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香,广东省大埔县人。年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年6月9日因肺病抢救无效在家乡逝世,终年76岁。著名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擅长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其使用的乐谱多为源自黄河、汉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故有“大古元音”遗韵之誉。为此,罗九香常以“儒家乐派”自诩,在广东潮(汕)梅(县)及东南亚一带地区享有极高声望。民间有“南派筝王”、“客家筝代表”之美称。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常往返广州、汕头、大埔之间,见识较广,十分重视教育,为大埔县日新学校董事。生有五男四女。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受其父影响,九香也很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注意培养年轻一代。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九香提出女孩子应享受与男孩子一样的教育权利的主张。他带头把最小的妹妹罗秀华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的子侄中,曾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时,九香劝其父母:“即使变卖祖产也要让孩子念书。”
客家筝曲《翠子登潭》罗九香演奏在乡间任教的两年间,九香常绐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他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积极支持学校的文娱活动,亲自参加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的演出;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与其以后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说期罗九香学筝及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确实有些偶然。21岁那年,即年,还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先生(名字不详),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罗九香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次年,即年,他在广东增涉工业专门学校修业完毕,赋闲在家。年,他又师随有“乐圣”之誉的广东汉乐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这段时间,罗九香常常与何育斋及其门生饶托生(笛)、饶碧初(琵琶)、饶从举(扬琴)、饶淑枢(提胡)、罗及时(箫)、饶竞雄(筝)、何少卿(筝)、何九成筝)等进行“和弦子”(演奏)活动。演出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博采众芳t汇通集成,作有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中的乐曲。年春,何育斋在广州创设“潮梅音乐社”,时正值罗九香在广州任广东省则政厅第五科办事员,也常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长时间的音乐磨炼,使罗九香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派的继承人、传人和名师。
自从步入民间音乐的门槛,罗九香走上了另一条崭新而曲折的道路。从三十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而对有经济收入的文职工作却不在乎。这个阶段,他先后做过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市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经费庶务员、省禁烟局三等文书、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总务科文书、省实业公司秘书处文书等职。这些职务的任期都很短,长者一年半载,短者二、三个月。工作交接不上,失业在家也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罗九香还是没间断他的音乐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由于音乐的纽带,他不仅认识了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外,还结识了一些军政要人。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需官的罗拔元在广州有一幢别墅。他专门请一些音乐家到家里“和弦子”,生活由他供养。有文化、懂音乐、见识广、交际多,提高了罗九香的社会地位,使他在年被家乡指定为代表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的县参议员,任期一年。罗九香的前半生主要是从事民间音乐业余活动。他赖以生活的文职工作是不稳定的,因而生活条件也是不保障的,有时甚至是潦倒的。但他为人清高,从不求助他人。真正使他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是建国以后的事。客家筝曲《蕉窗夜雨》罗九香演奏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梅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这是他从事音乐的又一转折点。年,他与饶从举、饶淑枢共三人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了客家音乐。这次的演出,影响十分深远,对罗九香鼓舞甚大。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广东仍保存着中州汉皋古乐这一优秀乐种,同时也确立了罗九香在客家音乐中的地位,使他于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古筝,荣登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席,走上专业教学的道路。年10月,调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任古筝专业教师,直至年逝世。年,他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先生一起,代表广州音专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探讨古筝的教学问题,再一次确立了罗九香在全国筝界中的地位。(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中间者为罗九香)广东汉乐是由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民南迁时带入广东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地方乐种,也称“客家音乐”、“外江音乐”。它既具有地区性的风格特点,同时保留了“大古元音”古雅’纯朴的风韵。罗九香在古筝演奏艺术上对这个风韵有着刻意的追求。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他把年轻时学来的“太极”、“八卦”运气规律运用在演奏上。他使用的“玳瑁”义甲,长而厚,用小关节弹弦,音色纯真圆润。他那一触即颤的按颤功夫,变化莫测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铿锵有力的发音功底,使音乐表现细腻含蓄,情感出神入化,从而使他的演奏具备了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鲜明风格。罗九香十分喜爱演奏68板软线乐曲,如《出水莲》、《崖山哀》、《杜宇珈》、《昭君怨》等民间称为“四大软”。在硬线调谱中,则擅长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大八板》、《琵琶词》等。平时,罗九香常以其心境如何来决定演奏什么乐曲。如稀客来访,多弹《千里缘》、《怀古》,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常弹《杜宇魂》、《昭君怨》以自慰;见到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他的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所谓是: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他不善言辞,往往集情感于筝乐与书法之中。他的书法,远近闻名,擅用行草书写唐宋诗词。他家乡的大院门楼横匾上有“记述文明”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的手笔。罗九香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巳。然每逢弹筝,咳声即止。演奏完毕,微有喘息,汗沁脊背,可见他运气于演奏上所产生的效力。他要求学生学琴应学会运用气息,才能处理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关系,使乐曲情感深化。他反对“形似”,提倡“神似”。认为弹筝是人的感情的一种抒发,乐音应随情而发。硬性的模仿,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只会使音乐枯燥乏味,失去感染力。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与内涵。他强调读谱的重要性。读谱宛如朗诵诗词,有板有眼,有句有节,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只要把谱熟记心中,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循环反复,就能逐步“悟”出“神韵”来。教学中,他常用三弦、椰胡给学生领奏,通过“和弦子”,启发学生掌握音乐风格,体会乐曲的韵味。他不主张学生记他的演奏谱。他说:演奏谱充其量只能记出演奏者彼时彼地心境里发出来的心声,是一种僵死的东西。音乐是有感情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演奏者所表现的乐思不尽相同,演奏谱反映不出这个特征。《出水莲》罗九香演奏罗九香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比如《出水莲》这首乐曲,民间演奏只是作为软线调谱的起板(即引子,前奏)副调,本身“没独立意义”;也有人释其“忧国忧民”,或“孤芳自赏”,或“睹物伤时”等等,罗九香则有不同理解。认为:“莲”是君子之花,英姿艳嫩,然“可达观而不可亵玩”;它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乐曲应体现这个中心思想,给人以洁身自爱,持强不息的哲理性启示。他对乐曲起句的处理,一反过去那种委婉缠绵、优柔动听的弹法,而改以动感强烈的连续切分节奏、突出“软线”调式音“4”,并辅以一按即颤的密颤弹奏,以愤慨的情绪表现出“莲”对“污泥浊水”的鄙视,显现出倔强的气质,展示主题。又如《崖山哀》,这是一首哀悼南宋末帝在广东新会殉难的传统乐曲。民间演奏多与《大八版》中板连套。然罗九香却选择《将军令》中板连套,两曲分两个调弹;弹《崖》曲时用“1’音代“4”;弹《将》曲时回到原调,使两曲产生四度转调的演奏效果。这在民间传统演奏中是绝无仅有的。罗九香在解释为何接《将军令》中板时说:《将》曲曲调雄壮有力,连套后可增强《崖》曲的壮烈气氛。《崖》曲不应只是“哀”字,它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之英魂。在演奏手法上,罗九香还善于吸取其他乐派的演奏手法来充实自己。比如,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轮音来丰富客家筝传统八度轮音的技法;他吸收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来增加力度和气势;他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和音的方法,丰富和声效果。他还十分推崇古琴艺术。他是著名岭南琴派古琴大师扬新伦先生的挚友,在古筝中也常揉合古琴韵味。除他自己外,还鼓励学生采用传统乐曲素材改编为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法,提高演奏水平;他还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以充实自己,提高艺术修养。罗九香虽以“大古元音”遗韵传人,“儒家乐派正统”自诩,但他的思想并不是保守的。他认为对待民族音乐的正韵要继承精华,才能谈到发展。音乐的发展是必然的,继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他一生培养的学生有数十人,其中有些已成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副教授,讲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史兆元、李婉芬,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陈安华、饶宁新,广西艺术学院的林坚等。还有一批从事专业演奏和研究工作的学生,使罗九香的古筝艺术得以继承下来,亚广为传播。罗九香还有一大批音响资料,如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就有:筝独奏《出水莲》(M-甲),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3-乙)、《玉连环(03-甲)、《昭君怨》(03-乙)等。此外,全国多家音乐院校、电台、研究机构均保留有罗九香不同时期的古筝独奏录音。近十年来,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经他学生整理出版;由他不同学生演奏,不同公司出版的客家筝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流传海内外,影响广泛。罗九香“承秦筝正统,传大古遗音”的古筝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罗九香大师的贡献是巨大的。年,从父命回到广州投靠舅父萧干臣,在政府部门当小职员。但是他对音乐的痴迷,影响了他的仕途,也许他生来便注定以乐为生,以乐为乐。他曾先后任职过广东省财政厅办事员(其舅父时任财政厅长)、广州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庶务员、广东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文书等职,却总因迷恋音乐而被上级斥为“玩音乐丧志”、“不务正业”,而不受重用。不过年,何育斋在广州成立“潮梅音乐社”后,由于罗九香也经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所以结识了戏剧家欧阳予倩、文艺评论家林默涵,以及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易剑泉、刘天一,潮州音乐名家张汉斋、许敦伍,古琴家家容心言、招鉴芬、杨新伦等人,因此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名望。
年,广东省主席罗卓英为选举其宗亲罗博平为省参议员,适逢罗九香要携客死广州的父亲骸骨回乡安葬,罗卓英奉上大礼,同时请罗九香担任县参议员,以投罗博平的票。罗九香因人情难却,便当了为期一年的挂名县参议员。却不料因这一事,后来背上二十年政治包袱。
抗日战争时期,他避居回乡,但仍钻研筝艺不辍,对上门求教者总是热情接纳,谆谆教导,故甚得学生及乐界敬仰。解放后,罗九香终于走上专业音乐道路。年1月,他经欧阳予倩推荐,广东省统战部介绍,被安排进民声汉剧团(后为广东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次年该团进京在怀仁堂演出《百里奚会妻》,他以古筝伴奏剧中唱段《叹沦落》时,大得乐界行家赞赏。年被选为广东省音乐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他与饶从举、饶淑枢3人合奏《单点头?乱插花》等曲,这是客家汉乐第一次公开向全国音乐界演出,接着在古筝观摩交流会上,他以古筝弹奏《出水莲》、《将军令》,其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鲜明风格,使同行赞叹不已这令他在全国古筝界中享有盛誉。参加音乐周演出时,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令他大受鼓舞,决定把客家汉乐传之后世。年,罗九香被选为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年大鸣大放时,他“不合时宜”地向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团中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接着,又因曾当县参议员的“历史问题”,被遣送回乡劳动。
年秋,经筝乐名家曹东扶介绍,天津音乐学院聘他任教,使他成为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筝的第一人。这无异于雪中送炭,罗九香感动之余,更坚定了为弘扬民族音乐奋斗终身的决心。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一年中,他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年,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埃见到罗九香,建议他回广州任教,培养家乡的民乐人才,弘扬汉乐,他欣然接受。同年10月,罗九香调回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执教古筝。他悉心教导学生,为客家汉乐奔走、呼吁,并得到上级支持,在广州开设汉乐班,为客家汉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贡献。年,他与同校的潮州筝名师苏文贤一起,参加在西安举行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会上公认罗九香是客家古筝流派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古筝四大名家”之一。他整理的客家筝曲被选编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材。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罗九香大师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乡,年“落实政策”,只作退职处理。以下是年南方日报采访罗九香儿子罗洁中的部分访谈笔录。
记者:十年动乱时期,您父亲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曾先后二次被遣送回乡,失去自由,在那种极端压抑、精神饱受摧残的条件下,为什么他依旧能坚持钻研琴艺?
罗洁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是我父亲终生的遗憾。年初我祖父客死广州,为筹集回乡迁葬的费用,父亲无奈之下接受了当时任广东省省长罗卓英的资助,条件是为其宗亲选举省参议员而挂名担任一年县参议员。就是这件事让他在以后的20多年里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年冬,他又不适时宜地向当时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汉剧团内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又一次遭劫,直到年去世3年后才给予平反恢复名誉。父亲在世时一直忍辱负重,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承受一切。只要环境许可,在家乡坚持练琴、习琴、授琴。那个时候他通常都是晚上偷偷练琴,先弹奏几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再弹奏《昭君怨》、《出水莲》等古曲。
年给予平反恢复名誉时,他已去世3年。他在精神遭受摧残的期间,仍然没有放弃汉乐,在家乡坚持习琴、练筝,对来探访的晚辈、音乐工作者,也谆谆教诲,嘱托他们把客家古筝、客家汉乐发扬下去。
年6月9日,罗九香先生因肺病在家乡大埔县逝世,享年76岁。
年,国际公认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十五卷收入“罗九香”辞条。
年初在中央音乐学院门口合影。
右起:高自成、曹东扶、曹正、赵玉斋、罗九香、林石城、吴景略。
年夏末,在杨大钧先生家院内。
右起:王金如、杨大钧、高自成、曹东扶、曹正、罗九香。
年初在中央音乐学院门口合影。
右起:高自成、曹正、缪天瑞、曹东扶、()、赵玉斋、林石城、罗九香、史兆元、吴景略。蹲者右一何宝泉、左一李婉芬。
“凡事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迅速调整自我,遇事镇定自若,临场不惧,才有可能做到最好。”——罗九香
来源:百度百科、爱尚古筝艺术中心、西瓜音乐部落、网络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下面名字:NO.93廖富翔NO.92廖光明NO.91蔡用之NO.90杨奇元NO.89陈衡礼NO.88蔡俊发NO.87钟亚瑟NO.86管保强NO.85黄声云NO.84涂善忠NO.83廖晓霞NO.82刘肇怀NO.81黄勤力NO.80蓝公武NO.79郑荣来NO.78蒲慕明NO.77邹健东NO.76杨培新NO.75赖伟文NO.74梁星权NO.73刘晓NO.72蓝铧缨NO.71萧隽英NO.70杨开茂NO.69杨隆生NO.68何丽娟NO.67邓浦东NO.66廖玄戈NO.65何东平NO.64陈明绍NO.63萧如川NO.62田活农NO.61张俊焕NO.60张雁全NO.59廖志强NO.58连向先NO.57连贯NO.56何育斋NO.55郑度NO.54涂善东NO.53陈公颜NO.52林增涛NO.51邓振龙NO.50刘伟NO.49罗季荣NO.48吴星峰NO.47徐统雄NO.46赖可可NO.45刘兆伦NO.44邹文怀NO.43邹敏初NO.42罗为雄NO.41何如璋NO.40陈志强NO.39蓝瑞明NO.38萧月华NO.37罗明NO.36杨永松NO.35赵公武NO.34吴奇伟NO.33范汉杰NO.32邹鲁NO.31何雯娜NO.30蓝舒洁NO.29何继红NO.28蔡红娇NO.27邬梦兆NO.26黄庆道NO.25范以锦NO.24饶彰风NO.23陈文浩NO.22蓝绍敏NO.21杨志谋NO.20余其豹NO.19郭锋NO.18张开机NO.17饶芳权NO.16余家红NO.15黄建跃NO.14杨应彬NO.13刘珊NO.12萧畹香NO.11丘岳峰NO.10林意通NO.09蔡概还NO.08陈维伟NO.07林洺锋NO.06邱冠周NO.05姚美良NO.04杨文采NO.03罗卓英NO.02郭桂和NO.01李寿相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