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地处鄂西北山区,襄阳市西南部,北与谷城县接壤,东与南漳县相邻,南和宜昌、远安、兴山三县交界,西和房县、神农架林区毗连。
保康全景
保康之名,溯其源,应推至北宋。保康县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过去归属房县。保康在建县之前,曾有一段血与火的前奏曲。据《保康县志新纂》记载:“保去房约里。以房地山峒寇发不时,县令鞭长莫及,割县之修文(保康北部)、宜阳(保康南部)二里,置保康,民始安谧,十一年,知县苏惠和首建县治,筑土城。”保康之域系房县东南部的边远山区,又称“川陕楚老林地带”。土地空旷,村烟稀疏,是省内外流民逃荒避难之所。移民多来自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西、河北直隶省等地。他们占据荒山老林中的处女地,挽草为记,搭棚栖居,采掘以食,垦荒度日。这些“五方杂寓”和当地土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不时结伙抗捐抗粮,甚至揭竿起义。官府为防其“聚众谋反”,四处张贴禁令,不准流民进山,对违令者予以镇压驱赶,而谋生无路的流民往往去而复返。朝廷见“禁山”的措施未能挡住流民涌入,镇压亦无济于事,明成化二十年(公元年)明宪宗遣左督御史原杰来荆襄巡视,另施良策。原杰视察后认为,房县辖境辽阔,山地为盗贼盘踞,县令“鞭长莫及”,对山区众多流民难以施治,建议编户抚治,使其“附籍耕种,纳粮当差”。原杰具本上奏朝廷,提议割地分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朝廷派戴珊抚慰襄、陨诸府并率兵平息四川盗匪后,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从此老百姓才得以安宁。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年)升房州为保康军(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一种与州府同级,隶属于“路”;一种与县同级,隶属于“州”。保康军为第一种),邑名始此。现在马良镇界山(年4月前是南漳县与保康县交界处)有祖师庙一座,建于光绪初年,庙门上方有石横额,向南漳一面凿有“惠此南国”字样,向保康一面凿有“用康保民”四字,“因房地山峒寇发不时”,始设县邑,尚用保康之名,取“保障人民安居康乐”之意。
保康五道峡景区
保康原无城池,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知县苏惠和首建县城,建房间,筑土城,周丈,高1.8丈,宽1.2丈。明弘治十六年(公元年)进行扩建,周丈,高1.3丈,环以壕沟。有五门:东门迎辉,西门迎秀,南门迎明,北门迎恩,小南门迎翠。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年)至民国时期的年间,县城屡建屡被冲毁,直到解放前还一城如斗,房屋多石垒瓦盖。当地流传的歌谣:“保康县,赛猪圈,衙门打板子,河里大听见”就是对保康山城旧面貌的真实写照。
保康县建县已多年沧桑。在封建社会里,“保民安康”只是一个梦。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美好夙愿才得以实现。今日保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已不再是“一根香烟逛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只灯泡照全城”的旧模样。
保康夜景
目前,保康版图面积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个村、17个社区,总人口近28万,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县”。作为襄阳地区唯一的全山区县,森林覆盖率不仅高达79.3%,国家级保护物种也达72种。野生腊梅、原始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红豆杉等珍稀物种分布密集、举世罕见,享有“腊梅王国”、“牡丹故里”之美誉。生态旅游已形成大气候,已有五道峡、尧治河两个4A景区,几个3A景区,还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楚人祭祀音乐《沮水巫音》、祭祀长诗《黑暗传》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荆山地区积累了丰富深厚的楚文化。“楚国故里·灵秀保康”品牌逐步打响。拥有南河、沮河、蛮河三大流域,水能蕴藏量达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6万千瓦,目前已装机13.2万千瓦,是全国首批电气化试点县。已探明各类矿产共六大类27种,尤其是磷矿资源品位高、矿层厚、活性强、分布集中,远景储量大,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素有“中部磷都”之称。谷竹、麻竹、保宜三条过境调整全面建成通车,郑万高铁、保神高速开工建设,保康已全面进入高速时代。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确立了开放繁荣、精致典雅的绿色保康目标,高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旗,转变作风、务实重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开创保康新局面。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