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人云记忆
记录你我身边已经或即将消失的一切
▼点击 提及我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编注)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不能忘却八系(现信通学院,编注)电子中心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郭志教授。
郭志,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年朝鲜战事爆发,时值16岁正在读高中的他报名参军,年1月被选送到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也称中央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该校年11月组建,设一、二、三部。年5月,一部改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即西安电子科大的前身,二部改为解放军外语学院,三部改为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学习译电员(机要员),半年后又到北京中央机要局培训3个月,同年12月入朝,任 司令部机要员,曾在彭德怀总司令身旁工作过,邓华、杨得志、陈赓、洪学智这些 首长他都见过。他每天接触的是 和国家的核心机密,及时地上传下达,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年12月回国,留在总参机要局工作。
他没有安于现状,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文化进军”号召,边工作边补习高中功课。年考入哈军工,六期学员。 年1月进入预科,9月入海军工程系通信专业,当时他已获得上尉军衔,在学员中算是较高的级别。 毕业(因病休学一年),分配到南海舰队某通信部门工作。年复员,就职于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这时,正值哈军工解体,主体南迁,留下的海军工程系着手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年8月,他回到阔别近10年的军工大院,回到正在筹建的哈船院,在八系电工实验室扎下根,直到退休。残酷的朝鲜战场经历, 、哈军工和南海舰队20年的军旅生涯,传奇的机要员职业,养成了他正直、坚韧、务实、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自年出任第一任电子中心实验室主任,到年卸任,在13年的岁月里,他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是在这13年里,我与郭志主任在电子中心实验室共事。他的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领导艺术都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受益匪浅。
(实验中心部分骨干合影,主任主动“靠边站”)
(右一为郭志教授,左三为本文作者王松武老师)年,在郭志的主导下,整合实验资源,将电子工程系分散在11号楼、31号楼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单独拉出来,组建了电子中心实验室(简称电子中心),中心下设电路、模电、数电、高频、电工学、机房、电子实习等7个实验室,番号为。
在当时,电子中心是全校的大型教学实验室,承担全校各专业的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有20余名专职教师,是与教研室并列的行政单位。
将原隶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整合为中心实验室,打破了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的、实验室小而全的格局,形成实验中心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实验中心面向全校专业30多个班开课,有利于实验室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也开创了哈船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新模式。高校同行纷纷到哈船院取经,在全国高校形成较大的影响。
其实,在实验室整合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在我的记忆中,当时郭志和系主任陈士据力主成立电子中心实验室,遭到了一些老教师的反对,把实验室从教研室剥离出来令人难以接受(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在全国高校亦无先例。郭志原本与这些教师个人关系都不错,就是为成立实验中心闹的面红耳赤,这些老教师都很认真,各执己见,相持不下,甚至个人关系都搞僵了。当时学校的态度支持成立实验中心,时任教务长的羌缪亲自抓此事,协调诸关系,使电子中心终于成立了。
说起电子中心,不能不提及电子车间。“文革”期间到70年代末期的电子车间隶属于六系(计算机系),一直承担了“导弹测量系统”、“导弹指挥仪”等科研与生产的重任,共30余名技术工人,焊接、网线、老化、制版等配套的工艺俱全,教师都下到车间工作,还有1个班的工农兵学员。那时的提法是“工人、教师、学生三结合”、“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类似现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电子车间科研生产任务一时热火朝天。可遗憾的是,随着国防科研项目的下马,电子车间冷清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只剩下20余名工人,多数都是女性。科研任务没了,总要找点出路吧,由于电子车间在72号楼拥有很大的地盘,有成套的桌椅和设备,特别是拥有一个库房,电子器材颇多,电子车间一度承担电子工艺实习的教学任务。
也许是郭志主任看中了72号这个独立的四层红楼,看中了电子车间的地盘,看中了那些设备和器材,他积极运筹,要拉电子车间“入伙”。那时的郭志精明强干,他提出只要电子车间的地盘、要全部“家当”,要7名骨干技工,其余人员上交。那是一次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尝试,人事处钱秋珊处长主持了这次改革,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上交人员四处“告状”,由于学校改革的态度坚决,人员又作了妥善安排,事情也就平息了。从此电子车间并入电子中心,“摇身一变”成了电子中心的“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
(72号楼,原为电路实验室,现为材化学院楼)郭志主任抓住这次改革机遇,电子中心趁机入驻72号楼,这为八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暑假,郭志主任指挥了这次搬迁,从11号楼、31号楼迁入72号楼。72号楼是哈军工时期的老楼,房间面积多在40~m2,他提出打掉一些小房间的间壁,改造成面积m2以上的实验室,当时的“电路实验室”面积达到m2,这么大的实验室在当时尚不多见。各实验室都开始修缮,其实也就是地面刷红油漆,粉刷四壁,然后四壁的半墙刷黄油漆(墙围子),这在当时是最高的修缮规格。仅10余天的时间,“电路”、“模电”等7个技术基础实验室相继建成,分布在72号楼的2、3层楼,4楼还有一个m2的大教室,可同时容纳3个班讲授实验课。各实验室摆上工作台和仪器设备,面貌焕然一新,十分气派。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72号楼实验室的图片,甚为遗憾。现在回想起来,郭主任筹建电子中心在当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的大手笔和工作魄力为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期间他是如何运作的,遇到什么麻烦,我知之不多,但我相信,他一定付出了诸多的艰辛。
年,黑龙江省军区将21号楼移交给哈船院,学院决定电子中心迁入21号楼。年暑假,电子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大搬迁,由72号楼迁入21号楼,实验室的“家当”拉了多车次,从打包开始,到布置实验台、拉电源、设备通电,耗时一个月。郭志主任再次担当搬迁总指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21号楼实验室分布在1~5层楼,每层m2,总面积2m2,虽不是独立实验楼,但也很集中,每层楼都是封闭的环境。反映当时21号楼实验室的图片如图所示,从图片上看桌子很陈旧,那可是军工时期留下的红松实木实验桌,讲台前还有一台光学幻灯机,这就是当年的印记。
(当年的21号楼电子实验室)
(当年的21号楼电子实验室)
年郭志主任要退休了。当时的系主任张曙请他继续延聘,他执意不肯,说要给青年人“让位置”。实际上本当年1月退休,他已经延聘2年了。
到了0年,随着高校扩招,电子中心承担了每年个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办学规模的扩大,促使电子中心实验室进入稳步发展的黄金时期。
(现在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在郭志主任的带领下,逐步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实验教师队伍。他带领实验中心的教师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学改革,编写系列实验教材,推行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学分制,推行一人一组实验。当时的电路实验与量计、模拟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高频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都是独立设课,每门课程2学分,32学时,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领先的举措。系主任陈式据、郭志等人于年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推出的国家级教学奖,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奖。该奖项为日后申报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起到了支撑作用。郭志不愧为彭德怀元帅的机要员,他写得一手好字,文笔又好,文风正,写材料严谨,叙述事情头头是道,下图是他当年起草的“八五”、“九五”规划的部分复印件,全是亲手抄写,这些材料我现在还保存着。
(郭志教授手书的电子中心实验室85规划)
(郭志教授手书的电子中心实验室95规划)
他所领导的电子中心实验室曾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先进集体两次、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实验室1次、校先进集体等称号十余次。这些奖状挂在墙上,有十余米长。他本人也曾获得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先进个人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被当时主管部门中船总评为先进集体)“有源之水长流,有本之木长青”,郭志教授开创的实验中心模式奠定了信通学院跻身于首批国家级教学基地(年)和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年)之基础,这对信通学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信通学院示范效应的影响下,我校在实验中心建设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在,我校坐拥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郭志教授作为创立实验教学中心的奠基人,其前瞻性、开创性的工作功不可没,我们当铭记在心。
本文作者王松武简介
王松武,男,年生。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名)自控系(75-班),留校后工作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八系(现信通学院)实验教学第一线32年,曾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职称研究员,年退休。
★★★★★————————————————
国人云记忆
记录你我身边已经或即将消失的一切
一街一巷,一院一宅,一藤一树,一桥一水…,让它们在云间永生,让世人仍可寻迹,搜寻过去,放逐记忆…
引: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