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栋陇南山歌集仇池风连载之四

仇池风——陇南山歌(之四)

杨克栋搜集整理

一山歌唱惯了有瘾哩

架起了栿梁上檩哩,

山歌喝贯了有瘾哩。

放的好铁打马掌,

不唱山歌喉咙痒。

放的篾条⑴箍破缸,

不唱山歌心上慌。

放的铁棒槌砸乱麻,

不唱山歌浑身乏。

放的石头当秤砣,

不唱山歌瞌睡多。

放的麻秆儿顶得门,

不唱山歌由不得人。

磨里的陡槽木板闸,

山歌的瘾比洋烟⑵大。

(西和县)

⑴篾条:劈成条状的薄竹片。

⑵洋烟:(方)鸦片。

二山歌唱开了收不住

红灯笼一点亮开了,

不唱不唱唱开了。

漂白布染成了淡雪青,

唱开了一声连一声。

漂白布染成了金绛色,

唱开了一块⑴连一块。

漂白布颜色染得深,

唱开了一阵连一阵。

攒下的麸子换了醋,

山歌唱开了收不住。

鸡儿碰上了满地米,

想要收住不由你。

(文县西和县)

⑴块:(方)指首。

三山歌对得人饿了

二家的嗓子一样亮,

阴山阳山对着唱。

麻雀⑴儿虚空里不飞了,

山歌对得天黑了。

麻板刺儿刀剁了,

山歌对得人饿了。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民饿得慌。

生土⑵里花儿开不俊,

肚子饿了难拉韵。

泉边前喝水没啥舀,

肚子饿了声气小。

肚子饿得像猫抓,

都把山歌住⑶一下,

清水⑷的麻绳九股头,

把山歌住了回家走。

等到回家吃饱饭,

头一月对到二月半。

(西和县文县)

⑴雀:qiao。

⑵生土:(方)未曾耕作过的板结土

⑶住:停、止。

⑷清水:甘肃省县名。

四有啥实话了唱出来

甲怀儿里揣的大铜镜

唱了半天没回应。

乙有心唱着给你听

嗓子涩⑴着没声音。

甲大铜镜儿一面光,

咋的⑵我唱你不唱?

乙有心连你对着唱,

嗓子疼着跟不上。

甲咕噜雁⑶落到下坝里,

山歌要唱实话哩。

乙大沙盆里晒酱哩,

实话在我心上哩。

甲夜明珠土里莫了哩,

有啥实话了唱出来。

乙嗓子不涩也不疼,

单⑷为你不是心上人!

(秦州区文县)

⑴涩:(方)沙、哑。

⑵咋的:(方)怎么。

⑶咕噜雁:(方)大雁。

⑷单:(方)专、只。

五妹把山歌当媒人

男多日子没听贤妹唱,

今儿个⑴唱得余外亮。

听着贤妹娃金口开,

今儿个唱着为啥来?

女拿得玉石换黄金,

妹把山歌当媒人。

一辈子有几个十七八,

想缠个男人想安家。

男个家⑵跌倒了个家爬,

缠个男人着做啥家?

旱烟瓶墙上颠倒挂,

把家安下了能做啥?

女要捆烧柴不离葽⑶,

缠上个男人了有依靠。

长下了瓜蔓儿才结瓜,

把家安下了抓⑷娃娃。

(西和县文县)

⑴今儿个:(方)说话时的这一天。

⑵个家:(方)自己。

⑶葽:yào。(方)用秸秆、树枝拧成的捆物腰绳。

⑷抓:(方)生育、抚养。

六打几声山歌试妹心

男平川大坝一条河

一面贤妹一面哥。

吃腥的猫儿嘴头馋,

小哥心想把妹缠。

蓝花碟碟儿红花碗,

想河摸不来水深浅。

几层子青布包铜镜,

想缠妹摸不来啥心病。

撂一块石头试水深,

打几声山歌试妹心。

落地的鹦哥儿想上架,

妹要有意了回句话。

女大河淌到川坝里,

小哥哥隔河要话哩。

两个铁匠打对锤,

妹跟声气把话回。

川⑴路的丝线打网子⑵,

小哥哥一副好嗓子。

嗓子活像铜铃响,

山歌打到了妹心上。

河又浅,水不深,

再莫了放山歌试妹心。

铜镜擦得光亮的,

妹心连小哥一样的。

(西和县文县)

⑴川:四川省。

⑵网子:指发网。

七会唱缠花的是行家

乱风刮得黄土扬,

你唱山歌不在行。

张口不唱郎缠妹,

不如回家睡瞌睡。

张口不唱妹缠郎,

枉费声气枉拉腔。

张口不唱二家缠,

活像碗里没调盐。

张口不唱人缠人,

听你的山歌没精神。

张口不唱缠花的,

没学会了你滚开。

石头的底座砖砌的塔,

会唱缠花的是行家。

(文县西和县)

八把贤妹聋哑得可惜⑴了

对山照见妹放羊,

穿的绿裤子红衣裳。

远看模样儿长得俊,

打几声山歌探个信。

山对山来路不远,

郎打山歌不转脸。

干骨头里榨不出油,

郎打山歌不抬头。

涨了洪水河不清,

郎打山歌不回音。

走到跟前才看清,

妹是个天聋地哑人。

大红对子(19)贴斜了,

把贤妹聋哑得可惜了。

(西和县)

⑴惜:方音“惜”。

⑵对子:(方)对联。

九你能唱啥我对啥

甲麻雀儿飞到山背后,

想打山歌没对手。

乙只要你打有人连⑴,

对手就在身边前。

甲对手的本事大么小,

心上的山歌多么少?

乙我的本事不咋大,

你能唱啥我对啥。

甲赵州的石桥谁人修,

玉石栏杆谁人留?

乙赵州的石桥鲁班修,

玉石栏杆八仙留。

甲谁人骑驴桥上过,

谁人酒醉像疯魔?

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

蓝采和酒醉像疯魔。

甲谁人过桥渡蓝关,

谁人摇的阴阳扇?

乙韩湘子过桥渡蓝天,

汉钟离摇的阴阳扇。

甲谁人过桥拄的拐,

谁人拿剑闹东海?

乙李铁拐过桥拄的拐,

吕洞宾拿剑闹东海。

甲谁人拿莲花桥上走,

谁人终南山把道修?

乙何仙姑拿莲花桥上走,

曹国舅终南山把道修。

甲山歌多,本事大,

不枉人前说大话。

乙铜包得秤杆铁包的斗,

二家都是唱把手⑵。

(武山县西和县)

⑴连:相接,接唱。

⑵唱把手:(方)唱山歌的能手。

(载《仇池》年第1期)

杨克栋,男,汉族,生于年元月,籍贯甘肃省西和县。中共党员,林业工程师。现任甘肃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林业学会会员。

于年4月参加工作。年4月至年11月西和玉泉林场任技术员。年11月至年11月西和县林业局任副局长。年11月至年7月西和县扶贫办任副主任。年7月至年7月西和县农职中任校长。年7月至年6月政协西和县委员会任经科委主任。年6月退休。

杨克栋热爱民间民俗文化。在长期从事林业工作的同时,耳濡目染,钟情于陇南山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深入民间,走进底层,于丛林山野之间觅歌;于村头院落之中记言。”?历时40余年,搜集了陇南山歌余首,经整理、编辑成《仇池风——陇南山歌》一书,于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辑,包括传统情歌、婚姻家庭、生产劳动、民情风土、时事政治等内容。山歌中涉及了多条方言词语,并对其从形、音、义方面作了诠释。该书出版发行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民俗界、文学界和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13家报刊、3家电视台、4家网站进行了转载、报导和评述。有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有评论说:“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家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可资借鉴的素材。”?“这是近年来甘肃原生态山歌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抡救、保护甘肃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满足需求,该书先后印刷两次,并荣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和“首届陇南文艺奖金奖”及“首届仇池文艺奖特别奖”。西和县于年8月举办了第一届“仇池山歌艺术节”。又于年、年和年举办了三届全县性的山歌歌手大奖赛,从而推动了该县群众性山歌演唱活动的展开。又于年编著了《大美陇南—山歌集》(精选本)出版,书内收录原汁原味的山歌余首,该书为向全国推广、普及陇南山歌,并为专家学者们提供方便、可靠的研究资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杨克栋在民俗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三年时间,奔走西礼两县有关乞巧地区,走访了五六十位年过古稀曾经当过“乞巧头儿”的妇女,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所见亲闻,撰写了三万余字的《仇池乞巧民俗录》一文,对西礼两县的乞巧节的进程、内容、歌曲进行了详实的辑录。该文年在《甘肃文苑》第一期发表后,使西礼乞巧民俗原貌昭示于天下。因而引起了许多民俗专家的重视。先后有国家民族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兰州民族大学等十多所院校及有关民俗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来西和县实地考察。认为“西礼乞巧”是中国当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民俗之一,“其节日延续时间之长、流彷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可称得上‘华夏第一’。”④“是中国仍然存活且形态完整的七夕节俗。它是信仰、仪式、歌唱、舞蹈、社交、技艺交流与展示上都有全面生动地呈现,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⑤年8月和年8月,西和县先后举办了三届“乞巧文化旅游节”和一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仇池乞巧民俗录》为西和乞巧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西和县被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提供了详实的文字资料。

工作之余,还从事文学创作和其他民俗事象的调查研究,数十年来,在省内外有关书刊中发表了《书窃》、《楼堂烟云话沧桑》、《西和县天主教记事》、《西和县基督教建国前教史考》、《西和北关泰山庙暨庙会考述》、《浅论西、礼乞巧节的地域特征》等数十万字的文章。《抡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见》—文荣获省“年百合花奖三等奖”。

在林业科技战线工作30余年,先后领导完成荒山造林、营林改造,飞播造林共15.6万亩。参加了《甘肃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编撰和天水地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在全国省、地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林业科研成果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成果分别获得过省、地科学进步奖、科学大会奖、优秀论文奖、调查区划奖。职中工作时,曾获“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者工作奖”。

[注释]

?陈晓翌、牛民选、张慧麟《风淳韵美,语朴情莫真,风骚独领》,见《同谷》年,第1期。

?柯杨《—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见《仇池风—陇南山歌》第1页,作家出版社,年。

?常文昌《陇南山歌的艺术魅力》,《陇南报》,年2月28日。

④柯杨《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关于甘肃西、礼两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报告》,见金宏图、李萍主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学苑出版社,年。

⑤肖放《星汉遥望,心通艺巧—七夕节的牛女故事与乞巧风俗》,见《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内部资料),年8月。

因为最近俗事缠身,致使连载一再搁浅,辜负了诸位读者,在此深表歉意!谢谢您!

赞赏

长按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白殿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j/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