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夕
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
陇南西和又双叒叕上央视啦
今日CCTV-13新闻直播间播报了西和乞巧节盛况
“家家乞巧共度七夕甘肃西和水中“卜巧”看看自己巧不巧”忙着秀恩爱吃狗粮看乞巧程式的你
有没有观看呀~
每年七夕节,甘肃陇南的西和县都会举办乞巧节,待字闺中的姑娘们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还要按照习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看自己的天赋是什么,那怎么个看法呢,乞巧节又是怎么过的?央视记者张鹏军此刻就在现场,马上来连线他。
主播周丽:鹏军,你好,你在现场都有哪些观察?带我们去感受一下。
央视记者张鹏军:好的,那我的手里面的有一盘麦苗,地上还有一盆水,如果我现在说:就一个麦苗儿,然后把它放到水里面就能够预测未来,那么您愿意参与吗?相信很多人都想试一试啊。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所有的姑娘,都要参与一下。这个过程称为“卜巧”,“卜巧”是什么,到底怎么“卜巧”?我们先卖个关子。把这些道具交还给姑娘们,你们先去准备,先来带大家看现场,我们今天来到的是甘肃陇南市的西和县。现在这里正在共度乞巧节,顾名思义,大家要在这个节日上来祈求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向谁乞巧呢?向“巧娘娘”,“巧娘娘”又是谁呢?传说秦人的先祖女修当时教会了大家种桑、养蚕、织布,所以被看作是神仙,被奉为“巧娘娘”。所以,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就会载歌载舞来欢迎“巧娘娘”下凡,同时表达对她的赞美以及许自己的心愿,在现场可以看到大家正在唱着这个传统的歌曲,包括跳着传统的一些舞蹈。我们看到那边儿树荫下面(有姑娘)一排成一排正在走。舞步不是太复杂,但是要告诉大家这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了。
其实,也有一种传说,我们刚才介绍的这个女修是织女的前身。所以,在现场我们还可以看到这边儿有很多人在以他们的方式演绎着关于织女的传说。那不管是怎样的一个传说,其实呢,它表达的都是我们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那在这边儿大家走近一点可能会听到我们在边唱边跳边走的时候,总是在说这些词儿或者唱着一些词儿,那这些词儿到底是什么?其实,我刚来的时候也听不懂,因为很多都是用方言来说的。我给大家随便摘一段,给大家分享一下:“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一绣桃花满树红;二绣麦子黄成金;三绣中秋月亮名;四绣过年挂红灯。等等,其实表达的都是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以及对当地这种刺绣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崇拜。
来到这边,我们看到这边有一圈姑娘围着,围着的就是我们刚才给大家介绍到的那盆儿水,他们就在“卜巧”。“卜巧”怎么个补法?现场去看一看,你看到这个姑娘她随机要去揪一个麦苗儿,然后放到这个水里,现在大家注意,在这个相机前面可以看到放进去这个麦苗在这个盆底就会出现一个投影,那么这个投影可是有说法的,这些都是待字闺中的小姑娘,旁边会有一个大人给他们解读。
记者:我们来请教一下您,像刚才这个姑娘放的这个(麦苗)投影出来之后有什么说道啊?
她麦苗的投影是一根绣花针,巧娘娘赐她聪慧贤能、心灵手巧。
记者: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我对这个结果挺满意的,因为,在我们这儿的话,基本上长辈们都会做一些针线活儿,然后那个刺绣的话也都会。然后就是,奶奶教我们妈妈,妈妈再教给我们,我自己的话,就是大概也能做一点儿。
我注意到你们穿的鞋都是绣花鞋,自己家里做的吧,所以说,这种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都有很大影响的,但是在这里,一定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较真儿,因为这就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我们还是重在参与。那在以前的时候,实际上这些事儿只能是女孩子在家里面做。现在呢,把它演绎成一种户外的一个相当于旅游的体验项目,很多人包括游客也可以体验,我也可以体验,我随便摘一个,您看看我这个像什么?
你这个像一把镰刀,“巧娘娘”觉得你是一个勤劳的人。还是有点儿准确的,家里有地,这个确实看到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来到这里深度的去参与一下,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乐趣,以及他的价值观。
在这边大家看到还有很多的人在刺绣,那实际上也是围绕咱们乞巧文化的。像我们刺绣出来的这个产品包括一些绣花枕头、绣花鞋,还有一些这个草编的一些作品。那其实在今年的乞巧节,咱们西和县就接待了三十万人次的游客,大家到了这里还可以去购买这些产品,而且据我了解,像这些产品现在形成的这个网店就有上千家,而且围绕咱们乞巧文化西和县形成的一个企业就有四十家之多。所以说,咱们的传统文化,包括这样的一些国家非遗也给当地的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错过的朋友不要紧
晚上应该会有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