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陇南总体面积2.万平方千米,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全市共个乡镇,其中77个乡(含4个民族乡)、个镇,个村委会,街道办事处4个。年末,全市总人口.76万人,常住人口.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3‰。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个民族。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通道。早在多年前,陇南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陇南市所辖的九县区,大小不同,文化也各有特色,人口密度也不同,每个县具体面积有多大?常住人口有多少?地名是怎么来的?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现在随陇报君了解一下。
1
看看各县的占地面积
文县平方公里14个镇: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中寨镇、临江镇、桥头镇、梨坪镇、天池镇、堡子坝镇、石坊镇、石鸡坝镇、丹堡镇、中庙镇、范坝镇。
5个乡:刘家坪乡、玉垒乡、口头坝乡、尖山乡、舍书乡。
1个民族乡:铁楼藏族乡。
武都平方千米21个镇:城关镇、东江镇、马街镇、安化镇、汉王镇、两水镇、洛塘镇、琵琶镇、角弓镇、三河镇、鱼龙镇、甘泉镇、外纳镇、姚寨镇、柏林镇、马营镇、裕河镇、汉林镇、石门镇、佛崖镇、五马镇。
13个乡:黄坪乡、桔柑乡、蒲池乡、郭河乡、玉皇乡、隆兴乡、龙凤乡、龙坝乡、池坝乡、月照乡、枫相乡、三仓乡、五库乡。
2个民族乡:磨坝藏族乡、坪垭藏族乡。
4个街道办:江北街道办、江南街道办、吉石坝街道办、钟楼滩街道办。
礼县.92平方公里15个镇: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红河镇、宽川镇、祁山镇、永兴镇、永坪镇、中坝镇、罗坝镇、雷坝镇、崖城镇、龙林镇、洮坪镇。
14个乡:马河乡、固城乡、湫山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白关乡。
宕昌平方公里6个镇:城关镇、哈达铺镇、理川镇、官亭镇、沙湾镇、南阳镇
18个乡:阿坞乡、南河乡、木耳乡、庞家乡、八力乡、何家堡乡、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临江铺乡、竹院乡、韩院乡、兴化乡、好梯乡、甘江头乡、两河口乡、新寨乡、狮子乡。
1个民族乡:新城子藏族乡
康县.46平方公里14个镇:城关镇、平洛镇、大堡镇、岸门口镇、两河镇、长坝镇、云台镇、阳坝镇、望关镇、王坝镇、大南峪镇、碾坝镇、豆坝镇、豆坪镇。
7个乡:寺台乡、迷坝乡、店子乡、白杨乡、太石乡、铜钱乡、三河坝乡。
徽县平方公里13个镇: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镇、水阳镇、栗川镇、麻沿河镇、高桥镇、大河店镇。
2个乡:榆树乡、虞关乡。
西和平方公里12个镇: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十里镇、兴隆镇、石堡镇。
8个乡:苏合乡、卢河乡、稍峪乡、晒经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成县.54平方公里14个镇:城关镇、抛沙镇、小川镇、红川镇、黄渚镇、店村镇、王磨镇、纸坊镇、沙坝镇、黄陈镇、陈院镇、鸡峰镇;索池镇、苏元镇。
3个乡:二郎乡、宋坪乡、镡河乡。
两当.73平方公里4个镇:城关镇、站儿巷镇、西坡镇、杨店镇。
8个乡:显龙乡、鱼池乡、兴化乡、张家乡、云坪乡、泰山乡、金洞乡、左家乡。
2
看看各县的常住人口数量
陇南.09万人截至年末,陇南市常住人口.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万人。
武都区56.23万人截至年末,武都区常住人口56.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42万人。
礼县46.67万人截至年末,礼县常住人口46.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7万人。
西和县39.75万人截至年末,西和县常住人口39.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9万人。
宕昌县27.62万人截至年末,宕昌县常住人口27.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3万人。
成县24.35万人截至年末,成县常住人口24.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6万人。
文县22.01万人截至年末,文县常住人口22.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5万人。
徽县20.13万人截至年末,徽县常住人口20.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5万人。
康县17.95万人截至年末,康县常住人口17.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1万人。
两当县4.38万人截至年末,康县常住人口4.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万人。
3
看看各县区地名的由来
武都区(WuDuQu)周秦为白马氐羌地,先秦时期就有道(县)建置,属陇西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设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唐景福元年(公元年)武州更名为阶州,明洪武四年()降州为县。“五年()建千户所城于万寿山东,即今治。”(同治《武阶备志》)洪武十年()复为州。年改阶州为武都县,年1月陇南撤地设市后改武都区至今。
文县(WenXian)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自南北朝时氐人在此创建“阴平国”割据政权后,百余年来武力相争,战乱不息。北周明帝时平定战乱,决意偃武修文,实行“文治”,故置州时定名为“文”,到明洪武四年降州建县,始称文县,沿用至今。
宕昌(DangChang)宕昌当地羌人在南北朝时期曾建立"宕昌国",宕昌为羌族部落首领之名,由此得县名。北周天和元年(年)灭宕昌国后,遂设宕昌总管府。从此,宕昌之名延续至今。
康县(KangXian)原名永康县,建于年,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取"永宁康泰"之意为永康县,后去"永"字改名为康县。
成县(ChengXian)
古称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因古成州而得名,相沿至今。
西和(XiHe)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南宋改岷州为西和州。明初降州为县,西和县名沿用至今。
礼县(LiXian)源于地名“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同音“礼”字代替,明成化九年(年)置县时,正式定名“礼县”。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
徽县(HuiXian)古称徽州。因境内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名。明洪武七年(年)降州为县,始有徽县之称。
两当(LiangDang)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两当县始建于北魏时期(年),沿袭至今。
4
看看各县区流传的故事
徽县
青泥岭下文人墨客佳句多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年)左右,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曾路经陇南徽县的青泥岭。面对“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奇峻险势,极尽笔力描绘了青泥岭古道的高峻奇险,发出了“蜀道难”的感慨。
途经青泥岭的著名文人有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韦应物、元稹、雍陶、薛涛、李商隐、康术、薛逢、柳宗元等十多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经过青泥岭时都有些惊讶,赞叹青泥岭的艰难、雄奇、壮观、高峻,或吐露真情,或抒发感慨,均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和歌赋,对唐代文化发展,对后世研究青泥古道文化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唐以后的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人学士写青泥岭的诗词歌赋约余篇,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一页。
宰相萧瑀从这里走向大唐萧瑀(年-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萧瑀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屡次劝谏,炀帝对他大为恼火。雁门关之围之后,隋炀帝以萧瑀动摇军心为名,免去他内史侍郎之职,贬为河池(今徽县)太守。
李世民与薛举于扶风激战时,萧瑀投向了李唐王朝,河池所有兵马,均交给李世民,李源授予萧瑀礼部尚书,封宋国公,萧瑀走向他五次拜相,五次被罢相的起落人生。
吴玠守蜀保宋廷十万兵卒屯在此当年徽县驻守着吴玠的十万大军,当地经济繁荣,但白银、铜钱携带使用都不方便,给士兵发军饷更不方便,吴玠发行银票等同白银使用,并在河池设立银会子,进行白银汇兑,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银本位纸币。
宋高宗绍兴九()年吴玠、岳飞等功臣被封为“进开封仪同三司”升任四川宣扶使,同年病逝于仙人关营所,葬于徽县钟楼山上,当地百姓称其为吴山,今墓碑与墓葬仍存。
为边疆筹战马全国茶马交易中心曾在此明朝为查禁私茶,从都察院监察御史中派遣人员代表朝廷巡视茶法马政等事务。中央派来的监察御史的办公地点在哪儿呢?就在徽县火钻镇,嘉靖十七年(年),在火钻镇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作为巡茶御史驻扎办公之所,徽县火钻镇自此成为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这位“纪检专干”官不大,相当于八品,但官小权大,负责监管全国养马苑圉和茶马交易,徽县自然也成为了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
宕昌
宕昌古国梁王称帝宕昌古国又称宕昌羌,是中国十六国时期末期至南北朝期间的羌族所建立的一个政权,首领姓梁,史籍第一位有记载的首领是梁勤。
据《宕昌县志》记载,公元年,世袭宕昌王梁弥忽派儿子梁弥黄到北魏,向太武帝拓拔请示承认王位,并建立从属关系。太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宁,予以承认,并派使者拜梁弥忽为宕昌王,赐儿子为甘松侯,宕昌国正式被北朝政权所承认。宕昌国9世。保定五年(公元年),北周武帝派大将军田弘率军打败了宕昌国,改其地为宕州,兼置宕昌郡。让人惊奇的是在大国林立的夹缝中,宕昌国竟然存在了多年。
梁王后裔大小梁太后统治西夏宕昌古国灭亡了,但梁王的后裔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大小梁太后统治西夏30多年。
梁皇后(?--年),宕昌羌王族梁氏后裔,西夏毅宗李谅祚第二任皇后,夏惠宗李秉常生母。年立为皇后,年其子夏惠宗李秉常即位,梁氏以太后身份掌控西夏政权达18年之久。
夏大安二年,已经年满16岁的惠宗亲政,梁太后又让儿子娶了弟弟梁乙埋的女儿为皇后(小梁皇后)。
大安十一年十月,梁太后病死,结束了她对西夏长达18年的干政。梁太后死后一年,儿子夏惠宗李秉常也就死了,其子乾顺继位,皇后梁氏成为了新的梁太后(史称小梁太后)。
两宋战场的前沿大量战马从这里南下宋朝的战马主要经宕昌转运而到南方各地,在此还设立了茶马市场。在吴挺与金人对峙时,仅从宕昌茶马市场购进的战马每年就有匹。
宋金对峙时期,陕甘青川交界地带的宕昌是全国最大的茶马互市的市场之一。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以来,宕昌马市所买马匹已经占到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确保战马供给,朝廷曾派名臣张舜民在宕昌钦化禅院监管茶马互市。
哈达铺一张报纸定乾坤“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肖华将军如此描绘了哈达铺在长征途中的重要意义。
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的《大公报》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马土司年家族人才辈出宕昌土司文化渊源长!宕昌县马土司家族,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先后承袭二十二代,延续时间达年之久,是甘青地区土司中存在时间最长、管辖范围较大而影响深远的土司之一。
马土司家族一直坚守宕昌这个地方。其中不乏杰出之辈。兄死后代兄为家族建功立业的马虎蛮,使家族政治地位再次得以升迁的马应龙,在家族中“光前启后”,被康熙皇帝赐以御书“功高卜世”匾额的马国栋。虽没有正式担任土司之职,但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却享有土司之实的马任远。还有家族中的才子,字云峰的马逸姿。以及后来的马乾、马承烈、马呈瑞,到最后一任土司马培德。
武都
红女祠里香火旺《牡丹亭》源于此相传在唐代以前,武都有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名叫红玉,她是王母娘娘的小女下凡,生得如花似玉。可是,她遇上了一个狠心的婆家,对她百般虐待。她实在受不了婆婆的刁难与折磨,万般无奈,便跳崖自尽,香消玉陨。后来,红女得道成神,向王母请求永驻人间,从此,她拯救万民,福佑四方。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福佑万民的神女,就在五凤山麓石岩洞建红女祠祭祀她,并在她得道成神之日,大兴道场,年年相承,遂发展成为大型庙会。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名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剧。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其故事的来源却在武都。作者在他的《牡丹亭》题词一文里写道“传杜太守(即《牡丹亭》里的人物杜宝)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文县
文县:因囚文王县得名龙王建庙天池边在文县流传着西伯侯文王被囚文县天牢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文县县城故称文台。县城西北有天牢山,相传为故羑里,上有羑里城,文王西伯侯就囚禁在这里。文县县名也由此而得。
文县天池是少有高山湖泊。传说,唐朝广照节度使蹇雷宝,为平安禄山乱,功成身退,隐于天魏湫畔,修真得道,卒于此为神,祷雨辄应,泽沛民丰,被宋代皇帝敕封为“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天池由此称“洋汤天池”。
成县
下辨之战助汉王鸡峰奇景喜始皇成县扼川陕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年,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汉中攻秦,另派大军在大将曹参的率领下,自汉中经略阳,逆青泥河西进,出奇不意攻占下辨(成县),与陈仓之师成犄角之势,分散了秦军的兵力,为后来汉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地处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鸡峰山史称鸡山,素有“陇右小峨嵋”之称。传说,秦始皇以及汉武帝、唐太宗曾先后登鸡峰山。《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清《成县新志》载:“汉武帝过回中,登崆峒,至鸡头山”。远自秦汉时起,鸡峰山就是帝王将相、名儒显宦、骚人墨客寻幽览胜,吟咏抒怀之地。
两当
八仙果老登真地王氏家谱传千年八仙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是地地道道的两当人。
两当也是《王羲之族谱》的珍藏地,《王羲之族谱》一套共十四册。该族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
《王羲之族谱》为八开宣纸刻印,文字均为楷书。总谱前有宋代文学家朱熹序文。两当县发现的族谱为《德安锹溪家谱》,为王氏族谱之源,所载始于周朝,止于明朝,共42世,所载最详细,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王羲之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同时两当还是作家杜鹏程《夜走灵官峡》的发生地,电影《白莲花》的拍摄地。
康县
太平后人留奇俗望子关前征父泪康县阳坝镇西南地区,有一个象征安宁与和平的地名--太平。原是康县的一个乡,二OO五年撤乡并镇后,划归阳坝镇管辖。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分几路突破清军包围,其中一路在赖文光的带领下来到康县阳坝、太平一带,消失在大山深处的茫茫林海之中,当地百姓称之为“赖家军”。太平军为求得生存,一部分在太平、阳坝深山老林中,放下武器,化整为零,刀耕火种,捕猎为食,并入赘当地百姓家中为婿,繁衍生息。如今太平人乃至康南人男嫁女娶、嫁男留女、男随女姓、女当家和年长者缠头巾,束腰带,扎裹腿等风俗,据说就是太平军流传下来的。
“望子关,望儿归,望眼欲穿,泪双垂。”康县有个望子关,相传仇池国名将杨大人挂帅征西,其子受伤未归营寨,杨大人自成州往阶州行进时,于关前久久驻足,盼望子归,后人称望子关。
西和县
伏羲感天生仇池女娲抟土造人类古代,西和仇池山东崖有一幽深险怪的“仇池穴”,当地人叫“麻姑仙洞”。洞里住着华胥氏姑娘。一天华胥氏觉得心慌意乱,便下了天桥,溯西汉水而上,到了山水幽美的雷坝(今礼县大潭)。她正玩得开心,忽然在河滩发现一个大大的足迹。由于好奇,便去踩这个脚印,脚刚按下去,觉得心有所动。返回仇池,身怀有孕,后生子叫伏羲。
伏羲长大后,一天在仇池山巅游玩,忽然望见吴家山(仇池的一个小山峰)有一人在活动,这个人正是女娲。伏羲女娲二人遂结为夫妻,成了人类始祖。所以这一带人又称伏羲为“人祖爷”,把仇池山最高峰称为“伏羲崖”。
有一天,女娲走到泉边,发现水中映出了自己的身影,于是,顺手抓了一把黄土泥,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个泥人,刚放到地上,泥人便活蹦乱跳,女娲感到非常开心,一连捏了几个,她觉得太慢,便和了一滩泥,用藤条乱打,溅起的泥点都变成了人。
女娲把泥人称作“孩子”。一时仇池山巅笑语喧阗,热闹非常,女娲顿解孤寂之情。可是,不久雷雨大作,水漫仇池,森林失火,女娲忙于排水救火,等水息火灭,不见了孩子。女娲正在忧伤之际,不料远处一帮孩子踩泥淌水跑了过来,女娲一看,正是她捏的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出外去玩,正遇大火,一经煅烧,顿觉骨格爽健,不怕雨淋水浸了。女娲非常高兴,把这些孩子按性别配成对偶,繁衍生息,后来便建立了国家。为了纪念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这个国家命名为“华胥氏之国”。
礼县
国宝在此处盐井承载千古事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高41厘米、口径40厘米的青铜器,器腹内錾刻“秦公作铸用鼎”铭文。它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确的秦国青铜器。值得一说的是,它也是上世纪90年代公安机关从盗墓者手中缴获回来的一件文物,位列甘肃省博物馆“十大珍品”。
礼县盐官盐井祠里有一尊双手被铁锁链锁着的彩塑女神像,这尊女神就是“盐婆婆”。盐婆婆为何被铁锁链锁住呢?有这么一个凄婉的传说。
有一年,管理盐官盐井的盐圣母听说漳县遮阳山下也有一眼盐井,在她生日那天,盐圣母脚踩祥云,翻山越岭去一探究竟。
管理漳县盐井的是个英俊的小伙子。盐小伙和盐圣母一见钟情,相互倾慕,结为夫妻并约定每隔三年,在四月十二日,也就是盐婆婆生日相会一次。
从此,盐圣母被人们叫做“盐婆婆”,漳县的盐小伙就叫做“盐爷爷”。
只要“盐婆婆”去找“盐爷爷”,盐官的盐井就没了盐味,漳县的“盐爷爷”来探望“盐婆婆”,当地的盐产量就大减。
当地方神思来想去觉得事关重大,且不说盐婆婆三番五次擅离职守会给当地民众带来损失,盐婆婆和盐爷爷私配婚姻也是犯了天条,如果天界怪罪下来,他要负失察之责。于是,方神把盐婆婆和盐爷爷婚配之事禀报给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大怒,下旨让两地的民众把盐婆婆和盐爷爷用铁绳、铁锁锁起来,永世不得恢复自由身。可怜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活活分开了。
文/本报记者张霞图/网络
数据来源于陇南市民政局、陇南市统计局
监制:竹翠
责任编辑:马智泉本期编辑:张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