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火车拉来的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

专科治疗白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孙建周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创建于年,是我国铁路史上成立最早的部立学校之一,也是郑州现代史上较早的学校之一。创立初期,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钱宗泽到校奠基,国民政府郑州市市长张博峰亲自兼任扶轮学校第一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学校几度西迁,先西安,后汉中,最后迁至蔡家坡。

年学校由陕西迁回郑州,在原校址恢复上课,改名为郑州铁路中学。年学校更名为郑州铁路第五中学,设立初中部、高中部,年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年9月,郑铁五中与郑铁一小合并成立郑州铁路外国语学校,年职业高中停办,恢复普通高中,年6月学校由铁路移交郑州市政府管理,易名为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

铁道部成立郑州扶轮中学

位于东三马路中段路北的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年,平汉,陇海铁路都已通车数年,从业人员渐多,其子女的入学问题,成了铁路员工及管理者的心头之痛。于是,平汉铁路管理局郑州办事处在郑州创办了平汉路扶轮小学。

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了小学,还要有中学,年,平汉、陇海两铁路管理局向铁道部申请设立郑州扶轮中学,得到应允。因为当时郑州城区只有两所中学,此举为一大善事,也取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专门在东三马路北侧批地建校。年春,首期建校工程竣工,有平房数排,红机砖砌墙,瓦顶,校园西北角还配建生活区,供师生们就餐、住宿。校名定为铁道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以下简称扶中)

年9月15日,郑州扶轮中学举行开学典礼,平汉、陇海两铁路管理局和市政府的头面人物以及其他学校的代表到会祝贺并讲话,市长张博锋还亲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年夏,郑州扶中增设高中部,在校生达人。为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激励教学和学习积极性,学校出版定期刊物《郑州扶中》,为让师生们在晚间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专门建起了电机房,购置一套9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供教室及宿舍照明。

外语教学入住扶轮中学

年,新任校长吴乃立到任,此公系国立南京大学毕业,有留洋背景,锐意改革,思想新潮。他将全校教师一律解聘后再聘用,并新聘了多名知识层次高、外文基础好,能讲会说的教师任教,由此给学校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面貌。

在旧中国,由于自然科学传入我国较晚,教育界一直存在自然科学教育人才匮乏的局面,外语教学更是如此。所以,为适应大学外教的全外文口语教学的需要,一般高中生正式入大学前大多要先上半年至一年的外语预科,基于此,吴校长从初中起就狠抓外语教学,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即能听会写又会说,以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正如此,当年扶中的毕业生很受大学,特别是以理科为主的大学欢迎。这一特色也正是后期扶中改称外国语学校的前因与后果。

年,学校再次扩建,新建的大礼堂与教学楼连为一体,便于学生上大课。由于扶中的教师资质高,教学质量好,学校除接收大量的铁路子弟外,郑州及附近地市,甚至外省市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们也纷纷加盟该校,这一年,是扶中发展的鼎盛时期,图书馆和生化实验室的扩大,各种试验器械和标本不断购入,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扶中在郑州、在平汉及陇海的千里铁道线上名气大增,成为中原地区闻名遐迩的一所名校。

扶轮中学命运多舛

然而,好景不长,年2月,日寇的飞机频繁地轰炸郑州,其步兵亦频频西进,欲占领我华北及中南地区,不得已,扶中按铁道部指示,西迁陕西。最初准备在西安落脚办学,但此时西安也遭日本飞机轰炸,只得从宝鸡向南翻越秦岭,到陕南的古城汉中继续办学。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转移,首先是战乱年间经费筹措困难,师生们一路少吃没喝。二是交通工具匮乏,只能雇用马车和牲畜运送教学器材,人员则忍饥挨饿地步行。尽管如此,扶中的师生们依然情绪高涨,因为他们深知,中国之所以被人欺辱,就是因为经济和教育的落后,所以,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待国家强大时,国内外的大小鬼子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经过五年的颠肺流离,年,学校又迁址宝鸡岐山县的蔡家坡。年8月,日寇战败投降,扶中的师生们欢天喜地,满以为可以像数以百万计的河南难民一样,要回老家了,但国共内战很快打响,回家的愿望就此破灭。

既然不能回家,学校就还必须办下去。年,宝鸡解放,随后,大军西进,扶中的学生先后有近百人参加西北野战军,为解放大西北和建设边疆做出贡献。年起,扶中改称郑州铁路管理局蔡家坡子弟学校。年,该校豫籍师生返回郑州原址继续办学,校名称;郑州铁路子弟中学,简称;郑州铁中。

最初,该校只是初中建制,年设立高中部,并在开封和新乡设分校,60年代初,郑州铁中又先后拆分出郑州铁一中和铁二中并迁新址办学,老校区暂时搁置。

由于文革动乱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大批的小学毕业生无法升入中学,只得继续在小学上戴帽的初中。为此,年5月,铁路局教委在东三马路铁中的原址上设立郑州铁五中。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一晃30年过去,年8月,铁五中与一墙之隔的铁一小合并为郑州铁路外国语学校,成为一所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这也是郑州市公办的第一所中小学联办,以外语为主要特色的学校。

该校从小学二年级起即开设外语课程,到高中毕业时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除英语之外的另一门外语,使学生在升学或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

再次飞腾的扶轮中学

由于时代的发展,为贯彻国家关于企业不再办社会的要求,年9月,铁路外国语学校划归郑州市管理,新校名正式挂牌;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呵呵,扶中——铁中——扶外学校,兜兜转转一大圈,53年过去,学校又恢复了扶轮的称谓,是巧合?是回归?还是其他?

扶轮,是一个像形、像意又像音的翻译词语,从百度上看,该词语来自上世纪初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的扶轮社,扶轮社是一个民间的国际救助组织,世界各国的社员众多。民国时期的铁路路徽图案就是中下部有一个火车车轮,两边各有一展开的翅膀,其寓意大抵是希冀铁路事业兴旺发达、飞腾永远。所以,在旧中国,大凡铁路所办的工厂、团体,尤其是各类学校,几乎都以扶轮命名。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早已是旧貌换新颜。以外语为主导的特色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吸引周边越来越多的学子们加盟!

编辑:智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1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