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魅力秦源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大变革,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演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图景。在城乡二元格局时代,城市代表着工业和商业文明,而乡村则代表了农业文明。但是相对于前者,中国的农业并没有走向现代化,大多数的乡村是依靠人力和牲口耕种的半封闭社会。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语言、习俗、传统技艺都会因为交通闭塞、通讯落后而得以长久保存,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便是如此。有时候,仅仅相隔一个山沟,口音便有差异。不仅如此,其时在中国各地的中小城市,人们大多使用的也是地方语言而不是普通话,很多风俗和乡村也大体保持一致。

任强教授的祖居地任家大庄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乡之间的平衡被急剧打破,城市再也不是城里人居住和工作的王国,大量的乡民涌入城市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更好的生存空间。人口流动带来的必然是语言的改变,人们必须寻找一种简单、方便,能为来自四面八方操不同口音的乡民所接受的语言,由此普通话便成了最佳选择,当然,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大量的乡村孩子进城市上学、留守儿童在学校被要求学习普通话等。随着城乡居民之间日常交流的增加,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乡村习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出了,传统技艺也随之荒芜。于是,乡土文化无可避免地衰败了。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被日益边缘化的乡土故事如何展演?赵文慧编著的《魅力秦源》对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深刻的反思,其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语言是文化最根本的因子,丰富的语言词汇意味着生动、形象的表达,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语言赋予文化绚烂多姿的魅力。文化注定是多元的,一元化的文化也就意味着它的枯萎。虽然普通话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但是毫无疑问,在活泼泼的地方语言面前,普通话在许多方面的表达都显得苍白而缺乏美感。因此,普通话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创造新的词汇,而且取决于要吸纳地方语言和外来语言,由此才能持久地保持它的活力。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地方语言的流失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瞠目,由于大量的年轻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虽然自称还能说地方话,但很多时候他们仅仅将普通话转换为地方话的声调,许多方言词汇已经被弃用或者淡忘。在这种情形之下,拯救方言非常紧迫。在《魅力秦源》中,可以看到作者汇集了天水、礼县、西和及其周边地区数十万条方言俗语、山歌民谣等,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敬畏。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尚有部分的留守乡民使用这些地方语言,作者也十分熟悉其发音,倘若再过几十年,地方语言可能会逐渐消失,其时的整理者只能以“他者”的身份来完成这一工作,其难度和复杂性自然会增大很多。其次,习俗是乡土社会里人们行为积淀的惯例,是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乡村社会“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习俗也面临退出人们生活圈子的危机。无疑,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碾压乡土文化是挡不住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没有缺陷,也不意味着它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纠弊。比如,在城市里,随着陌生人交往的增加,人情冷漠、信仰缺失、诚信衰退、拜金盛行等问题日益严重,而乡村习俗恰恰与这些弊病相克。抛却迷信的成分,在《秦源魅力》中人们看到的节日民俗、交际民俗、生辰民俗、婚嫁民俗、丧葬民俗、农事民俗、屋居民俗、择居民俗、尚武民俗、风水民俗、庙会民俗、信仰民俗、美食民俗等,这些习俗展现了一幅鲜活的人生画卷。在这幅风情画里,人们看到的是喜庆、亲情、礼仪、节日、生活和信仰,这些习俗构成的单纯、快乐、和谐、真诚、互爱互敬的生活世界,恰恰与城市文明的弊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保留这些珍贵的习俗,绝不仅仅是民族志的地方历史记录,它们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再度复活,构成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再次,传统技艺是乡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魅力秦源》详细整理了斜坡秦州鞭杆舞、虎皮沟牛皮灯影子戏、秦人迎喜神遗俗、竹林酒坊、红河高台、民间泥塑艺术、社火、工艺美术等。无疑,这些高超的技艺包含了乡土文化独特的审美情愫,它们是一代代秦源乡村人智慧、观念、愿望的编织,韵味十足、水准极高,是秦源乡村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经济的诱惑力主导了大众的日常行为,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技艺大多面临失传的命运。尽管在政府主导下,将一些乡土文化“绝活”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人们传承,但是,进入“非遗”的仅仅是传统技艺“九牛之一毛”。传统技艺的生存土壤是乡村鲜活的社会环境,在土壤日益贫瘠的情况下,依靠财政支持的小团体最多仅仅能使传统技艺存活下去,其本身已经沦为在舞台上博取城市人一笑的杂耍,难以贴近创造生活的感知经验,更遑论恢复它的元气和推陈出新,传统技艺已经失去了在乡村社会中承担历史和勾连现实的功能,因此,《魅力秦源》对传统技艺的完整记录和保存就尤为难能可贵。最后,乡土文化由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交织而成,其历史维度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乡土文化的演绎地,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无疑乡土文化离不开其独特的山川地貌和自然风光。《魅力秦源》向人们展示了分水阁、天台山、宝峰山、秦皇湖、金华山、尖山、虎头山等奇异地理,记录了具有活化石价值的古树名木,如麒麟古柏、杨家沟的核桃、牡丹村的柳树、麻山头的酸梨树、杨家寺小学的鬼见愁、北具湾的古槐、士子里的榆树、菜子里的毛白杨、任家窑的酸梨古树群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原始、古朴的画面,是乡土文化绵延至今的历史场景和文化命脉。当然,秦源乡土文化的魅力也离不开承载其记忆的人文景观。在《魅力秦源》中,既有让人震惊的先秦重器秦公簋、战国青铜器右库工师戈和蒜头壶、金石碑文、方口寺、青龙观、黄爷庙等历史名物,也有东汉名士赵壹、宋末元初著名将领杨大渊、陇南文宗任其昌、草莽英雄罗献瑞、罗献璋等风流名士的身世和事迹。《魅力秦源》以地方志的写法记录了秦人起源地的山川风物,而这恰恰是地方“正史”不屑于重点着墨的或者容易忽略的内容,但秦源乡土文化的诱人之处恰恰在于这些色彩斑斓的细节,就此而言,《魅力秦源》本身就是一部地方史诗。

任强博导的出生地斜坡村五月五祭山习俗

百年之后,秦人起源地的变化也许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但无论如何,后人不可能摆脱前人的历史基因,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所言:“人们走不出自己的历史,犹如走不出自己的皮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录历史和文化本身就是记录当代人的生活。当后辈儿孙需要在历史的画廊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甚至救赎自我的时候,《魅力秦源》就为其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因此,这本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而且在于未来。当然,即使本书是接近六百页的皇皇巨著,但是相对于它宏大的叙事主题和范围来说,有些章节略显仓促,因此,今后的修订,本书可将重点放在搜集、编撰《地方志》无法完成或者无法承担的内容上,如此扬长避短,作者就可以秦人起源地文化继受者而非观察者的角色,传承和保存乡土的空间和记忆,记录在社会转型时期对秦源乡村文化的经历和认识,其中包括运用录音、视频等现代媒介对秦源乡村老人进行口述史整理等。对于他人已经发表的论文、与本书逻辑结构不甚吻合的论文,可尽量舍弃,以免损伤著作的原创、统一和美观。另外,根据中国史家的传统,对当代人的功过难以臧否,建议不予收录和评论,其劳绩能否惠泽后辈,尽量让后人去评价吧。

年2月21日

任强,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斜坡村,籍贯秦岭镇任家大庄。著名中青年法学家。年毕业于天水市二中并考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法学硕士,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任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