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西和何坝镇原来叫西江乡

//何坝镇办学与开集场史//

来源:本站采编张羽中

何坝镇地处西和县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12.5公里,东邻洛峪镇,北接十里乡,西北部与姜席镇相邻,西南部与礼县龙林乡接壤。何坝镇历史上清代属西和里,民国设西江乡,建国后首置何坝乡,年设何坝区。年改何坝公社,年改何坝乡,现在为何坝镇。

何坝镇在历史上,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一直领先于西和县其他乡镇。在解放前,何坝镇的教育情况主要是私学,在清朝时期,何坝镇草坪村就有私学。其中张氏在清朝雍正年间,从西和县县城南关村迁移到草坪村时,就已经识文断字并且一直教育子孙后代识字。草坪村杨氏在清朝末年从姜席镇青家沟,十里镇土桥峪村一带迁移到草坪村就开始兴办私学。杨氏族人杨景春所办的私学学生很多,学校兴旺。当时何坝地区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在杨家私学受过业。杨氏族人杨文华为民国初年儒生,在陇西学而有成,主司当时的西和县教育。这一切,都为何坝镇正式兴办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在草坪村办理私学的杨景春年迈,由儿子杨荣棠接替其继续在草坪村办理私学。杨荣棠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心地善良,事理通达,事业性强,因此深得乡人器重。我的父亲张自力先生在世时,常常说起他小时候在杨家私学读书时的情景,说起杨景春,杨文华,杨荣堂,何兆瑞等人的事迹,我从小耳濡目染,因此对这一段历史比较清楚。而说起何坝镇的办学历史,说起何坝镇学校的来历,都与这些人物特别是杨荣棠,杨文华,何兆瑞等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何坝镇的学校创办史,就是杨荣棠,何兆瑞本人的生活史。下面让我先从杨荣棠先生本人说起。

杨荣棠,男,汉族,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卒于民国33年(公元年),享年43岁,西和县何坝镇草坪村人,居住在草坪村大庄,其家是草坪村当时的富家大户。幼年时,在其父杨景春所办的私学念书。民国15年(公元)年毕业于西和南街小学后,回草坪村居家务农,后被洛峪镇阎山村人请去任私学教师3年多,民国24年(公元)年又回草坪村继承其父接办私学,当时何坝镇的读书人几乎都在杨荣棠家的私学读书,当时的草坪村,由于有杨家私学,所以比较繁华,甚至当时就有人在村子中央卖凉粉,面皮等小吃,而现在,反倒没有这些。

民国26年,(公元年),何坝镇联保主任何耀文看杨家私学兴旺发达,觉得办学校有利可图,于是便在与草坪村相邻的黄江村设了一所保国民学校,任命黄江村人杨树浓为校长,并提出与杨荣棠私学合并,让杨荣棠交出私学的桌凳,但是杨荣棠没有答应,并且当众把保国民学校当时还未上任的校长杨树浓,义正词严地训斥了一顿,由于人民群众支持拥护杨荣棠,杨荣棠私学得以继续。

民国28年,即公元年,何坝镇何坝村人何兆瑞与杨荣棠,在当时的西和县县长王汉杰,主司当时西和县教育的族人杨文华等人的支持下,筹划建立何坝小学,由何兆瑞与杨荣棠二人担任校长,将草坪村杨家私学商议并入了何坝学校。由于何兆瑞当时去兰州学习,杨荣棠便成何坝学校的实际负责人,既教课又办学,并且把自家所办私学里的30多套桌凳无偿地交送何坝小学。杨荣棠老师一生正直,热心于教育事业,对在校读书的孩子们非常和蔼,深得孩子们以及学生家长的热爱支持,在建校过程中,他和学生一道劳动,并肩抬木头、背砖瓦,和泥,想方设法,筹资筹劳,终于建立起了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何坝小学,地点就是解放后的何坝镇中心小学,是何坝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我的父亲张自力先生,何坝镇书法名人吴映南先生等人当时都在其中读书学习,二人为同一班学生。至此,何坝镇学校正式成立,另外说一句,当时是民国时期,何坝镇不叫何坝镇,称为西江乡。

年,虽然民国已经建立28年,但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贫穷落后,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腐败,西和县境内匪祸连绵,或者说是半官半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办学的过程中也是艰难很多。因此杨荣棠老师便和何坝地方在乡的一些有识之士,像田凤舞、刘振甲等人商议,在何坝村开辟集市贸易,打算通过集市贸易的收入来支持办理何坝小学。当时的何坝村地方,是民国西江乡,还没有集场,只是在何坝镇黄江村有一处小集场,为清朝黄江村郭老爷所开的郭家集场,地点在今天的黄江村,当地老百姓依旧把那块地方叫做郭家集。由于当时的人民群众文化落后,民风彪悍,再加上当时时局不稳,又不在何坝镇行政中心何坝村。所以黄江村的郭家集场年年出问题,也有停办之意,何坝村虽然是西江乡乡政府所在地,但是那时候人烟稀少,很多地方都是荒草滩,然而比起同时期的黄江村,何坝村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何坝镇中心,位于两条河的交汇之处,可以连接姜席镇,十里乡,洛峪镇的四方乡民。非常适合开办集场。

杨荣棠老师首先拿出了自己家的几百斤粮食,并且发动部分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也拿出一部分粮食放在何坝他们刚刚开办的集市上。另外他还拿出了30多块大洋,购买了许多背斗、竹席、耕耙、簸箕、镰刀斧头等山货放在集市上出售,一方面方便群众,一方面靠这些收入办学,当时规定10日一逢集。这在当时虽然收入无几,可是从此何坝村有了固定的集日和市场。对何坝镇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开办集场的过程中,杨荣堂校长和当时的何坝镇联保主任何耀文,民国何坝乡乡长崔向贤之间还发生了许多恩恩怨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杨荣棠老师又和何坝地方当地的头人商议,把龙王神在何坝镇麦川坝里占有了几百年的一块饮水放牧的荒地(约10余亩)加以开垦,收人归何坝学校所有,藉以兴办学校,这块土地解放后土改时,分配给了马寨的贫苦农民。

几年后的民国33年(公元年),杨荣棠老师去世,何坝乡地方很多人对此都扼腕叹息,对杨老先生的去世悲痛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国民党西和县县长张孝友先生还亲笔为杨荣棠老师写了一幅挽联,挽联写在大红布上,由其后人保存至今,联日:“敦品行百年,一乡公推善士。立名成千古,万世共仰鸿饰。”我八十年代去其后人家走亲戚时,还多次看见过这幅对联,就挂在他们家的中堂上,现在在不在,就不知道了。

杨荣棠老师逝世后,何兆瑞等老师坚持何坝学校办学,直到解放,我小时候听父亲常常说起何老先生,面貌清秀慈善,白白长长的胡子,让人尊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何老先生解放后,就不再教学,何老先生一家人一直在何坝镇街市上靠卖锅盔,烧饼为生,我在八十年代曾经见过何老先生,那时候我很小,记忆中的何老先生慈眉善眼,和蔼可亲,父亲在何老先生去世前,常常去他家里看望何老先生。想想先生办学,是何坝学校的创建者之一,让人叹息。

时间飞快,解放后,又在原何坝小学的旁边修建了何坝中学。年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何坝中学刚竣工投用的七间教室和教师宿舍,被人纵火烧毁。何坝中学纵火案究竟是何人所为,当时的何坝村的人,现在何坝村老人都心知肚明,这里就不说了。

21世纪初,受席卷全国的撤校并校政策的影响,把何坝镇中心小学的原校址并入了何坝镇农业中学。何坝镇中心小学搬迁到了马寨村前十字路。在以前生产合作社时期,何坝镇供销社化肥仓库的对面,原西和县食品公司何坝饲养场的原址上,县教育局拔款征用了原饲养场厂地以及马寨村的部分村民土地,重新修建了何坝镇中心小学。

何坝镇中心小学搬迁马寨村以后,由于何坝镇村民的提议,将何坝镇原中心小学没有拆除,同何坝镇农业中学合并,而是改为何坝镇中心幼儿园。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很快就走到了今天,小时候我读书时,一到五年级一直到初中,都是在何坝镇中心小学以及何坝镇农业中学读书,我清晰地记得,那时候何坝中心小学的青瓦砖房,小学里教学的各个教师,小学旁边的那个电影院,小学门前的那棵大槐树,小学和中学的地方矛盾纠纷,以及何坝镇街道上的那些摆摊的小商贩们。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早就再也看不见了。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沉侵在物质文化的狂欢中,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已经远去了多年的事情,随着知道这些历史的老人们相继去世,有些故事已经永远的尘封在了历史的灰尘中。我从小喜欢历史,常常去跟很多老一辈的人打听,听他们给我讲这些远去了多年的故事,并且点点滴滴的记下了这些,虽然只是一个小地方发生的小事情,但是我十分小心的写下了这些,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以让后人能够看到并且知道这些事情。

.12.15日完稿

真实姓名;张羽中

地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何坝镇草坪村50号

电话号码;

QQ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7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