块上写有六十余字。(十)年在敦煌甜水井汉代邮驿悬泉置遗址出土麻纸汉代文书9件,其中有武帝、昭帝时期的3件,一张上写有几种药名。另一张上也有字。(十一)悬泉置遗址还出土麻纸余件,从汉武帝至东汉初的都有。(十二)年在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古墓发现古纸残片。(十三)年在敦煌小方盘南侧废墟中发现麻纸残片,其中一片为书信残片,汉成帝时之物(另年在武威旱滩坡出土麻纸碎片,时在东汉晚期,不计)。
以上出土古纸值得注意者:(一)全是麻纸。(二)其中十一处在西北,且均在丝绸之路上;一处在古蜀道上。(三)其中八次发现于甘肃和甘肃内蒙交界处,两次在西汉都城长安和长安以西的扶风。长安以东再无发现。(四)时代最早,纸的质量较高的出土于甘肃南部天水放马滩。(五)有的上面写有文字、或绘有图,说明西汉时纸已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工具。
由以上五点可以肯定:(一)蔡伦之前已产生了纸,只是较薄,面积小,只用于长途携带的书信、地图之类上。(二)史书言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是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宋初的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中说:“汉代已有幡纸代简而未通用,至和帝时,蔡伦字敬仲,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奏上,帝善其能。自是天下咸谓之蔡侯纸。”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三)造纸最早是起于西北;就目前所发现而言,靠近天水者产生最早,质量最高。(四)绵阳古纸,应是由蜀道向南带去的陇南古纸。由此可以断言:最早产纸的地方应在都城长安以西即《汉书·地理志》所谓“山多林木”的“天水陇西”之地。
陇南的西和、礼县、武都、成县交界之处的西汉水流域,自古为产麻纸之地,这有其地理、历史方面的原因:(一)多森林,构树也多。(二)所产麻及麻布在古代很出名,成为给朝廷的赋贡。《元和郡县志》“成州条”载:“赋:布、麻。”“秦州”条引《唐六典》:“陇右道厥赋布、麻。”这里的“布”应指麻布,因为棉花是在公元七世纪即唐代前期才由印度引进,当时还未十分普及。(三)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距天水不是很远,汉唐时期是古都长安人力、物质资源供给地。(四)当蜀道西线的北端,为茶马古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杜甫入川皆由此路。(五)当西汉水上游,水上交通方便。(六)唐代以前在汉族之外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氐族从东汉末年起以这里为中心建仇池国,前后仇池国共年。西晋初年杨茂搜率部落还保仇池,“关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茂搜近纳抚接。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至刘宋初年,又是“四方流人以仇池丰实,多所依附。”这一带有过在一段繁盛时期。(七)汉唐时上禄县在其东北部。《后汉书·党锢列传》载:“光和二年,上禄长和海上言。”唐李贤注:“上禄县,属武都,今成州也。”《水经注·漾水》载龙门水(石峡河)“又南迳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迳上禄县故城西”则此上禄在西高山东南侧的六巷河东岸。此为后秦的上禄县遗址。上禄之最后遗址在西和县六巷乡的上六巷。“上六”之“六”旧读“陆”,与“禄”音同。言其为“巷”者,留有街巷旧迹。其地有中元寺、上元寺、下元寺旧址,至今存木构彩桥一座,上有廓房,建筑精致。可见至明清时代仍留有旧迹。
由于以上这些地理、自然状况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使以西汉水为纽带、以仇池山为中心、先后以丝绸之路、古蜀道和仇池国为依托,以上禄县城和纸坊镇为门户的几个地方,从很早起形成麻纸生产之地。
历史上生产麻纸的地方集中在今西和之大桥、西高山、蒿林、太石河、石峡一带基本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足,无霜期长,多成片的森林。其次,全在西汉水流域,有着靠山依水的地理特征,采集原料和加工均方便。再次,当西和、礼县、成县、武都交界处,水路沿汉水下至略阳、汉中,陆路沿蜀道上至天水、宝鸡,具备销售、发货的最佳条件。
由于宋元以来这些地方属于偏僻地带,改良进程缓慢,所以仍保留了手工制作的较原始的工艺。过去西和麻纸用构树皮和所收烂麻织物两类原料制作,与蔡伦造纸的材料一样。现西和全部用构树皮,但名称沿袭历史上的叫法,还叫“麻纸”。
在这一片地方的东面有“纸坊镇”(原归西和,年划归成县)。就今天所能见到的史料看,陇南纸坊镇地名的产生在明代以前。甘肃学者胡缵宗嘉靖二十三年撰《纸坊建行台记》一文中言及拟在“礼之纸坊镇”建行台,说明纸坊镇在明代之时已是一个颇兴盛的一个集镇(当时属礼县),是麻纸的集散地。
西和县今存用麻纸所写东西有:明万历年和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十七种皮影戏抄本、嘉庆二十年契约及道光、同治、光绪年戏本、地契、收据等。
前辈学者劳干、潘吉星都著文论造纸术起于西汉时,但未论及大体起于何处。我是在分析近百年来出土古纸分布的基础上,从一路(丝绸之路)、一道(蜀道)、一水(西汉水)、一山(仇池山)、一国(仇池国)、一城(上禄县城遗址)、一镇(纸坊镇)的交汇和联系上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以上看法,希望得到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白癜风初期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