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蜀之城bull文论赵逵夫关于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关于陇蜀之城文化建设的几点浅见

赵逵夫

一陇南八县一区正好在由陇入蜀的干道上。从上古开始的几千年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历史传说。

对于陇南的历史文化,我在《陇南金石校录》的《前言》的第一部分《陇南的地理环境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中有些概括说明。其他十四部分也联系陇南出土金石文献对伏羲文化、氐羌同姬姓、姜姓的关系、关于氐人的祖先神与形天神话的关系、氐人向川北、川西的迁徙等问题及陇蜀之间的交通、战事、经济往来、蜀道变迁等问题有所论述。特别提一下,我在第三部分《由石刻起源于秦地说到陇南石刻的文献价值》中谈到周穆王登崦嵫山之事,而崦嵫山、昧谷等古人所说日落处均在今礼县东北角,本是早期秦人之说(从居住处所见日落之山),随着秦人的东进和统一全国,这个说法成了古代普遍的认识。第十部分《乡贤与地方英才的纪传》部分我谈到:孔子的弟子秦祖与壤驷赤亦应为陇南北部人。这些看法供参考。

陇蜀之城的文化建设设想是特别好、特别有意义的,因为这个设想考虑到了陇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也能够将陇南历史发展中的很多内容包含进去。

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早期秦先公先王、贵族陵墓遗址在国内外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希望尽快将便于人们参观的有关设施建好。另外,祁山本早期秦人祭祀之山(“祁”字的左旁“示”表示同祭祀有关,右旁“阜”表示山丘),即秦西畤所在地。虽然后人在山上建了诸葛亮祠,对山下有关地方设法加以彰显,也不影响什么,而更可显出此山标示着陇南的文化进程。我以《诗经·秦风·蒹葭》所写地域环境,正是西汉水与漾水河交汇之处,所表现内容为牵牛织女的早期传说,诗是以牵牛的口吻唱的。我曾写有《秦风·蒹葭新探》一文(刊《文史知识》年第8期)。这个看法已被一些学者所接受。

陇南由北向南,由陇蜀道连接起来。其北部处于西、礼之间的入口本三国西城之地,后名“长道”,因为这一条路一直到通剑门,是入川道路的开头。当然它既有几个入口,也有几条分支,但无论是诸葛亮出祁山北伐,还是杜甫入川,都是由这里通过,留下来很多的传说故事和遗迹。后来的茶马交易,涉及面更宽、道路交错,但这里仍然是重要出入口。

三国之时,因陇南属于蜀,最北部的祁山为蜀北部边界的标志,汉代西县此时成蜀最北的城邑,蜀国在峡口之地筑西城作为蜀国的北大门。《三国演义》所写、各种戏曲中都演的“空城计”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我有《论“空城计”之有无与西城的地望》一文(刊《甘肃社会科学》年第5期),可参。

今长道镇以西由川口沿大峪河(今叫大柳河,因后来建大柳公社而改)向南进入大峪,有庄名“大寨”,应即当年蜀人驻军处。再向南到凤凰山下,西有凤凰山,东有录家堡子山,两山夹峙,原来最狭处只有四五丈,地名“崖沟”。再向南一里多路,峪中又开阔,有村庄至今名“小峪里”。最南出口叫“稍峪”,意思是这个葫芦地形的上末稍。明嘉靖元年刻《三国通俗演义》卷二一《孔明火烧木栅寨》一节写司马懿在战前对其子说:“祁山乃蜀人之根本也”云云,可见葫芦谷就在祁山附近,就地形而言非此谷莫属。我有《一个古老传说在戏剧中的反映——秦腔火烧葫芦峪的情节来源及其意义》一文(刊《文艺研究》年第2期),论证故事所表现情节就发生在西城西侧的葫芦峪内,“木栅寨”即今大寨。我请著名书法家、兰州大学秦理斌教授已写“西城”匾额,已刻在长道街头牌坊之上。也希望将葫芦峪内建成吸引天水以西、宝鸡以东大量游客之地,里面建起玩能活动的木牛流马之处,供人骑、玩(现国内已构想设计出多种类型的木牛流马,可以引入);也可建设计馆备中学生等设计制作木牛流马,玩具型小的部件可供少年儿童组装、制作。以这种有特色的活动吸引游人。《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一《孔明造木牛流马》一节中说到:“孔明自上小车,来祁山前漾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处,其山如葫芦之状。入谷口视之,可以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而行。孔明看了一遍,乃问乡导官曰:‘此处何地名也?’答曰:‘地名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下面说诸葛亮令五百人守谷口,一千人在内做工,制造木牛流马。则这里本是木牛流马制作之地。

古代主流文化的传播在陇南是由北向南的。今天已有很大变化,但从旅游走向的实际来看,在陇南是仍然如此。所以我想,把最北部的这几个景点搞好,以便从天水这个在甘肃来说东西交通的枢纽,把人们吸引到陇南来。一进这个口子,然后是稍南西和的法镜寺、云华山、礼县的早期秦文化遗址、翠峰山等,再南成县的西峡、杜公祠、泥功山,徽县的青泥岭、月亮峡、棋峰山真空寺等。东面有两当的登真洞、灵官峡、太阳寺等吸引;西面有宕昌的官鹅沟、黄家林海、羊马城等吸引。由这些美景吸引人们不断向南。武都、康县、文县更是有很多吸引人的景致,如万象洞、梅园沟、天池都是很多人神往之地。各地都突出能代表陇蜀之城的文化古迹、特色景点,显示出深厚文化蕴含的城镇地域特征,让人们作赏景和享受文化熏陶之游,直至碧口,向九寨沟。

对有教育、激励和游览娱悦价值的文化故址的复修重建,市县肯定有全面周到的规划,我不多说。像成县的杜公祠,年去过一次,今年9月又去一次,当年那情形同今天的真是不能比,我觉得做得特别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元素。因为杜甫就是穿过了陇南的几个县入川的,而且在沿途留有作品。杜甫的经历就彰显了陇蜀之城的地域特征,也增添了陇蜀之城的文化蕴含。

由此我想到可将杜甫在陇南境内所作诗都刻在相关地方,尤其篇名与地名相同者,肯定会给沿途旅游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陇蜀之城一路充满诗情画意,又引人回想一千多年中国家的变化,想到社会动乱对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对今天安定、富强、幸福的生活更为珍惜。可以刻在石崖上,也可以立碑。选址或利用地势、遗迹等关系形成一个小景点,或在大路边、公路交汇之处,或靠大的景点稍近,以便于人们停下来看、读、议论、观赏、游览。有的地方也可将王铎等著名书法家所书杜诗拓片、照片、影印件之类张挂展示,将杜诗各种注本在旅客休息之地也陈列出来,以便阅读和普及相关知识,造成陇蜀之城文化氛围。

我以为在陇蜀文化建设中应注意同已入选国家和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联系,突出这些点在陇蜀之城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既定为国家的、省上的项目,国务院、省政府已发文、公布、宣传,全国有名、省内有名,如果忽略了这些而把重点全放在其他方面,不利于带动全盘。像文县白马人文化,不但会吸引一般人去旅游,也会吸引一些专家学者去,会大大提高陇蜀之城的知名度。白马氐中杨姓一支先后建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武兴国,唐代以后由蜀道向南。年我专门到川北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去考察过一次。他们家家不供神佛,而只信白马老爷。也没有庙,村外有一座白马老爷山,村人过节、有事只向这个小山烧香点蜡。当时有《绵阳日报》记者和平武县文管所所长向远谟相随,还给我在山前照有一张像,山很小,是人力推成。陇南一带广泛流传着“二郎爷赶山”的传说。说杨二郎要趁夜将山赶到四川去,鸡一叫就赶不成了。我以为他们要赶的这座,就是仇池山。因为氐人最早居于仇池山(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即主此说),后被迫南迁,但他们无法把祖山搬走,便造出这个神话来,希望将仇池山的山神带去。这个故事也留下了很多遗迹。武都有鸡石坝,文县有石鸡坝,都是二郎神让鸡变成了石头不能鸣叫而成。二郎神也姓杨,是三只眼,和形天本三只眼的神话一致。先父赵子贤先生有《形天葬首仇池山说》一文,正式刊于《甘肃民族研究》年第1期。其编者按云:“本文作者利用有关典籍相互参证,从语源、文字、训诂、音韵、历史地理等方面稽核山川方位、民族移动而论证《山海经》常羊之山即他池山,形天为氐人之祖,解决历来传疑之问题,涉及问题较多,而论证精当,实为有价值之作。文章可与李思纯先生《灌口氐神考》前后辉映,而就探讨氐族来源方面说,则意义更大。”形天就是氐人祖先神。所以“傩舞——池歌昼”和白马人文化的项目同上古史、民族史、古代神话传说、民俗、民间歌舞、语言学等都有关系,而文县的白马人同川北、川西北的白马人都是同一族人,他们的活动也正体现出陇蜀之城历史的一个方面。可以由一点而带动全面。西礼乞巧风俗即同早期秦人历史有关,也同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产生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将陇南的早期历史、神话传说、民俗联结起来。其他重大非遗项目也一样。武都的高山戏等项目也有很多可挖掘的内容,应加强研究。至于市、县项目,则根据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以合于总体规划。当然,我们还应在这个工作中争取有更多全国、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批准。

作者简介

赵逵夫,西和县人,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甘肃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研究中心(智库)主任,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

(部分图片来源于陇南日报)

监制:张红霞编审:尹玉会编辑:赵立琼嗨!我是小编

负责全市优秀文艺精品的收集、整理和推介工作,凡我市文艺工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或未曾发表的优秀原创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览的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作品,文艺作者个人专著出版、获奖等文艺信息,我们可在平台推介和发布。发送作品的同时,请将您的详细信息(包括个人艺术简介、生活照、作品介绍、参展或获奖图片、联系电话等)发送给我。拒绝接收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