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这里是全国52个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
年,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村个,3万多户15万多人,到年底,退出贫困村个,减贫14.76万人。
而剩下的48个贫困村,户人,正是年核心的减贫目标对象。
面对最后的这块硬骨头,甘肃省尽锐出战,冲刺清零。
我们人民政协报“三同”小分队活动的目的地,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就是我们“三同”活动的“新家”。
塌方
西和县的贫困,不同于印象里甘肃大漠飞沙的荒芜,并非被困于“水”,而是受制于“山”——山高谷深、人多地少。
今年8月,连绵的阴雨在西和县一连下了7天7夜,洪暴带来的次生灾害非常严重,进村的路很多都垮了。
在从西和县赶赴大唐村的路上,我们就路遇多次塌方的抢修现场。
堵在路上,你才会意识到——
路,是山里的村民脱贫的基础。
到家
经过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三同”小分队终于来到了我们村---甘肃西和县大唐村。
这是我们接下来的家,大唐村村委会。
驻村第一书记贾殿阁正在整理国旗。
这里山青水秀,云绕半山。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这里山连着山,四处都是山。
而我们村多户人家就散落在这群山之中,从村委会这里到最远的人家直线距离要8公里,翻山越岭走上小半天的路程。
年的时候,这里的贫困发生率达到66.7%,个村民里有人是贫困人口。
令人惊喜的是,截止到今天,我们村已经整体脱贫!目前正在准备迎接省级的最后验收。
乡亲
和第一书记在村里随便走走,遇到热情的村民,送给我们蒸红薯。
浓浓的鱼水情。
脱贫,把我们的各级干部和老百姓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夜战
夜深人静。
这个山里的小村子只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这里是村委会。
我们的扶贫干部正在录入一个个数据,让扶贫工作更加精准。
这些小伙子吃住在村里,整月不能回家,脱贫攻坚战的背后是千千万万驻村干部的奉献与担当。
而,对于我们,三同,正是一次党性的锤炼,精神的洗礼.......
记者:李将辉杨春杨雪易欣满达呼
编辑: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