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南乡多名人

北京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pf/bdfyy/

宁远李家堡一带统称安定区南乡,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涌现出了不少名见经传的志士仁人。他们有的刚直不阿,为仕清廉;有的征战沙场,屡建功勋;有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有的修馆助学,振兴教育;还有的投身革命,为正义事业奋斗终身。

  清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有马氏家族自陕西兴平迁来,定居在宁远红土窑一带。马氏以农耕为业,兼读诗书,很快成为当地名门,陇上望族。长期以来,马氏为红土窑的地方事业开发建设尽心竭力,红土窑也孕育了马氏数代英杰。有史记载的两百多年间,这个家族就有许多文武举子,翰林进士,屡试及第,金榜题名。至于名人学者,雅士贤达,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马疏、马良弼、马良翰等,堪称是马氏家族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与红土窑毗邻的李家堡同时涌现出了李昆山、蒋云台两位将军。面对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他俩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两位将军,李家堡曾一度更名为云山镇。“一镇两将军”的传奇故事更是增添了这一地域的神秘色彩,安定南乡由此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水宝地。

陇上大儒马疏

  马疏(—)字经帏,号南园,安定李家堡马家寨人,后移居大城。清嘉庆二十五年k进士,入翰林。历任陕西府谷、雒南、富平、咸宁等县知县,颇有政绩。

  马疏任府谷知县时,善于清理几十年来拖而未结的积案,或据实审判,或调解说合,断结后原被告均心悦诚服。特别是牵涉县北蒙古族民众的案件,他秉公而断,使许多受株连蒙冤的群众得以解脱。蒙古首领感其恩德,给他送来名马、牛酥等物,他都婉言谢绝,概不收受。他维护了民族团结,也维护了地方安宁,汉、蒙群众同称其为“马青天”。马疏的上司也很看重他的才能,常派他去审判一些疑难案件。就连外县民众,也慕名而来,拦路告状,求他断案。当时的雒南县民风刁钻,盗贼横行,是有名的难治之地,陕西三司官员均认为非马疏不可。于是,马疏又被派往雒南任知县。他到任后,清理积案,惩奸除恶;抚恤民情,奖励农耕;倡办私塾,教化民风。不多几年,使这块偏僻贫瘠的地方大为改观,百姓殷实,地方安宁。之后他又被调到富平、咸宁,政声俱佳,到处是一片称颂声。

  正当马疏仕途上官运亨通、事业上风生水起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以守孝为名,辞官返乡,再未复出。即使在守孝期满后,也不曾涉足官场半步。马疏辞官并非官场失意,也非家庭拖累,而是他自己淡泊名利,看轻官位,表现了一位名儒雅士的高洁风范。这与当时有人投机钻营、跑官买官的行为相比,形成了极其显明的对照。

  马疏辞官回乡后,在安定大城的北门外购置了三亩田产和数间房屋,将家从安定南乡迁到城里,过起了“日日出北门,延望北河桥”(马疏诗)的农耕生活。此时的马疏已退出仕途,无官一身轻。正是这心旷神怡、恬淡宁静的心境,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躬耕之余,他吟诗和唱,伏案著书,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推向了巅峰,也成就了他陇上大儒、一代文宗的美名。

  马疏的诗文作品颇丰,艺术价值也很高,有《日损益斋诗文集》《古今体诗》等著作刊行于世。在陇右文坛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与当时武威的牛镜塘齐名,时人称“东马西牛”。特别是马疏的田园诗,格调清新,鲜活灵动,多是他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其思想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生存的焦虑,农事的艰辛和天灾人祸的苦难,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他的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农业生产画面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情景。由于接通地气,贴近生活,他的诗为当时诗坛带来了少有的清新气息。马疏的散文也别具一格,文字朴实,议论得当,不袭陈墨,自成一家。清安定知县徐辰告曾评价马疏的作品:“文尚清真,诗追大雅,陆士衡之绮丽,杜之美之豪雄,珠玉灿于毫端,风雪集于腕下。”

  马疏的晚年主要是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先后主讲本县学堂和兰州五泉书院。他讲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远近学子皆慕名而来,求教于他。因而他的学生遍布陇上,其中登科及第者不在少数。像诗文豪放的王笠天、翰林院编修王作枢等,后来都成了陇上名人。

  马疏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卒于咸丰三年,享年六十五岁。逝后葬于县城南景家店端道川,年迁葬于西岩山公园。

护法斗士马良弼

  马良弼(—)字梦丞,号柳塘。安定宁远红土窑人。

  宣统元年,马良弼进京参加朝廷考试,被录用分派到四川任职。成都玉昆将军见他才艺超群,招聘为幕僚。良弼直言敢谏,深受将军赏识。

  当时,腐朽卖国的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企图把铁路修建权拱手交给帝国主义,从而引发了全国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清政府急忙派兵镇压。良弼极力劝阻玉昆“顺应民意,勿用武力弹压”。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呼吁,避免了更大的流血事件,颇受川人赞誉。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国成立,良弼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他出席两院会议,参与制订《大总统选举法》。在大总统选举中,良弼还得了一票,这说明他已进入了民国的高层圈子。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却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一当上大总统,便大权独揽,压制议员,良弼被迫停职回乡。袁世凯也曾给良弼颁发纪念章,请他出来做官,被他严辞拒绝了。也许,良弼当时已经洞察到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才决意不跟他同流合污。

  民国四年十二月,袁世凯终于原形毕露,倒行逆施,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自己当上了“洪宪皇帝”。这时的马良弼再也坐不住了,他泪告别重病的父亲,赴天津组织国会议员联合会,恢复国会。良弼在会上提议制订宪法,以定国本,受到了两院议员的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意之所在。民国五至六年,一年内共召开制宪会议六十六次,良弼不缺席,不误期,为宪法的制订恪尽职守,坚定不渝。

  袁世凯死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并解散国会,期间还上演了十二天的张勋复辟闹剧。这时的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马良弼坚决响应孙中山号召,奔走于广东、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动员各地议员南下护法。有一百多名议员前往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

  正当马良弼为国事尽心竭力,为完成制宪大业日夜操劳的时候,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于民国七年含恨而逝,年仅五十二岁。临终前,他对六弟马良贵说:“但完国宪,我死瞑目。”

  马良弼逝世后,灵柩由其弟马良贵迁回安葬于家乡红土窑。

  民间还有一种传言,说马良弼是被军阀政府杀害的。棺材内只有尸身,没有头颅,只好用面粉塑了一个假头安放上去。据当地老人们回忆,灵柩迁来时,棺材用蜡密封,并未开启,人们也未曾目睹遗容。那么,传言从何而来,无从稽可考,也没有文字记载可以佐证,可能是一种猜测吧。

  民间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马良弼所处的时代确实是乱世纷争,时局险恶。当时,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行将灭亡;民国政府刚刚建立,政府权力更替频繁;军阀连年混战,各省纷纷独立;复辟势力伺机而动,不时粉墨登场;以孙中山为首的军政府与北洋政府南北对峙,各自又内讧不断,争斗不息。这一时期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追随孙中山护法的进步议员,理所当然地被北洋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中有不少人或被逮捕,或被暗杀,为国家早期的民主法制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马良弼也曾坦言,自己的处境是如履薄冰,危机四伏。然而,为了护法,为了制宪,为了让中国早日步入法治社会,他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奔走呼号,冲锋陷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良弼不愧为护法斗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逝世后,孙中山亲书挽联哀悼,甘肃省长林锡光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乱世廉吏马良翰

  马良翰(—)字希元,号西元。安定宁远红土窑人,马良弼胞弟。历任宁夏金鸡堡、甘肃泾川、永靖、古浪、广河及青海互助县县长。

年,马良翰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当时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暴发,国会无法召开,于是漫游于北平。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见其有才,就聘用他为绥远垦务督办驻北京代表。在这期间,他曾多次赴上海谒见孙中山先生,陈述甘肃革命党事务,深得孙中山赏识。他是甘肃早期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之一。他拥护“三民主义”,并积极奉行和传播。返回甘肃后,他还与孙中山书信来往,中山先生曾在他的信上批示:“有便请将甘肃人心时事,常常详报为荷。”

  良翰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居官廉明,能体恤民情,深受群众爱戴。他在泾川和永靖任职期间,正是军阀连年混战、匪祸不断的时候,许多地方官吏趁机设立兵站,加收粮草,搜刮民财,中饱私囊。马良翰坚持不增设兵站,并且严令下属:“不得多派粮草给民加重负担。”同那些大发国难之财,蓄意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相比,他是乱世廉吏,浊流砥石。

  在泾川县,他认真仔细地审查被关押囚犯的案卷,发现其中有的既无原告,又无被害者,属于农民起义人员,于是责令有关部门将其释放,既往不咎。在古浪县,由于他廉洁勤政,体恤民情,政绩卓著,在他任职期满将要离开时,群众送他“万民伞”,以表达褒奖称颂之意。

  青海的互助县是个边远贫困的地方。这里有个叫土族的少数民族,当时在外界还鲜为人知。马良翰任县长时,他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亲临农户中,调查研究,撰写了《青海互助县土人调查记》,发表在《西北问题》创刊号上。这是一篇较早研究有关土族情况的历史资料,很受当时甘、青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马良翰身处战乱年代,居官贫困地区,作为一县之长,能躬身于实地调查研究,潜心于撰写调查报告,实在是难能可贵。良翰的为官之道,敬业精神及工作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良翰爱好文学,擅长书法,退出官场后,更是潜心于读书写字。他非常喜欢陇上著名诗人王笠天的诗作,于是搜集整理了《王笠天诗集》,自己出资,刊行于世。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定西,时任甘肃行署主任兼第一军军长的邓宝珊偕同马良翰视察定西防务。良翰审时度势,向邓宝珊建议:红军“过境北上抗日之军,不可与其交锋,不然,舆论于己不利。”邓宝珊认为良翰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听取了他的建议,在红军过境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由此可见,良翰识大体,顾大局,能以民族大义为重,表现了他开明进步的思想倾向。

  马良翰是乱世年间难得的一代廉吏。年,62岁的他病逝于兰州,时任甘肃省省长邓宝珊题送挽词、挽联,并资助安葬。

抗日名将李昆山

李昆山(—)名振西,字昆山,安定李家堡镇李家堡村人。

  少年时期的李昆山曾跟随当地知名拳师李腾蛟学习武术,后又投师定西教育家郭杰三门下学习文化,曾一度拜高僧虚云和月庵大师为师修行。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青年时代的李昆山基于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思想,毅然投笔从戎,应征到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所辖的定边教导队当兵。由于他有文化基础和武术功底,经邓宝珊将军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仍到杨虎城部下任随从参谋。

年“西安事变”发生时,李昆山已是杨虎城的警卫团团长,他直接参与了“西安事变”并担当了重要角色。开始,他参加扣押蒋介石及其国民党随从大员的战斗,之后又负责蒋介石的安全保卫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官兵在三原举行了隆重而又悲壮的誓师大会。三原誓师后即刻出征上阵,誓与入侵之敌决战到底。当时的李昆山已改任三十八军教导团团长,该团是三十八军的精锐部队,蒋介石亲点李昆山奔赴抗日前线。一个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居然点将点到一个小小的团长,确实是少有的事情。当然这与“西安事变”有一定瓜葛,正是西安的那段交往才加深了蒋对这位黄埔学生的印象。蒋介石是念及黄埔之情,惜才重用呢,还是心存西安之怨,想要借刀杀人呢?李昆山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他非常清楚,就是这一次出征,他压根儿没打算活着回来。

  李昆山果然不辱使命,他率部痛杀日军,时称“铁血将军”,令侵略者闻风丧胆。他参加了井陉、忻口、旧关等战役,最为惨烈的要数血战娘子关。娘子关是我军山西战略要地。年10月,日军举重兵进犯娘子关各要隘,紧急关头,刚在平汉线上作战负伤的李昆山奉命赶来增援。激战中,李昆山两次负伤,血流不止,但他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经过几个昼夜的浴血鏖战,打得敌人丢盔卸甲,尸横遍野,接连收复了被敌人抢占的多座山头。娘子关战役消灭敌人三千余人,给了不可一世的嚣张之敌当头一棒,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勇气。同平型关大捷一样,娘子关战役同样彪炳史册。后来摄制的电影《血战娘子关》曾在定西中学放映,家乡人民为李昆山而感到骄傲。

  李昆山升任一七七师师长后,率部赴中条山,参加了永济、望原等战役。当地有个叫石大山的地方,一度成为敌我双方生死存亡的必争之地,当时我军两个军团与日军两个师团对峙。就在有的将领怯战推诿、畏缩不前的时候,李昆山主动请缨,率一七七师冲锋陷阵,血战七昼夜,歼敌三千多人,再次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战斗中,李昆山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高举大刀,猛闯敌阵,奋勇砍杀,再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壮烈一幕。

  日本投降后,李昆山先后在关麟征、胡宗南部下任职。胡宗南赏识他的军事才能,提升他为三十八军中将军长,成为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解放战争中,李昆山参加了蒋介石组织的扶眉等战役,曾多次与解放军正面交锋。扶眉会战后,又追随胡宗南转战四川一带。眼看蒋家王朝风雨飘摇,江河日下,许多同僚还有他的上级都劝他起义,但是他一直犹豫不决,态度暧昧。他既不阻止别人起义,自己也不跟随起义。就在蒋介石败逃台湾,新中国已经成立的时刻,他仍然率部队游弋于川藏一线。直到年1月,他的三十八军在四川茂县被解放军重兵合围,李昆山这才下令部队放弃抵抗。战后,则按投诚人员对待。

  解放初,李昆山被安排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研究室主任,不久便身陷囹圄,一关就是二十五年。作为投诚人员,本应早点释放,但他又被当作战犯继续关押着。特赦战犯时,名单上又没有他,因为他属于投诚人员。就这样,阴差阳错,他多次与自由擦肩而过。直到年12月,毛泽东说了一句话:“李振西(昆山)是英雄。”李昆山的前程这才柳暗花明。年2月7日,中共中央以材料失实给李昆山彻底平反,安排他到陕西省政协工作,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李昆山来说,二十五年的铁窗生涯,无疑是他的人生悲剧。但反过来看,二十五年的牢狱生活又保护了他,使他躲过了“文革”的劫难。试想,如果将其置于造反派专政的铁拳之下,他的命运说不定又要改写了。中国有句古语,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李昆山的后半生,正是演绎和诠释了这种祸福转换的人生哲学。

年12月6日,李昆山病逝于西安,走完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他的一生坎坷跌宕,复杂多变。抗日战场上,他是所向无敌的铁血将军。解放战争中,他又坚持自己的信仰到了最后。这些都表现了他年轻时胆大敢为、桀骜不驯的一个侧面。他是一代叱咤风云的将军,他对民族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毛泽东所说,李振西是英雄。

传奇将军蒋云台

  蒋云台(—)名汉城,字云台,安定李家堡麻子川人。

  蒋云台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以放羊、打柴维持生计。他从小就喜爱打斗,曾跟随拳师李腾蛟学过一些拳棍、散打之类的武术。同时,他还从师郭杰三学习文化知识。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青年。

  离开家乡后,蒋云台先后就读于陇东讲武堂及平凉师范,奔波于陇东、陕北一带。年,他在新编十三师师长陈圭璋部下任团长、旅长。陈圭璋死后,蒋云台带领陈圭璋残部继续拼打。此后几经辗转,被编入鲁大昌的新编十四师。蒋云台任旅长,驻防陇西。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云台任一六五师副师长,率部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山西中条山战役,给嚣张的入侵之敌以迎头痛击。战斗十分惨烈,敌我双方展开肉搏,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役,有两千多名陇上健儿血洒中条山,为抗日救国献出了生命。

年,蒋云台在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毕业后回到甘肃,先后担任新三师师长、甘肃师管区司令。年新三师赴新疆驻防,由于蒋云台军纪严明,注重民族团结,果断处置邪恶,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拥戴。

年5月,解放战争已近尾声。为挽回败局,蒋介石急令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东进关中,企图阻挡解放军解放大西北。胡宗南拼凑了四个军参加所谓的扶眉会战,蒋云台任副军长的一一九军就是其中的一个军。这次会战,胡宗南部被歼灭四万三千多人。一一九军几乎全军覆没,两万多人最后只剩五千余人。蒋云台率残部撤退到西和、礼县一带。此时蒋云台的军旅生涯,走到了三叉路口。一面是胡宗南令其南下四川,意欲将其吞并。另一面是马步芳邀其北上兰州,企图将其控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共暗中策反,劝其起义。

  蒋云台选择了起义。一一九军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军饷、武器及后勤补给方面经常受到克扣。蒋云台虽然资历很长,也是一员悍将,可是他长期游离于嫡系圈子之外,常常受人歧视排挤,他自称是国民党的“孤臣孽子”。可以说,蒋云台对起义早有思想基础。

年12月9日,一一九军在武都通电起义。在这之前,蒋云台就听从中共安排,故意推迟起义时间,暗中配合解放军行事。他一方面拖住敌人,另一方面保护陇南的公路桥梁,为解放大军入川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义后,一一九军连同其他地方投诚的部队,一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军,蒋云台任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蒋云台告别戎马生涯转业到地方,曾担任甘肃省体委主任等职务。年,他身陷囹圄,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铁窗生涯。他胸襟宽阔,心怀坦荡,被关押期间常以作诗填词、练习书法自娱,并收集编印了《云台诗词》《陇南起义回忆录》等书册。“文革”期间,他还积极为一些蒙冤人员提供证明材料,使他们的“历史问题”得以澄清,防止和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发生。直到年,蒋云台才被平反昭雪,重新安排工作,并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蒋云台家乡观念非常强,是一位亲民爱民的将军。解放前家乡十分贫困,有不少年轻人想从军吃粮去找他,他都热情接待,予以照顾安排。所以有人戏称蒋云台的部队是定西人的“蒋家军”,还有“只要会说定西话,一个副官少不下”的说法。

  在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蒋云台的传奇故事。据说他在甘军黄得贵部下当排长时,看到几十名刚刚被抓来的定西籍新兵遭到毒打折磨,苦不堪言。蒋云台义愤填膺,偷偷放走了这批新兵。蒋云台也因此被判死罪。但在执行枪决时,行刑兵连扣几下板机,子弹却卡壳硬是不出。就在此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在场的行刑官兵甚为惊恐,认为这是“天佑奇人”,此人命不该绝。于是终止行刑,释放了他。

年,定西县志办曾派人去兰州采访蒋云台,当时蒋老已七十七岁高龄,仍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当问到“天佑奇人”的传说时,将军付之一笑,给了一个不置可否的回答。他说:“定西的父老乡亲老实厚道,老百姓想说啥,就让他们去说吧。”其实,传说的真伪并不重要,但这里折射出来的乡亲们对他的爱戴之情却是真挚的。人们敬仰他,就有意给他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把他塑造成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值得神化的人物,让人心存敬畏,更加热爱他。

年11月7日晚,一颗明亮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麻子川蒋家堡子上空。有些老人说,蒋云台要走了。果然,第二天就送来了讣告。当时的天象有无征兆,已无从考证,但在家乡父老的心里,将军的去世,无疑就是将星陨落。蒋云台逝世后,魂归故里,他的灵柩被迁葬于麻子川老庄后面的山脚下。这颗从麻子川升起的将星,在天际遨游了八十多个春秋之后,仍然陨落到了家乡的这块热土上。

  蒋云台,永远是麻子川人!

  红土窑的魁星阁是南乡早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中期。由当地马、张、贵、高、景、李、杜、効氏牵头,各方民众鼎力资助修建,为砖木结构的八角楼,分上下两层,高近十米,可惜同治年间毁于兵燹。之后恢复重建,属土木结构,“文革”期间被强行拆毁。时隔半个世纪,当地人牵头又在原址上建起了魁星阁,砖混结构,仍沿袭古时造形,为两层八角。在魁星阁旁边,宁远镇还计划修建一座“马良弼纪念馆”,将那些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烈们的事迹陈列其中,使其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后来者做出更大贡献,为国家争光,为家乡争光。

  我们坚信,南乡的明天将更加辉煌壮丽,红土窑山川将更为色彩斑斓。正是:

  风调雨顺,蓝天白云麻黄岭;

  人杰地灵,青山绿水红土窑。

年9月28日

作者简介

李金川,字明泉,年生,定西市安定区人。曾任定西、渭源县委副书记,定西地区计生处处长,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享受副厅级待遇。爱好文学,著有散文、小说、诗歌、戏曲等文集《山花集》《山花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7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