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发源于我国,发源地是我国的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可《茶经》开篇则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们都知道,神农炎帝是中原的始祖,发源于北方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可见,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发现这“南方之嘉木”的始祖并非神农一人。
什么是白茶?↑现代日晒白茶图
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湖南农业大学的杨文辉先生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就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的观点。
↑太姥娘娘煮白茶治小儿麻疹图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白茶的故乡——太姥山
据考证:白茶山即为福鼎太姥山,太姥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传说东海诸仙每年到此聚会一次,故素有“海上仙都”之美称。据《太姥山志》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轩辕黄帝时,道仙容成子尝栖之。汉代王烈《蟠桃记》载:尧时,有一山姑在此居住,以种蓝为业,于是,乡民们皆称“蓝姑”。蓝姑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曾将所种茶叶作为治疗麻疹之药,救下了许多小孩的性命,百姓感恩戴德,将其奉若神明,尊称其为太母,尧帝亦感其圣德,遂将才山改名为“太母山”。据《福建通志》载: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改“母”为“姥”,至今,悬崖上尚遗东方朔题刻——“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太姥山的鼎盛时期在唐朝,当时四周有36座大寺院,如今可见的遗址有唐玄宗赐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有唐乾符年间所建的国兴寺遗址,有唐椤枷宝塔,有摩尼教的摩尼宫等。福鼎太姥山地区民众自古就有将白茶用于治疗麻疹、发烧等疾病的习惯流传至今。
↑太姥娘娘信众在太姥娘娘舍利塔进香
日晒的茶为什么叫白茶?
闽东方言中的“白晒”即日晒的意思,而这种白晒的茶,福鼎人习惯叫白晒茶,后人为了便于推广,才改称白茶。据《宁德茶叶志》和《福鼎县志》记载:迨清道光某年正月,点头镇柏柳竹栏头村有一布衣陈焕,性至孝,但因地瘠,终年操劳,亦难求双亲温饱,于此深感愧对父母,时大年初过,陈焕持斋三日,携干粮来到太姥山中祈求太姥娘娘梦示,指点迷津。陈焕焚香礼拜毕,合眼睡去,朦胧之中,见“太姥娘娘”真身显现,手指一树授其曰:“此山中佳木,系老妪亲手所植,群可分而植之,当能富之···”次日,陈焕走遍山山岭岭,寻至日暮西山,果在鸿雪洞旁发现了一丛茶树。陈焕大喜,当即用带来的锄头,分出一株携回家中精心培植。百日后,果见其生机盎然,异于常种,它就是今日的“福鼎大白茶”。陈焕按照娘娘梦授茶叶种制之术;遵依仙诲,呕心沥血;成就了白茶发源人的称谓!并总结出了:“工序两道,萎凋干燥,无穷奥妙,尽在微酵。”白茶技艺之金句。
陈焕第六代传人——陈常沙传承了陈焕百年制茶工艺,受从小受家族教育影响,是一个推崇传统制茶技艺的现代茶人。为传承家族白茶文化之经典,启用老字号“陈焕”;为实现“白晒天成,还璞归珍”之荣耀,注册了“白晒珍”。提出了“为您解读年份老白茶的真谛”的概念;选取每年头春贡眉的材料,运用陈焕倡导的日晒工艺,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制作出年份“白晒珍”产品;供大家辩证不同年份,转换出的不同口感和滋味。让人切身的感受那种“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真谛。
品茗会品茗会友茶人之家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