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锈迹斑斑的土炮,像一位安详的老人,在这里静静沉思,仿佛在追忆着曾经的“战火岁月”……
西和县大桥镇,历史凝重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仇池故国遗址、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仇池文化的发祥地。奔腾的西汉水贯穿全境,境内沟壑交错,峰峦叠嶂,景色秀丽。大山深处有一个安静美丽的小村——韩河村。据当地的老人讲,这门土炮大概在清朝末期就已经在这个村子里了,当时有土炮两门,抬枪一支。
在一个冬季晴朗的午后,柔和的阳光斜斜铺进屋里,外公坐在窗边的摇椅上,一杯清茶香雾徐徐,他回味悠长地讲述:
“当时,大桥还属礼县管辖。从我记事起,村子里就时不时有土匪来骚扰,抢劫粮食、财物……老一辈人说,大多都是西和、成县和武都的土匪。其中有一个叫牛升的棒客,是个土匪头子,数他们闹的最凶。
为了对付这些土匪的滋扰,我们在村东面的山上建了一个堡子,那里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堡子的围墙用沙土和石头砌成,门是用柏木板子做的,十分厚重。堡子里按村子的户数修建了简易的房屋,每季收的各种粮食都存放在堡子里,每每土匪来的时候,村民们就都住进堡子。为了守卫最后的“家园”,大家自发地捐些铁器,请村里的铁匠打造成简易的土炮,还有其他自制的武器,比如火药枪、红缨枪、大刀……
我当时也就五六岁,和我一般大的有王森连、邓世忠、符俊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堡子里放哨。我们分别配有羊角号和铜号,如果发现土匪人数少,就吹羊角号;人多,羊角号和铜号一起吹。听到号声的大人们就在堡子里做好“战斗”准备,打土匪。
那些威力不大的武器对于土匪来说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土炮就不一样了,它一次可以装半斤左右的火药,因为距离远射杀威力大,只要土炮一打,土匪吓的四处逃散。打一炮,据说对面村子里房梁上挂的霉都能给震下来,吓的公鸡都不敢打鸣。
有一次,大约是刚过完春节的某天半夜,以牛升为首的一股势力最大的土匪趁黑悄悄地向韩河村摸来,被巡夜的村民发现,霎时间羊角号和铜号一同响起。当时正好堡子附近的一户人家办喜事,村民们聚众庆贺,听见号声,纷纷向堡子里跑去,做好战斗准备,保卫村庄。进入堡子早的大人们马上拿起一早准备好的火药枪、土枪向土匪射击,掩护其他村民撤入堡子,然后把堡子墙上的土炮点着,向土匪比较集中的地方猛烈轰击,打伤了不少土匪。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半个多小时,土匪看到村民的抵抗越来越勇敢,加上被重重地打了几炮,士气一时低落,最后在村民的一片喊打声中,带着受伤的兵员仓皇逃窜。天亮以后,村民顺着土匪逃跑的方向进行跟踪,发现逃跑的路上血迹流了几里远。此次战斗,充分体现了韩河村群众的团结精神,也让土匪势力领教了土炮的厉害。
大桥划给西和管辖以后,西和县政府给大桥派了一个连队守卫,我只记得是穿灰军装的队伍。之后每家每户出一名青壮年,组织起来到武都去剿匪。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土匪来骚扰我们村了。
后来,我和几个小伙伴悄悄地把打土匪用过的两门土炮和一支抬枪藏在堡子里一个废弃的土窖里。在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其中一门土炮和唯一的一支抬枪被炼成了一堆废铁。”
现在,只剩这一门土炮,见证着曾经的岁月……
撰稿:杨芳
审核:李栋
责编:吕斌
编辑:杨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