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和县 >> 西和县习俗 >> 古代墓葬专题

古代墓葬专题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m.39.net/pf/a_4460086.html

最近我们结束了《考通》全书内容的二轮梳理,总体结构主要遵循原参考书目中的时间逻辑框架,按照时代顺序依次整合。鉴于二轮复习有些小伙伴还有些难以吃透和把握的地方,我们计划利用剩余5周左右的时间以考古学专题为例重新进行整合,以期再度提升。

本期进入古代墓葬专题。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史前墓葬

史前葬俗的出现以“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墓葬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下室,曾发现三具随葬有装饰品、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人类头骨化石,显然是有意识安葬的。埋葬习俗的发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之末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

岩洞墓

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如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封开黄岩洞、灵山(今属广西)石塘墟滑岩洞等均发现有岩洞墓。在广西,除较早的桂林颤皮岩等遗址外,在西北部山区的南丹县一带,至宋代甚至明清时期仍较流行,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特别是在颤皮岩遗址中,墓地和住所同处一洞,显然是旧石器时代岩洞墓葬俗的延续。

堆土墓

这类墓的特征是没有墓坑,大概是把尸体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然后用土掩埋。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马家洪文化、松泽文化、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中发现的墓葬,多不见墓穴,可能是在地面直接堆土掩尸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很浅,不宜由地面向下挖穴造墓,于是,人们采取了在地面堆土掩埋尸骨的埋葬方式。因而,堆土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墓葬形式。在长江流域的有些地方,堆土墓一直延续到两周时期。如安徽屯溪,江苏句容浮山果园、溧水乌山、金坛鳖墩等地发现的西周时期墓葬,就是平地堆土埋葬的堆土墓。

积石墓

是一种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压缝交叠的方法在地面筑成的墓室。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如辽宁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积石冢”,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平面有方形、圆形等。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晚期旅顺四平山和老铁山也发现有积石墓。这类墓多分布在山梁或高坡上,墓内埋有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积石墓始自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东北地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的墓葬。

贝丘墓

是一种利用食余贝壳堆积掩埋尸体的墓葬。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在粤东一带分布有较多的贝丘遗址,其中以广东潮安陈桥村、和池湖凤地、鲤鱼墩、罗山咀、深湾等遗址为代表。鲤鱼墩M1为仰身直肢葬,墓的底部有狮蜡海月片铺垫,随葬有石锌、纺轮、穿孔狮蜡壳和螺壳饰物等;罗山咀墓葬随葬有穿孔鳖甲饰物。这些墓均埋在贝丘之中,形成滨海地区具有显著特色的墓葬类型。

商代墓葬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室平面一般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

竖穴土坑墓

这类墓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墓形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西北各地,长江流域及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竖穴土坑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依平面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其中以长方形墓最为多见。

夏商周时期的竖穴土坑墓有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死者,其墓葬的规模的大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墓道的设置方面,有着较严格的规定。依墓的平面形状,可细分为“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几种形式。此外,商周时期的一些大型无墓道墓,多有棺椁和丰厚的随葬品,其身份地位也较高。如殷墟“妇好墓”,墓扩作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8米,出土有铜玉、骨、象牙、陶、蚌器共件,其中仅铜器就达件。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貌太子墓,墓室长近6米,附葬有10辆车、20匹马,但无墓道。这类墓可能是王及诸侯的子弟、姬妾或一般贵族墓。

西周墓葬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亞字形墓。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且簋与鼎配合使用,亦有明确的规定。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

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

先秦墓葬

战国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墓葬形制春秋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现存最高的达十余米。有的大墓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

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山中山王墓,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如鼎、豆、壶之类。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

秦汉墓葬

秦和西汉前期从秦始皇统一到西汉的景帝,共约80年。普遍流行木椁墓,中原地区已多见空心砖墓。

西汉中期除流行木椁墓以外,中原地区盛行空心砖墓并开始出现砖室墓。

西汉后期除长江流域和南方、北方的边远地区继续使用木椁墓以外,黄河流域普遍流行空

心砖墓和砖室墓,墓内出现彩色壁画。

新莽时期砖室墓已在全国普及,其墓室顶部有隆起呈穹窿状的,画像石墓在中原地区兴起。

东汉前期边远地区残留的木椁墓也已开始消失,中原地区的空心砖墓突然绝迹。砖室墓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画像石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陕北、晋西和川中,壁画进一步盛行。东汉后期流行砖室墓和画像石墓。

1帝陵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帝陵有其特殊的规格。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两汉帝陵继承秦陵的制度而又有新的演变。它们对此后历代的陵制有长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除文帝的霸陵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宣帝的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9帝的陵都在渭水以北咸阳市至兴平县的境内。除霸陵“因山为藏”以外,其余10陵都有坟丘。陵园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墙垣,平面呈方形;四面各设一门,门外立双阙。皇后陵在帝陵之旁,一般是在帝陵的东侧。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惠帝时在长陵设原庙,以后成为定制。各陵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

东汉帝陵除献帝的禅陵以外,其余11陵都在河南省洛阳市的附近地区。据文献记载,从明帝的显节陵开始,陵园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从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不再建庙。各陵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

2贵族、官僚地主墓

秦汉时代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的墓,从墓的构造上可以分为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不同的种类,它们又各有规模大小的差别。各类的墓,有的流行于不同的时期,有的则同时并存。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的差异,他们的墓在种类和规模方面亦各不相同。

木椁墓

木椁墓主要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到中期,在长江流域及边远地区则延续至西汉后期和东汉。从高级贵族、大官僚到一般地方官和乡吏等人都使用。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坑内筑木椁。墓的规模因人而异,往往大小悬殊,所用棺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地面上都有坟丘,大墓还有墓域,设祠堂。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江陵秦汉墓,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象鼻山汉墓,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北京市大葆台汉墓等。

黄肠题凑墓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据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条木)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构筑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料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但题凑木的长、宽尺寸及叠垒层数并不一致。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崖墓

出现于西汉,并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少数地点有发现。东汉时四川省境内特别流行。在山崖和岩层中开凿横穴式洞穴,以为墓室,墓的规模大小不等,墓道多为狭长的横穴,一般都附有排水设施。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大贵族到一般的地主都有使用。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河北省满城汉墓、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等。

空心砖墓

流行于秦和西汉,东汉时已告绝迹。在地区上只限于中原和关中一带。在竖穴式的土坑或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砌墓室,砖上印有各种花纹,少数的墓施彩色壁画。这种墓与木椁墓同时并存,墓主人一般多为中下层地主。比较重要的有河南省洛阳西汉壁画墓。

砖室墓

西汉中后期开始出现于关中和中原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东汉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盛行。墓室用小型长方砖砌成,有时有彩色壁画。四川境内的墓,流行在墓壁另嵌画像砖。从高级贵族、大官僚到一般官吏和地主都使用。墓的规模因人而异,大小悬殊,地面上多有坟丘。大墓有墓域,建墓阙,设祠堂,立墓碑,置人物和动物的立体石雕像。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汉壁画墓等。

石室墓

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主要流行于东汉。其分布以山东省到江苏省北部、河南省到湖北省北部、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四川省中部等地区为最多。墓室用石材构筑,有的为砖石混合结构。因大多数有石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地面上除坟丘以外,在墓域内立石阙,设祠堂,树墓碑,并有人物和动物的立体石雕像。墓主多为大贵族、大官僚。已经发掘的墓,山东省沂南汉墓、江苏省徐州汉墓等为重要。

土洞墓

从秦、西汉到东汉始终流行,但地域上只限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和西北地区。墓的规模都不大,墓室为横穴式土洞,往往设耳室。

3贫民墓

多为小而浅的土坑,易受破坏,故甚少发现。葬具都很简陋,有的使用陶棺,有的则用瓦片覆盖尸体,有的根本没有葬具。随葬品极为贫乏。

魏晋南北朝墓葬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盘、碗、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总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长江流域尤其如此。汉代流行的仓、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继续沿用,但往往形体不大,制作粗简。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是各种陶俑。从两晋以迄南北朝,时代愈晚,俑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置墓志。两晋的墓志或为石质,或为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而洛阳发现的年代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可见它是从墓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才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

隋唐五代墓葬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到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天井和壁龛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

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后,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后两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

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以后逐渐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家臣侍者佣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

镇墓兽继承北魏后期以来的形态,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而武周时则又进一步演变为头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兽。隋代开始出现的人身禽兽首的十二时辰俑,到开元、天宝之际更为流行。陶俑的数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额。此外墓志的大小随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级之分。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志而用玉册。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均为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从对割据西南的前蜀、后蜀,割据江南的南唐、吴越、南汉等国陵墓的调查或发掘看,五代陵墓大都象唐代一样是依山为陵建造起来的。只是限于其偏居一隅,政治势力弱小,经济力量不足等客观条件,其陵墓的规模、气势,远不及唐陵雄伟壮观。

宋金辽墓葬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开芳宴”的场面,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四川省境内的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流行石室墓,后者多有雕刻,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有的则为孝子故事。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还流行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但身份较高的贵族墓也有设前后两室的。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的结构,并施彩画,有的在仿木结构的砖室中饰砖雕的桌椅,有的则在壁画中绘“开芳宴”和孝悌故事图等,与北宋墓相似。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辽代贵族墓中的随葬品,除了金银器、陶瓷器及铁器等各种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马具、盔甲、各种武器以及金属面具和铜丝手足套等物为特点。辽墓中往往有汉文或契丹文的石墓志形状与唐宋的相似。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辽墓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

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于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古代墓葬制度

族墓制度

自有埋葬之始,就有了以氏族为单位的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并因此而形成了氏族公共墓地。史前的氏族公共墓地一般位于居住区附近,如西安半坡聚落墓地,陕西临漳姜寨聚落墓地等氏族公共墓地,只能理葬本氏族成员,这是氏族埋葬制度的一项严格的规定此外,氏族墓地在墓葬方向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由于观念、信仰等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不同文化的墓向有所不同,但同一文化的同一墓地的墓向则基本相同。到了夏商周时期,由氏族埋葬制度逐渐演变为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族墓度,并成为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最基本的埋葬制度。

棺椁制度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木质葬具,夏商周时期的贵族墓已普遍使用棺椁,并对不同身份、地位、等级的人使用棺椁的材质、数目进行了规定,从而逐渐形成了棺椁制度。即所谓“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又“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二重,十再重”等。

随葬制度

随葬,是中国古代理葬习俗的一个普遍特征,其渊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地。中国一占代的随葬习俗仍是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观念下出现和发展的,由此而逐渐形成中国古代的厚葬之风。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升始,一些大墓中就随葬有表示身份、地位、等级的礼仪性用品,如良诸文化的一些大墓中盛行的玉质礼器琮、璧、钺等。随葬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宗法礼制的形成,墓形大小、随葬品多寡及种类有了较大的差别,逐渐形成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随葬制度。

外藏制度

“外藏”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外藏”是相对于“正藏”而言的,为正藏的附属部分。一般认为汉代的“正藏”是指墓室内的梓宫、便房、题凑等设施及随葬品,象征帝王宫室及宫内生活。正藏之外的婶妾、厨、厩之属和象征百官衙署等理藏设施为“外藏”。“外藏”多位于墓主椁室之外或墓外,是附属于墓主“正藏”的埋葬设施与埋葬物品。由于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藏设施多为地下坑道式的木构架,结构类似于“椁”,故文献中称“外藏椁”。

人牲制度

人牲是把活人作为祭品—牺牲,杀之以祭祀祖先或死者的亡灵。夏商周时期的人牲多用于在宗庙、墓地或埋葬时祭祀祖先或死者的亡灵。

人殉制度

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另一显著特点就是用活人为死去的贵族从死殉葬,即人殉。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二)群:

(已经加过一群的就不要重复加群了哦)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