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为大地披上ldquo防护甲r

从年走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年的5月12日,祖国西南一场地动山摇瞬间让一座城市倾覆,让至亲离散……时至今日,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3年,尽管那场地震的“余威”依然在人们心里弥漫着日久难消的阴影,但也让所有人更加警醒地意识到,对于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有多么的重要。如今,众多以5G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加速为各个场景添智赋能,对于防震减灾,5G也正以智慧为大地披上“防护甲”。

5G﹢预警:抢先吹响预警“哨”

  防震减灾,预警先行。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慢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而言,根据传播方式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每秒几公里左右,而电波的传播速度则可达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台网获取到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进行快速评估,就有机会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发出预警。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或60秒,则可使人员伤亡分别减少39%或95%。因此地震预警在防震减灾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下,5G技术正加速融入社会“千行百业”的发展进程,5G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能够极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其同样可以满足地震预警对于信息时效性、准确性的严格要求,如果普及运用,无疑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部署与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省内有天水地震带、民勤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等。甘肃省地震局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自年以来与中国电信天翼云达成了“互联网﹢”地震5G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信息化地震服务平台,以更实时、高效的方式开展地震预警、科普宣传、紧急救援等工作。   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甘肃省深入开展5G网络试点应用、地震监测专网大带宽建设、办公互联网网络优化及安全防护、地震公共服务信息产品的智能服务等多方面合作,以地震信息化推动甘肃省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作为地震信息服务的环节之一,甘肃省地震局   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广东省同样重视5G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深度应用。去年,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广东移动打造了5G﹢智慧地震监测预警服务,为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样本。据了解,5G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为广东省地震监测、预警以及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等提供更可靠的网络传输、更灵活的网间保护、更全面的数据保护。同时,5G低时延的技术特性使地震预警信息快速传播,能为减灾争取更多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G﹢救援:与地震波争抢生命图片来源:环球网

  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当前5G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落地,灾难应急救援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场景。发挥大带宽、广连接、高速率的优势,“5G﹢”救援装备已经在森林火灾救援、地震测绘搜救、防汛应急巡查等多种场景开始“实战”。   5G﹢无人机,“上天入地”助力灾情研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思长期从事震后应急工作,她表示无人机可以在震后迅速进入灾区进行航拍,实时传回更清晰的图像,成本低、易操纵、反应快,对大面积区域震害调查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专家可以作出更准确的研判。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可实现挂载多种载荷模块,“变身”移动的通信基站,同时具备灾后运输等救援能力。“无人机让我国震后救援工作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工姜旭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网联无人机行业总监刘东介绍,自年以来,中国移动5G空天应急保障体系已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救援、宜宾长宁地震测绘搜救、乐山防汛应急巡查、多地疫区消杀和疫情监控等15次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过去工作人员将通信设备扛到救援现场,通常需要几十个小时。而搭载移动通信基站的系留式无人机可快速飞到救援现场,从空中建立基站,解决地面所有手机通信问题。在中国移动5G网联无人机测试示范基地,一台搭载通信基站的系留式无人机很快升到米高空,网络信号可覆盖半径10公里范围,为地面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如今,在森林防灭火、高层灭火、地震地质救援、防汛抗旱等不同场景中,5G网联无人机搭载不同设备,为灾害现场救援处置、应急通信、侦察测绘、应急照明、辅助决策等提供一系列保障。   5G﹢应急救援,用速度抢救生命。灾难发生后的应急医疗救援可以说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5G速度是抢救生命的希望之光。   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多地有震感。地震发生后,18日13时25分,医院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组成的联合救援团队搭乘全国首辆5G急救车医院,在工程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医务人员对一名腹部损伤疑似脾破裂的伤员进行实时远程视频会诊。据悉,这是世界上首个将5G技术运用于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   5G应急救援系统打破常规,以5G急救车为基础,配合人工智能、AR、VR和无人机等应用,打造全方位医疗急救体系。在应急救援中,利用5G医疗设备可以第一时间完成验血、心电图、B超等一系列检查,并通过5G网络将医学影像、病人体征、病情记录等大量生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联动,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提前进行术前准备,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为病人争取更大生机。

5G﹢应急通信:技术加持做到“秒级控制”

  年5月15日13时55分,距地震发生近72个小时,拨往汶川的第一个长途电话才终于接通。在最黄金的救援时间内,通信失联、信息断绝,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在5G快速发展的今天让人难以想象。   通信保障在灾难面前的作用无疑紧要至极。   从汶川地震时3G刚刚起步,到4G的全面建设、5G的提前部署,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驱动应急保障技术的持续演进。“九寨沟地震抢险中,我们首次利用5G技术与4G网络无缝融合,单基站通信保障能力提升6至8倍。”四川移动负责人表示。   如今,随着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构建一个针对隐患进行“监测、预测、预警、处置”的区域安全物联网,成为当下抵御灾害的最佳选择。区域安全物联网通过对区域内的交通、住建、消防等安全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规划,建立全域安全立体感知智联网,为城市提供高度统一的整合性安全监测平台,日益成熟的5G技术,则为区域安全物联网带来更多技术加持,加上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灾害监测甚至可以做到“秒级控制”。   采用可视化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运用5G网络可以实现单兵作战与调度平台之间的低时延高清双向音视频通信,解决了以往应急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通信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该系统下,应急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将从以往的专网音频通信,向基于5G网络的双向音视频通信转变,前方抢险人员的画面、声音可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满足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指挥决策的需要。   在灾后救援方面,5G连接的无人机可提供救援物资并协助寻找失踪人员,通过5G网络,基于实时视频、安全通信和媒体共享等应用,可在紧急情况下为第一响应人提供帮助。如四川宜宾长宁地震发生后,医院携5G急救车和8台无人机抵达灾区,并通过该系统实施远程B超、远程会诊,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医院应急办主任李刚介绍,5G在应急救治中的作用非常明显:“5G可以让影像学、心电图、心电记录、超声、X光片、CT等信息在没有延迟的情况下实时传输,让我们进行远程诊断。”   5G技术不仅是一次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面对重大灾害,信号都会出现中止或者卡顿,以后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便远程,依旧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传输,这将为今后的抗震救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防震减灾5G当大有作为

  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是个美丽富饶的星球,同时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平均就有上万次。尽管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但一旦不幸遭遇一次特大地震,城市被毁、家破人亡的惨剧就会上演。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始终那么脆弱和渺小,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大数据时代,应用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防灾救灾系统,提高对灾情的应变能力十分必要,甚至是刻不容缓。   事实上,随着技术手段的增加和日渐成熟,相较于以往,我国在地震灾害预警和处理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支撑。如在四川长宁地震发生前,不少民众通过电视、手机等方式收到了地震来临的预警信息,这是科技“跑”赢地震波,成为民众安全“哨兵”的重要体现;这场地震后,医院携5G急救车和8台无人机抵达灾区,并通过该系统实施远程B超、远程会诊,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总的来说,5G等科学技术能为防震救灾作出的贡献覆盖方方面面。在监测告警方面,利用高精度监测技术提升准确度,及时通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医疗救援方面,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联动,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为受灾者争取更大生机;在灾后重建方面,灾后信息传递、灾害评估、资源调配、恢复重建等工作也有更好的网络支撑。   现在,地震灾害对于基站的损害将对通信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影响各方联络工作。据了解,在抗震救灾中,还可以利用5G网络把无人机基站作为临时通信基站以恢复灾区通信,这些应进一步推广。   科技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深入应用,充分说明面对自然灾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未雨绸缪的规划、提升创新发展的行动自觉,就能增强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底气。面对潜在的危险,我们应继续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发展。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   防震减灾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更好地借助科技力量,不断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才能夯实美好生活的根基。

来源于:人民邮电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