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二,再过十几天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要来临了。想好今年的七夕陪你的爱人,你的女儿去哪里过一个难忘的七夕了吗?如果没想好,畅游甘肃为你重点推荐一个好去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节,正在等你过一个秦风遗存的七夕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诗经·秦风·蒹葭》吟唱千年的陇南女儿们,如今还在延续着最清纯、浪漫的“神秘”仪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一首描写乞巧的著名古诗,而这一古老的节日在陇南年年上演。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
秦风在哪里?在秦地。
秦地在哪里?就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
西和境内湖光山色,峡谷丛岭,为其构成了灵妙地利;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为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传的乞巧节。
西和乞巧节是秦人古老遗风,“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长纺织,被演绎为天上善织云锦霞衣的织女。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甘肃陇南的乞巧民俗,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逵夫研究认为,陇南乞巧来自于秦人遗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诗经》的美丽词句至今被吟唱。而其中“在水一方”就是指西汉水。民俗专家认为,陇南乞巧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出于对劳动的热爱和崇拜,西和女儿怀着对先祖“巧娘娘”的虔诚崇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每年都请她下凡“赐巧”。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们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谁也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不断创作的结晶。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
照瓣卜巧举行后,意味着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12时左右,乞巧组织者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至此,西和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乞巧活动落下帷幕。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
《大戴礼·夏小正》有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而向。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
正是这一天文现象,衍生出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白居易有诗名《七夕》。诗中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便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每年的七夕增添了不少浪漫与神秘的色彩。
其实,七夕在古代可是单身女子们最期待的节日!那时候未出阁的姑娘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是春节走亲访友都要家中男子出面,女孩子则根本没什么出门的机会。到了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可就不一样了,女孩子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那时的七夕被叫做“乞巧节”,节日里,少女们还有各种小型游艺活动来祈求自己的巧慧:
喜蛛应巧这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古时候,人们把一种小型蜘蛛称为喜子或果子,蜘蛛结网似勤劳的女子织布。七夕当天,女子把一种小型蜘蛛放在瓜果上(或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或圆正为巧拙之标准。
投针验巧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时才盛行的节俗。七夕正午,女子们把刺绣用的针投入水碗中,当针附在水面上时,观察针投射在水底的影子。若影子散如花影、云影、兽影,则证明女子聪慧灵巧,如果影子是直直的一条线,或粗或细,都代表了女子笨拙。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除此之外,少女、少妇们还会在七夕节当天染指甲、沐发、拜织女、拜魁星、供奉“磨喝乐”,相比起现在的吃饭、逛街、看电影,古时候的习俗则更加风雅,多样。
如今的七夕,少女们不需再穿针、捉蜘蛛祈求巧慧。缝补刺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幸好还有陇南的乞巧节,让我们可以一睹传统习俗的魅力之处。
图文来源:甘肃旅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