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乡村杂志年第四季度有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四季度征稿时间: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四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年1月9日

曾经的乡校(散文)

文/陈民宪

因为母亲的原因,我知道并熟悉这样一所村乡校。

母亲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市南汇区瓦屑公社黑桥(今红桥)小学我去过多次,曾经在母亲的带领下参加生产队的拔秧劳动等。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学校的东、南和北,三面环水,犹如一个半岛。西南角方向是大队的电灌站,负责向大渠供水以浇灌各队的稻田。学校东、西和北面建有房屋,连成一个“巨”字形。“巨”字的开口面南临河,学生从西面沿着河道进入学校。“巨”字形的中间是一块水泥场地,是学生活动的地方,学校放假时亦可用来暴晒队里粮食和棉花等。学校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坐北面南,东面则是厨房和教师宿舍。厨房的东面有一座水桥,河水特清,蹲在水桥上往下看,可以看清河底一、二斤重的各式鱼等在缓慢游动觅食。河面上穿条鱼特别多,金囡娘娘(学校的厨工)用淘米篮在水桥上淘米时,经常有鱼因为抢吃泔水而窜入蓝中。现在想想,当时的这种感觉真是非常奇妙。学校西面的房子是生产队的仓库,有一间暂时不用,有门框而没有门,每天有成群的麻雀进入这间仓库觅食。孩子们会事先将一扇旧门放在仓库门的边上,待觅食的麻雀全部进入仓库以后,他们会悄悄迂回到门口,用事先准备的旧门突然将仓库的门覆盖。被切断后路的麻雀顿时惊慌失措,叽叽喳喳在仓库内乱作一团。好在仓库的上端漏洞百出,一阵慌乱之后,鸟儿们由漏洞鱼贯而出,瞬间跑的一个不剩。

那些年,年岁大一点的孩子往往还要带着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一起上学,边上课还要边照看好自己的弟妹。记得有的学生上课时还带着花袋和镰刀,放学后要割一袋草带回去喂猪或喂兔子。或许这是家长规定必须完成的事情,但无形中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农村出来学生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农村孩子的物质生活比较清苦,还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愉快的,读书的压力也不大。有些孩子几乎每天放学后在校园尽情地玩耍(比如“造房子”、“跳橡皮筋”等等)到天黑才肯回家。

村小的不少老师也会讲一些农业生产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园艺技能、草药采摘和收购信息,让学生回去照着做,增加了家庭的收入。这样的老师会特别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那时候,能干的老师很多。比如一个姓朱的男老师,纳鞋底比一些女教师还要好而快。教师们不仅参与生产队的劳动,还会自己种庄稼。经过农村学校的锻炼和实践,许多教师都成为教学骨干,有人后来还成为周浦镇上小学和中学的校长。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孩子,不少人后来都考上了大学,现在浦东某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校长就曾经是黑桥小学的学生。

早先,上学读书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与大人没有多大关系。但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后乡下小孩子逐步减少,农村学校的生源也逐步萎缩,故大批农村小学被陆续撤销。于是,读书就不光是小孩子的事情,更像是大人们的事情。你看镇上的学校离家路那么远,孩子还那么的小,于是大人们早上忙着送孩子到镇上的学校,下午还要提前到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家长们充满了无奈。

我们做事往往喜欢一刀切,喜欢以简单的思维执行政策。但你了解乡下家长的心愿了吗?他们真的都愿意舍近求远吗?那些离镇上学校较近的村校撤销有情可原。但有些偏远地方真的离镇上学校很远很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再保留一些偏远地区的村校呢?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一所农村小学就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在上课。我想,我们能不能少一点所谓的效益而多一点人文情怀呢?

我们期待丰富多彩,我们希望与众不同,我们需要风格迥异的农村学校,我们更需要充满农村情怀的现代教师。

农村学校的离去,割裂了文化对乡村的渗透,乡野就此缺少了文化的气息。与田野相伴的朗朗书声已经成为记忆,乡童们的嬉笑声打闹声也已无处可觅。家居农村的孩子们依然在一天天长大,但已经没有了父辈幼时的乡村体验和乡村教育,他们成了一群居住在农村的“城里人”。

乡村小学已经离去而不可逆转,但我依然时时怀念这些孩子们曾经的乐土。

审阅:董柏年

简评:朴实的文字却也直面诟病了教育方向存在的问题。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陈民宪,文学爱好者。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咨询出版扫码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12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