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到了西和自然要从晚霞湖看起
荷香满塘
晚霞湖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湖内湿地芦荡丛生、群鸟集翔,荡舟湖上可领略湖光山色。葱绿的荷叶,托出朵朵芙蓉,娇艳欲滴如同少女的含羞。坐在湖心廊桥下,微闭眼睛,深深的吸一口气,迎面扑来空气中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景区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所作《织女》塑像。
伏羲生处
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南部大桥乡境内。仇池山千峰浮动,奇峦竞秀,山下江河奔涌,峡谷幽深,东晋初年,氐族杨氏在此建立了仇池国,仇池山因此出名。早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开山图》云:“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仇池山主峰伏羲崖。
始皇祭祖
云华山
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云华山古风送至,悬崖高峻,四面临空,只有一面与塔子山山脉的天桥相连,独岭奇径,宛如通往瑶池的天桥。云华山每逢四时八节有晨钟暮鼓从云华山顶响起,声传百里,因而俗称“云华山钟声响西礼。
1
飞崖凌空
八峰崖
是一处秀丽风景区。“南濒西高山,北依天子坪,八峰接云天,峻极兀峥嵘,迭迭云雾绕,崖前秀草长,野野淡淡香,古洞松映掩,涧水潺潺响,斑松斗秾华,翠柳争艳丽,深林聚千兽,灵对日唱”。
诗圣笔下《积草岭》
海韭山
位于成县二郎乡和西和县晒经乡的交界境内,因山上盛产海韭(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可食用)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唐乾元二年(公元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杜甫在去往成都投靠高适等旧友的路上经过的海韭山,并艰难的登海韭山,他笔下的《积草岭》(同谷县界),同谷今甘肃成县,积草岭就是今海韭山。
先秦遗风,千年乞巧
乞巧民俗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陇南传统的“巧娘娘节”,是古老秦文化的延续和活态遗存。这就是在西和流传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传统手工艺
西和刺绣
西和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村头巷尾时见绣娘飞针走线,巧手绣出门帘、枕头、鞋面、鞋垫等,造型夸饰,讨人喜爱。
西和剪纸
西和剪纸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西和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西和麻纸
西和麻纸纯手工制作,工艺讲究,纸色古朴呈半透明状;纤维结实、柔韧,字迹经久不变;无毒环保,不受虫蛀,千年不朽。麻纸的制作在西和至少有多年历史,当地人继承先辈遗留的最原始、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且其主要生产原料产自本地特产枸树皮,工艺以家传形式保守相传,概不外传。
食在西和
西和美食
西和锅盔
猪油饼
杠子面
洋芋丸子
凉扯面
热粉皮
油圈子
醪糟
半夏之乡
西和特产
西和半夏
西和县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称。西和半夏由于产品品质优良,产量稳定,西和半夏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
西河粉条
以优质土豆淀粉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成品粉条色白无杂、存放时间长、品种有宽.细.韭叶宽等,内含淀粉纤维.钙.铁.钾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无脂肪。而且比其它粉条耐煮。
陇南旅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