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和县 >> 西和县习俗 >> 冕宁县

冕宁县

如何食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处在东经°38′~°25′,北纬28°05′~29°02′之间,东邻越西、喜德,南接西昌、盐源,西连九龙、木里,北毗石棉。

年,冕宁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7.41亿元,比年增长16.3%。截至年,冕宁县辖38个乡镇,总面积平方公里。

冕宁是四川往来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著名的安宁河发源于境内。

基本信息历史沿革

冕宁县居安宁河谷北段,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生存。据县境内发掘出的铜器、陶器和石器等判断:至迟在公元前年以前的春秋至战国的铜器时代晚期,此地居民已有较大的部落群组织,并已部分进入农耕社会。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遣司马相如略定西夷,邛、笮、冉、斯、榆的君长皆请为臣。汉朝边界,西扩至沫、若水。今冕宁县东南部地区为当时邛的一部分,西北地区为笮的一部分。

台登县笮秦县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邛都置越嶲郡,下设15个县,以邛人聚居区设台登县(即今冕宁县泸沽镇、复兴镇及喜德县北部地区),治地台登城,居孙水东、西源汇合处(今泸沽镇梳妆村);以笮人聚居区置笮秦县,即今冕宁县北部,泸宁、里庄和石棉县南部,九龙县东南部。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越嶲郡名“集嶲”,台登、笮秦属之。

东汉,公元43——年仍置台登,汉献帝时曾改名台高。西北部仍置笮秦县。

三国蜀,初沿东汉之制,台登、笮秦仍设县。建兴三年(公元年)春,诸葛亮南征,平南中;调整越嶲郡建置,金沙江至大渡河中间地区划为11县,省笮秦入台登。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年),台登为越嶲郡七县之一。治地为原址。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年),李势降东晋,越嶲郡入东晋版图,台登属之,治地同前。

南北朝,东晋元熙二年(公元年),仍沿晋制,领越嶲郡,下辖八县,台登县属之,因僚部设长以统之。

南朝齐,公元——年,建越嶲僚郡,未设台登县。南朝梁,领县无考。

北朝魏,武帝二年(公元年),遣大将尉迟回率师代武陵王萧纪,八月克成都,剑南属魏。嶲州、台登为僚人所居,无郡县。

北朝周,武帝天和五年(公元年),大将军郑恪率师平越嶲,置西宁州,不久改为严州,领郡6,郡各领县1,白沙郡领台登县,设治所于台登城旧址。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年),承周制仍置严州,领白沙等6郡,白沙郡领台登县,治地仍旧。

唐,承隋制仍置台登县,治地仍旧。

南诏,世隆建极四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年),于越嶲(今西昌)置建昌城。六年,占领台登后,置台登城,设承上(南诏地方官名)之官以统之。

泸沽县宁番卫

元,至元九年(公元年)设千户,十三年升万户,十五年改为泸沽县,治地台登旧址(今泸沽镇),属于礼州,礼州属建昌路。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年),置苏州,治地今拖乌乡苏州坝。

苏州卫冕宁县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依元制仍置,治所为今城厢镇,属建昌府,隶云南布政使,十月改属四川都司。二十一年十月改设建昌卫,兼置苏州卫。二十五年六月废州,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六年更名为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顺治九年(公元年)四川行都司归清,改设建昌监理厅,仍明制领五卫,宁番卫属之。治地今城厢镇。雍正六年(年),裁建昌通判改置宁远府,裁宁番卫改置冕宁县。

中华民国,冕宁县治地今城厢镇,民国元年(公元年)属宁远府。二年四川恢复道制,废府,冕宁县属于建昌道。十七年裁道,冕宁县直属四川省政府,十九年改行新县制。二十四年六月,宁远置十八行政督察区,领八县,冕宁县属之。二十八年一月一日成立西康省,冕宁县属之。

年5月,红军长征过冕宁,23日在县城东街文庙大成殿,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陈野苹任主席,李井泉任副主席,为冕宁县最早的革命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3月28日解放,4月10日成立冕宁县人民政府,县名仍为冕宁县,治所驻今城厢(原城关)镇。仍属西康省。年10月西康省撤销,冕宁县随西昌专区改隶四川省。年撤销西昌专区建置,冕宁县改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属。

行政区划

截至年,冕宁县辖38个乡镇,其中城厢镇、泸沽镇、复兴镇、沙坝镇、漫水湾镇、大桥镇6个镇,惠安乡、回坪乡、回龙乡、哈哈乡、森荣乡、宏模乡、林里乡、石龙乡、后山乡、先锋乡、河边乡、河里乡、泽远乡、铁厂乡、曹古乡、彝海乡、拖乌乡、冶勒乡、锦屏乡、南河乡、青纳乡、和爱乡、棉沙乡、马头乡、窝堡乡、新兴乡、健美乡、里庄乡、麦地沟乡、金林乡、联合乡、腊窝乡等32个乡,下设8个社区、个村民,个村(居)民小组。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冕宁县位于东经°38′~°25′,北纬:28°05′~29°02′之间,东邻越西、喜德,南接西昌、盐源,西连九龙、木里,北毗石棉。北距省会成都公里,南距州府西昌80公里。

地形地貌

冕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横断山脉北东段牦牛山区,地貌以山地为主。

气候

冕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立体差异明显等气候特点。

水系

冕宁县居长江上游,河流属雅砻江水系,北部属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安宁河、雅砻江、南垭河,产水丰富。

植被

冕宁县植被主要有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暖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温带暗针叶林、杜鹃、杉、箭竹,以及亚热经济林。

自然气候土地资源

县境内可使用土地面积42.万公顷,规划中工业用地.27公顷,商业用地公顷,住宅用地.65公顷,农业用地40.44万公顷,其它用地3.27万公顷。

矿产资源

冕宁县探明有稀土、铁矿、钒钛、铜、铅、锌、锡、钼、滑石、花岗岩、高岭土等贵金属,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10个大类30余个品种,提供储量报告的有16个矿床,经过普查的有58个矿点,60个矿化点。其中,稀土矿已探明的储量(REO)多万吨;泸沽铁矿、大顶山富铁矿储量分别为4.9万吨和万吨,属中型富铁矿;泽远、沙坝、林里等地花岗岩,质地坚硬整体性好,储量约2亿立方米;后山滑石矿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滑石中型矿,储量.35万吨,白度为63.74度;林里高岭土矿体长度大于1公里,厚至米,储量约万吨;黄金储量30吨,汉白玉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公顷,其中:有林地顷,疏林地公顷,灌木林地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公顷,活立木蓄积立方米;植被主要有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暖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温带暗针叶林、杜鹃、杉、箭竹,以及亚热经济林。海拔米以下属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带,至米属云南松和常绿阔叶林带,至米属针阔叶混交林带,米以上为高山灌丛。

全县森林覆盖率34.7%。物种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科,属、种。主要用材树种有云南松、冷杉、云杉、铁杉、栎类、桦木等;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板栗、虫树等。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四川红杉、莲香树、黄杉等十余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牛羚、云豹、豺、绿尾虹雉等5种,属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黑熊、水獭、林麝、红腹解雉、白腹锦鸡等29种。并有多种名贵的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类及丰富的食用蕨类植物。

水利资源

冕宁县居长江上游,河流属雅砻江水系,北部属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安宁河、雅砻江、南垭河,产水丰富。全县水域面积亩,约占总面积的1.5%,县境内集雨面积大,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径流变差系数小,含沙量低,落差集中,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据县内四个基本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及州水电局编制的径流深等值线图量算,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万千瓦。可开发量.8千瓦,其中县属已开发6.17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29%。具体情况为:安宁河干流,理论蕴藏量为2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2.1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7.3%,已开发量2.2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9%。流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10条,理论蕴藏量25.4万千瓦,可开发量2.7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10.6%,已开发量为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03%。雅砻江干流过境段公里,理论蕴藏量计.5万千瓦。较大的两条支流理论蕴藏量7.67万千瓦,可开发量6.8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88.8%,已开发的水能3.75万千瓦,占支流可开发量的55%。南垭河,在县城内河段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9万千瓦,已开发量55千瓦。

生物资源

冕宁县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四川红杉、莲香树、黄杉等十余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牛羚、云豹、豺、绿尾虹雉等5种,属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黑熊、水獭、林麝、红腹解雉、白腹锦鸡等29种。并有多种名贵的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类及丰富的食用蕨类植物。

农业资源

冕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立体差异明显等气候特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现有农耕地28.92万亩,其中:水田13.06万亩,旱地15.86万亩。

水稻生产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优质稻发展基地,是全省种植粳稻规模最大的县之一,米质优良口感较好。在二年四川省第二届优质商品稻米暨粮油精品展交会上,冕宁粳米被检评为全省两种优质米一级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茧质优,有“茧白如云”之美誉,上车率和解舒率分别在93%和65%以上,茧丝长0米以上,现有投产桑1万株,年产鲜茧8担左右。花椒生产初具规模,现有投产椒0万株,年产干花椒万公斤。烤烟0年种植亩,收购烟叶担,其中:中上等烟叶比例达77.24%。万寿菊年种植面积10亩以上,亩产1.5吨左右。

人口民族

年,冕宁县年末户籍人口390人,比年增长2.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增长4.5%,占总人口的41.29%;彝族人口为人,增长4.6%,占总人口的39%。全年出生人口人,出生率为19.6‰;死亡人口人,死亡率为4.6‰。年年末总人口3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6.9万人,占总人口的42.39%。年末总人口为人,少数民族为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43.23%。

据公安人口统计:全县年末户籍人口人,其中:乡村人口人,城镇人口人。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总人口的43.2%。

据卫计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人,出生率为14.39‰;死亡人口人,死亡率为6.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6‰。

冕宁县有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满族、布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壮族、羌族、普米族、傣族、傈僳族、黎族、侗族、哈尼族、瑶族等19个少数民族。

经济综述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6亿元,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64亿元,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59亿元,增长1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3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24%。人均GDP达到34元。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0︰54︰26调整为19.2:55.6:25.2。

非公经济持续发展。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0.09亿元,增长6.5%。其中:一产业增加值7.76亿元,增长4.8%;二产业增加值39.94亿元,增长7.8%;三产业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4.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8%,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2%。

城镇化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35.8万人,城镇人口13.97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高于全州平均水平5.9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增加公顷,增长0.54%,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3.1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79吨,增长3.13%,平均亩产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中烤烟产量吨,减少0.54%;蔬菜产量吨,增长4.37%;水果产量吨,增长7.69%。

畜牧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出栏肉猪头,同比减少3.2%;羊出栏只,增长7.5%;牛出栏头,增长3.7%;家禽出栏824只,增长2.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吨,增长0.5%,其中:猪肉产量24吨,减少0.8%;羊肉产量3吨,增长7.5%;牛肉产量吨,增长3.7%;家禽肉产量吨,增长2.3%;牛奶产量95吨,增长2.2%;蚕茧产量吨,增长0.4%。实现水产品产量吨。

第二产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产量56.97万吨,增长21.26%;水泥产量万吨,增长53.53%;发电量16.71亿千瓦小时,下降10.6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万元,同比增长4.85%;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8万元,增长56.3%;利税总额为46万元,增长28.1%;总资产贡献率4.88%,比上年增长1.7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8次,比上年减慢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2%,增长1.6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6.7%,比上年下降11.1个百分点。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13亿元,同比增长32.4%。

第三产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万元,同比增长10.9%。其中:批发业零售额.3万元,同比增长19.1%;零售业零售额.8万元,同比增长10.6%;住宿业万元,同比增长5.3%;餐饮业零售额.2万元,增长11.3%。

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零售额.1万元,增长10.97%;农村市场零售额为916.2万元,增长10.77%。

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增长18.84%。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施工项目达到61个,比上年减少26个,降低29.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72亿元(含农户投资)比上年增长0.48%。

在投资构成中,第二产业投资万元,下降11.7%,第三产业投资万元,增长20.5%。

财政、金融

地方财政收支持续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万元,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10.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万元,增长1.31%。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额万元,比去年增加万元,增长12.7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万元,比上年增加78万元,增长17.27%。[4]

社会事业教育

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在校学生人。小学专任教师数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6人。年普通高考全面完成州下达的目标任务。

学前教育。全县有幼儿园73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学7所,民办66所;有38个各级各类学校附设了幼儿班。共有教学班个;在园(班)幼儿人,比上年增加人。年离园人数为51人。

义务均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全县共有小学校个,教学班个,在校生人,比上年增加人;小学适龄人口净入学率99.95%;小学毛入学率.95%;年小学毕业生为5人。

全县共有普通初中学校(点)10个(含特教中心1所,不含不计校数的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泸沽中学初中部),其中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教学班个;在校生人,比上年减少人;年初中毕业生人。

普通高中蓬勃发展。全县共有完全中学2所,教学班65个,在校生人,比上年减少人,年普通高中毕业学生为人。

职业教育不断加强。职业中学1所,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人,比上年增加人,教师培训中心1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教学点个。

科技

科技研究和应用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县级各部门全年共申报科研项目31个,其中:省部级2个,州级11个,县级18个。县级立项13个,全年专利申请量数21个。

文化

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册,农家书屋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38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机构1个。保护单位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县级21个。

文化“三下乡”活动、农村电影“”工程、“社区文化”活动稳步推进。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县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3.4万座左右(含农村),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8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0.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89%,广播人口覆盖率92%。

卫生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推进,参合农民人,参合率达99.43%。年末全县有卫生、计生机构个,村级卫生室个,病床位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包括编制内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人。乡镇卫生院38个。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级运动会1次;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6次,获得比赛奖牌21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9枚。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业余体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元,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净增9元,增长9.67%,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6.37%。

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元,同比增长8.2%;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元,同比增长13.55%。

社会保障就业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人(其中:职工人,居民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率2.9%。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2人,发放保障金.7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人,发放保障金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人次,发放救助金.5万元,其中:资助城乡低保、五保、一二级残疾对象参保参合.7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人。

旅游景区

冕宁旅游景区分布自成环线,境内有清秀苍翠、象征民族团结光辉典范的高原明珠彝海;林壑幽深、古木葱笼的灵山寺及高原五彩池连三海;危峭林立、千姿百态的林里玉林和石龙土林,西南形胜、山水奇观的沪沽峡;还有壮美似三峡的雅砻江河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冶勒等自然景观。

还有代表我国举世闻名的卫星发射基地;红军长征纪念馆;宗教圣地灵山寺;高原出平湖的大型水利工程大桥水库等人文景观。冕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全县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以彝族人口居多。境内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

举世闻名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位于冕宁县泽远乡境内,距县城64公里,是我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卫星发射基地,该基地主要有指挥控制中心、星箭测试中心、发射场等设施。

灵山寺

宗教圣地灵山寺坐落在冕宁县城东10公里的小相岭西麓深山中,以倚灵山而得名。开山祖师杨学信坐化圆寂于灵山寺,肉身不腐历余载,众弟子设龛供奉,尊为“杨祖师”。灵山“连三海”、“红海”、“墨海”、“向阳坪瀑布”等自然景观有等开发。

彝海

位于县城以北40公里,建有专用公路。彝海酷似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熠熠闪光的蓝宝石,海子四周青松苍翠,是闻名于世的“彝海结盟”的发生地。

大桥水库

是国家大II型水利工程。水库四面森林植被丰富,气候独特,冬可避寒、夏可避暑。有10余个大小岛屿镶嵌其中,湖光山色辉映,风景清幽典雅。

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冕宁县北部,面积.93平方公里。有各种动物余种,其中包括大熊猫、羊羚、云豹、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20多种,有川滇、冷杉、峨嵋冷杉、白桦等珍稀植物种。

风土人情

彝族分布地区和支系的不同,加之各地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差异,以致在其婚俗中地域性表现得特别突出:有的地区在解放前尚存留有原始的群婚习俗,如云南永胜他鲁支彝区;有的直到解放时还盛大行着奴隶社会严格的等级婚制,如川滇大小凉山;有的类似于汉族的封建式婚姻;有的正在向封建式婚姻过渡。由此导衍出的婚姻惯俗使彝族的婚姻仪礼形制纷繁程仪复杂。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

一夫一妻制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过去的凉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时就由父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纳聘订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婚后除幼子外,都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子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建立家庭,至于阿加与呷西,经主子配婚,或征得主子同意结婚,俘仍然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部分贵族统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虽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但再娶时,事先必须取得第一妻的同意,并泡酒打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后始得行,否则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冤家械斗。

同族内婚是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制。兹莫、诺合和曲诺等级婚姻的缔结只能在本民族内部,不同民族是严禁婚嫁的,有“汉族是山羊,彝族是绵羊”之说。即使是对呷西、阿加配婚也要考虑他们的血缘因素,即所谓“彝根”和“非彝根”的差别,不同血缘一般不予配婚。彝谚语“黄牛自是黄牛,水牛自是水牛,”正是指此。 等级内婚在解放前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它严格地限制着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与被统治等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的婚姻,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兹莫等级内部通婚,但随着其在凉山势力的衰微,他们也渐渐与诺合等级联姻,但一般是诺合妇女上嫁兹莫男子;诺合等级内部的通婚也要受到血缘的限制,因其内部要以传统的所谓血缘的高低,即骨头的硬度来划分的;曲诺等级也是一个自婚的集团,一般不与其下的等级通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其内部通婚也受所谓的“俄笃伯”(好骨头)与“俄笃低”(孬骨头)的身份差别之限制;但此中依然有血缘的界限,即一般情况下,彝根的阿加与呷西是不和非彝根的阿加和呷西配婚的。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如果已隔数代,并且举行了分支的大斋仪式,各宗自成为一个家支,便可以互相通婚。否则,即使相隔十代仍属一个家支,也绝对不可以互相通婚。

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在凉山彝区,对此有着严格的习惯加以限制。就如彝族谚语所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因此,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姨表不婚是古老的母系氏族外婚传统在彝族社会中的遗俗。 彝族实行姑舅表优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但各地彝区所行情况也不尽相同。凉山彝族社会习惯法规定:姑母的女儿生下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姑母的女儿先要征求舅家纳聘,舅家不要才能别嫁,且所得聘礼要送一份与舅家;相反,舅家的女儿对姑家也有上述义务。彝谚就有:“姑家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家的媳妇”,“姑家要舅家的女儿,不费什么力气”的说法。这在亲属称谓中也有所折映,如彝语称岳父为舅父,称岳母为舅母。如若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发即行纳聘,轻者当如退婚赔偿损失,重者便会引起纷争;或者发生抢婚,或者遭到亲戚与之断绝关系,或者受到对方的诅咒,从而受到社会性的普遍压力,有的还必须退还原来的聘金而重与姑舅表兄弟结婚。而广西那坡彝族地区却是单线舅表婚,即姑家的儿子有优先娶舅家女儿为妻的权利,姐妹的儿子与兄弟的女儿可优先缔结婚姻关系。当舅家生了女儿的第三天,姑母就得送去一套黄衣服,表示挂号结亲,姑家儿子日后一定要娶舅家的女儿为妻。即使姑家暂时无子,也要先送黄衣去挂号,若姐妹多,也可以认有了儿子的。不过舅家只能给姑家一个女儿,其余可以外嫁。但同时又规定,舅家要永远当舅舅,不能倒过来,也即姐妹家的女儿不能嫁给兄弟的儿子。在云南昆明西山区核桃箐彝区也有类似的婚俗,即只能舅女配姑子。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嫁出的姑娘不能回宗,而姑女配舅子即算回宗,这是不许可的。这种婚姻惯制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火把节即将来临之时,人们准备新衣裳,到时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换上节日盛装。特别是姑娘们更是披红戴绿,披金挂银,从头到脚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服装搭配的好坏也是评洗“美女”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姑娘们不知为此费厂多少苦心。每年在火把节期间被大家公认为“美女”的姑娘,不仅其美名被四处传扬,而且各地优秀的小伙子慕名而来求爱者从此络绎不绝。

在火把节里选出美男美女,是这传统佳节的重要项目之一。每当欢度节日的人们来到草坝上,每当人海里面荡漾起火把节的歌声的时候,各个山寨的老人们,就会自发地相互邀约,组成一支火把节选美队。他们诙谐而慈祥、公正而风趣,深受姑娘小伙子们的尊崇。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彝族地区一年一度推选“美女的条件,虽然是民间的,但其苛刻程度和详细具体的标准一点也木亚于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的“选美”条件。例如:头发要黑,辫子要粗,眉毛要浓,眼睛要大,鼻梁要高,脖子要长,皮肤要细腻红润,整个身材要匀称等等。这只是对外表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更加注重其言谈举止,人品和是否勤劳等等。

彝族的审美观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培根{论美》中说:‘‘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说到颜色之美,即人的肤色何以为美的问题可能因民族而异。汉族以白为美,例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的诗中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是汉族以白为美以飘逸纤细为美的证据。

彝族以黄为美,这应是黄种人对于美的体位审美观。因为黄的肤色是自己的肤色,以它为本。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中都多半用“黄”来表示美,如“黄荞馍”、“黄母鸡”、“黄的油菜花”等。民间故事《阿诗甘伟》中的美女之名“阿诗”意为“黄”,“甘”意为“野油菜”,“伟”意为“花”。云南撒尼彝族《阿诗玛),“阿诗”意为“黄”,“玛”意为“女”。

其实,我们从彝区各地传说的“美女”情况来看,这种民间的自然产生和推选“美女”的活动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凉山彝族传说,鬼是从世上最美的“美女”孜孜尼乍变来的。彝文文献《孜孜尼乍》是一本咒鬼的咒经,也是凉山彝族民间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其主人公“孜孜尼乍”在《孜孜尼乍》经书中有较详细的描述。书中说:“孜孜尼乍呢,头发黑又长,鼻梁直端端,眼睛明而圆,睫毛黑又翘,眉毛成影影,嘴唇薄又小,容貌体态啊,完美又无缺,风度神态啊,稳重又大方,言语举止啊,好似云雀鸣。”

凉山彝族地区各支系之间又有各地的“美女”传说故事。例如“依诺”支系的“甘莫阿妞”,“圣乍”支系的“布阿诗甘伟”,这些都是不同支系和地区公认的古代美女。如今,这项选美女的活动又赋予新的色彩和内容。各地在火把节期间都要评选美女,评选的内容又增加了新的色彩。

火把节的第三天,也就是三天火把节的最后一天。当夕阳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分散行动,扯着高高的嗓音,四处游说了:“……某某寨上某某家的女儿某某家姑娘被选为美女啦!”这时,节日的人海就被这喊声搅乱了,如同一群扑向蜂王的蜜蜂,争先观看这位美丽的姑娘。在选美老人们的祝贺声中,在众小伙子们争相献殷勤赠送口弦、耳坠、银镯、毛巾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不知怎样形容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说它醉吧,严格的家规,从来没让女人喝过一滴酒,但山茶花般的妙龄青春使她懂得这是人“醉”人。于是,她赶忙张开手中金黄色的油布伞,羞答答地盖住了自己的面庞。使得那些痴情忘形的小伙子们恨不得立即变成一只无形的歌鸟,飞进这把金色的黄伞下。但世上哪有不招蜂引蝶的美艳花朵呢?鲜花般的撑伞妹,时时都在盼望心中的“摘花”人。那么,在这众目睽睽的人海中,向来羞涩的彝家姑娘,是怎样表现自己感情的呢。在场子的外围,一圈圈穿着鲜艳衣裙,一手撑黄油布伞,一手拿一方围巾或毛巾的姑娘,用巾连结圈子,跟着领口昌的姑娘把自己的感情织进歌声里,缓缓地转着,用心悠悠地唱。歌的内容有歌唱节日的,也有歌唱妇女喜怒哀乐的。

凉山彝族选“美男”虽然没有选“美女”那么严格和声势浩大,但一般在火把节期间或红白喜事集会中大众公认谁为“美男”,他就是“美男”了。据说其条件是,人要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竖英雄结,耳坠黄耳珠,身穿,彝族衣裤,佩带英雄带,腰佩彝族腰刀,脚穿彝麻鞋,腿裹彝绑腿,身披毡子擦尔瓦,手牵骏马。

历法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则是主要标志,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墨西哥、印度和中国,都各以其历法著称于世。自本世纪80年代晚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发现了彝族十八月历,研究证明此十八月历乃产生于远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代。

彝族十八月历是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天的太阳历。

彝族十八月历所用的是一种自然历。从内容上看,十八月历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但已包括着自然的物候现象,例如,一年各月的名称中有:风吹月、鸟鸣月、萌芽月、开花月、结果月、天乾月、雨水月、河涨月、天晴月、草枯月、叶落月、霜临月、过年月等等,彝族先民据此便可安排生产生活。

彝族十八月历,一年18月,每月20天,这每月用“二十”记日的记数法十分原始,它源于人类童年借助于自身所有的双手、双脚共“二十”个指(趾)以识数记日的原始时代。正如《易·系辞下》所说,这"近取诸身"即是以人类自身手脚的"二十"个指(趾)数作为参考而定出每月用"二十"记日的彝族十八月历。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彝族和“西蕃人”(云南宁蒗县的"西蕃人"即普米族)到解放前,他们拿粮交租或日常彼此间交换粮食,乃是以二十筒(盛粮的竹筒)为一个单位来计量。甚至于他们所耕种的土地面积不以亩积来计算,而是以土地所产粮食有几个二十筒来计算。又如,折算一条牛的价格,也是以几个二十筒(粮食)来计算。

虎是彝族崇拜的原生图腾,彝族十八月历,一个月二十天,一年十八个月。此一年用“十八”记月与虎掌十八爪(虎前脚每支有五爪,其中一趾不落地,后脚每支有四爪)有关。彝族十八月历,每月"二十"天以人的"二十"个指(趾)头记日;每年"十八"月又以虎掌"十八"爪记月,它是原始人的思想意识里人兽不分的反映在历法中的遗留。

与彝族十八月历有渊源关系的美洲玛雅十八月历每月分别用各种名物纪月、纪日,在当地韦腊克鲁斯金字塔内有个神像代表日。可以设想,人类在远古原始群时代,对于日出日落一个昼夜手的一天,是用自然万物中的某物,无休止的纪日下去,及至认识日是草木枯荣或水涨潮落的一个周期,才用个神代表日;继之,再把这日划分为十八个月,进而把每个月定为20日,把剩余5天作为“禁忌日”。

玛雅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氏族部落之一,美国学者认为:“印第安实在几乎就是横渡重洋过来的中国人。”墨西哥大学基奇霍教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墨西哥研究工作者大会上说:“当地居民在欧洲入侵之前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云南省楚雄彝州十八月历。

玛雅十八月历是楚雄彝州十八月历的延伸,即在观察星辰的原始思维方法上有其共性。玛雅文化与彝族文化有着许多十分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十分相似的文化称为:亚洲中国彝族文化———美洲墨西哥玛雅文化连续体。

城市建设

坚持规划为先,进一步完善规划,聘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县城、泸沽《概念性规划》,修编《冕宁县城总体规划》,完成复兴镇省级试点镇专项规划和8个建制镇专项规划。推动城乡项目建设,启动冕宁中学迁建、政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建成红军草地公园一期、县城第三水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设施,完成迎宾大道、人民路等主干道黑化,改造泸沽等4个重点集镇市政设施,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厢镇、泸沽镇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大垭口等11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县城建成区面积4.1km2,城镇化率达38.9%,比年提高7.2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9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