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手艺.西和麻纸甘肃西和之南,群山环抱之地,一个叫刘河村的小村落依山傍水,独立于世外。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树木葱郁,古老的造纸法在此绵绵不绝。
西和麻纸在当地也叫土纸。西和麻纸纯手工制作,工艺讲究,纸色古朴呈半透明状;纤维结实、柔韧,字迹经久不变;无毒环保,不受虫蛀,千年不朽。适宜毛笔书写书札文书、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多种用途。近年尤得众多倾向仿古创作的书画家喜爱,频频在国展亮相并获奖,被誉为“西和宣纸”。
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迄今传世最早的法帖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陆机《平复帖》,为早期的麻纸所写。至隋唐五代,法书用纸仍以麻纸为主。唐杜牧《张好好诗》使用的就是麻纸,旧题虞世南幕《兰亭集序》卷、米芾《韩马帖》、少原题颜真卿《湖州帖》、旧题欧阳询《季鹰帖》,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著名草书《神仙起居法》等用的也是麻纸。
麻纸的制作在当地至少有多年历史,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但现在只有十多户农户在做,产量不高。他们继承先辈遗留的最原始、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且其主要生产原料产自本地特产枸树皮,工艺以家传形式保守相传,概不外传。
村民经常会去山里剥树皮,收集进行筛选、浸泡,同时加上生石灰泡制约一天,然后进大锅蒸8个小时左右,使其进一步软化,再闷上2天让树皮熟透,树皮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然后再洗掉石灰和杂质,并用脚不断的踩踏,使其更加疏松,柔软。
洗净后,在水中继续浸泡3天,待纤维彻底软化后放到石碓上砸成穰,用穰刀切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把穰压成松散状。之后放入一个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尽量捣碎,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最终成型的麻纸是从一个深1.5米的大池子里“捞”出来的。在这里,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的牌位,纸匠要先虔诚的顶礼膜拜,然后才能开始抄纸。纸匠用两个古铜币翻来覆去的记着纸张的数量,外人根本无法看懂,让人觉得神秘而又不可思议。
“捞”出来成迭的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挤干水分,然后便是揭湿纸,一张一张地往墙壁上晒湿纸,等纸张完全干燥后裁剪、打捆。
这套工艺大致可分为备料、榨水、上墙,原料加工、挑拣、刀切、手搓,砸穰、淘穰、打捞、麻钱记数、蒸穰、碾穰、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几十道工序,有所谓“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谚语,这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
造纸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和感情,在现代工业化造纸完全取代手工造纸的今天,西和麻纸还完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工艺,为后人保留住了一份珍贵的活的历史资料。
来源于留住手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