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文化签约作家张杰翻耕故乡苍茫的岁

翻耕故乡苍茫的岁月

张杰

石板房

01

我十几岁的时候一到暑假,常常随父亲去离家十几里路的山区拾柴草以补贴家用。天亮出发,晌午太阳大照时背一背篓柴草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家。我非常惊奇,在这样的深山老林有几座零星的村落,而且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的有几间石板房,房屋周围多是柴垛,绿树掩映下的那种朴实,惬意极了!如今,除了很早搬迁到新疆或山下新农村的农户外,村里有不多的全是不愿意搬走的老人。一天中午,我拾满了一背篓柴草准备收工回家,突然不远处山坳里蹦出一群野猪,我丢弃掉所有,跑进附件处一家,正好碰见门前台阶上晒太阳的老人悠闲自然,也没有被我的惊慌失措所左右。老人不紧不慢的舀了一大瓢水,说“这是纯山泉水,喝上一口压压惊,你今天遇见的我已经见惯不怪了,与你没有见过野兽出没一样正常”。老人又风趣的对居住地也描述了一番“我们这地方,多见烟雾林霜,少见日月山光。日听百鸟之言,夜听老猫子叫唤”。当问起我家的情况,我说“房屋是木架结构人字梁”。这时老人瞅了一眼石板房低下头沉思了很久。脸上的皱纹与衣裤的褶皱一样清晰,贫穷丝毫没有遮住岁月的苍茫。这里的石板房多为偏厦式或人字式的石板房。当地居民以本地产的优质石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4至5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都是石头凿的。在这个村寨劳动力强的农户可以多盖一些,盖得全是人字式,家庭劳动力弱些的只能盖偏厦式。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在西和县礼县交界处的龙林乡的山区地方,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银光闪烁;月夜看凝霜盖雪。石板房有我童年的时光,居住着我的温暖和忧伤。当时在石板房里和同伴烧洋芋蛋蛋吃,然后互抹黑脸,那个贪玩、快活胜过现在幼儿园的上中下游戏!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小学读大、小、多、少、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时就是在石凳土台上度过,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也找不到儿时的快乐!家乡的石板房,历史悠久的已有几百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建造石板房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翠峰。好在西和、礼县地区多为石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随着社会的进步,石板房不再是山里人繁衍生息的住宅,那些零星幸存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老民居可谓是一个地方的印记,也可以说是镶嵌在甘肃大地上的一个历史符号。

土炕

02

我出生在农村,也在农村长大,可以说幼年土炕是我的游乐场。土炕上吃、土炕上睡,也就是说上初中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土炕。因此,我对家乡的土炕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而且老一辈人在土炕上生,在土炕上死,一辈子都与土炕脱不了干系。土炕承载了我整个童年的时光,伴随我成长。“热炕头”留给我许多梦,也留下了儿时的美好印记土炕是属于北方孩子的一份特权,即使远离故土,那一方热炕也能把思乡情绪倒回故乡。土炕上出生的孩子把土炕当成世上最美的乐园,从出生在土炕上的那一刻起,注定与土炕结缘,在土炕上笑、在土炕上哭、在土炕上长大,从毛孩到慢慢成熟。想起土炕,又一次听到了母亲咿咿呀呀的声音。小时候,一到冬天晚上一家老小团在土炕上的火盆(北方的一种火炉子)周围煮肉,边吃边煮,边煮边吃,热闹极了!有时一块肉掉在土炕上,噗的吹一口又放在嘴里,其乐融融。“肚子疼了,趴在热炕头上暖暖就好了。”“腰酸背痛,暖上一晚上就舒服多了。”“感冒了,睡在热炕上,出一身汗就会好起来。”数九寒天,手脚冻得麻木通红,趴在填满柴草的热炕头,很快就恢复了意识,暖和起来……“老婆娃娃热炕头”一直是我幸福的追求。一到冬天不分老幼大小一家人团在土炕上围在火炉周围,煮一锅洋芋玉米棒,再馓一锅蕃面糊糊,一勺一勺不停地往嘴里塞,舒服无比!我喝汤时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惹得孩子妈皱皱眉头,警告似的用筷子敲了一下我的汤碗。孩子有一下没一下的一手抓着玉米棒,一手将他妈夹在碗里的青菜都挑出去,只留下那些看起来很好吃的洋芋蛋蛋。孩子爷爷偷偷地拿出柜子里放的白酒,又在自己的酒杯里倒了一点,然后若无其事的把酒瓶放回柜子,可惜被孩子奶奶看到了,假装清了清嗓子,于是我的父亲可怜兮兮的把自己酒杯里的酒倒掉了。时过境迁,在土炕上发生的故事也非常多,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那时的农村人子女多,家庭都比较困难,王二娃一家老小都挤在同一土炕上,一天早晨村书记在大喇叭上喊话全村修梯田,正在熟睡的王二娃把儿媳妇的裤子穿上去梯田地了,被村书记看见,大笑了一阵。王二娃从此也就背上了“错穿裤子”的外号。如今,土炕已并不多见,往日土炕的温暖、欢乐、舒适……已回不到过去。

茅草屋

03

茅草屋如今在北方山区或林区地方仍然极少存在。主要是就地取材,方便农人在地里干活避雨或保护干柴草等。旧社会主要是因为穷人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才产生的一种房屋,因其选用当地茅草或自家麦秸秆,不用花费金钱,比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所以穷人才选择它来建造房子。茅草屋是村寨农户的一面永不生锈的镜子,不管沧海桑田,依然自在地在麦浪绿树间映照着五千年文明。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敦厚、纯朴的形象孤立在葱茏的田野上、山坳里,茅草在风中轻轻飘动,怡然面对田间花开花落。成为人们脱离城市,寻找自然的一个符号。茅草屋因其让人联想起素朴的农耕生活,勤劳的先民们在稻谷芬芳的田野上,搭建的用以躲避风雨、躲避禽兽灾害的屋舍。便是茅草屋的雏形。茅草屋的建造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人字形等。茅草屋顶的安装大多是编好后架上去的,也有边围护栏边盖顶的情形。茅草屋也是冬暖夏凉,这是根据物候变化,当地茅草本身固有的特性,野生的长毛草或麦秸秆晒干后有保暖作用;夏天多雨水,茅草淋雨后变得柔软潮湿,凉快也就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茅草屋也有缺点,要是被蛀虫或遇到大风也是岌岌可危,不能防火、防腐。因为保质期有限,所以难以保留。不过茅草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用来观赏的用途,茅草屋在乡间的原野上,有一种古朴的宁静,悠然、超脱、物我相忘,挟带着荡气回肠的侠骨柔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为了生存,来回奔波,却难掩身心的疲惫和渴望自由的生活,所以羡慕古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尚情怀。随着茅草屋逐渐消失,留恋茅草屋存在的清香,质朴早已不是穷苦潦倒生活的替代品,而是现代人渴望大自然返璞归真的向往。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日渐强烈,对自然环境的也有苛刻的要求,都渴望有一处如同仙境的生活环境,希望生活环境有如勃勃生机的魔力和具有大自然的淳朴芳香,想起已经几乎湮灭的茅草屋。茅草屋是田园的背景,也是许多度假村和生态旅游地的首选产品。茅草屋对向往自然的人们给予了满足,给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给予了心灵的洗涤。

张杰,80年代生于甘肃西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诗画天地》签约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人生独白》、《南吟北唱》(与人合著)、《仇池放歌》、《永不褪色的村庄梦》。散文集《仇池风韵》。在《理论与创作》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作品余篇散见于诸报刊杂志。现致力于古典作家作品、基础教育、区域文化研究。曾获叶圣陶文学奖等多种奖励。秦川文化签约作者。秦川文化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xs/1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