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士伟朗诵:罗兰配乐:冰儿
陇南七夕作者:张士伟
“七夕是陇南最隆重的节日,女人们的狂欢月。陇南是我的故乡,昨晚,陇南市妇联、文联、市政协派出代表访我,说央视、新华社、中央民院都参与七夕大型活动,民院的历史教授蒙曼也到陇南考察。他们要求要我请老百姓喜欢的罗兰录一段诵读为活动添彩,务必要我办到。我连夜写了有关七夕的通俗诗歌供您诵读,他们要在节日活动期间播放!
——作者
”七月最美,
七月花最香。
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哟,
春华秋实,
田园繁忙。
麦谷燦燦,
盛满粮仓。
烂漫山花,
山歌嘹亮响坡跟梁!
山明水秀数陇南,
总揽了七月亮丽美风光。
“七夕”民俗遍天下,
陇南的“乞巧”花团景簇是别样。
若让天下七夕大拼比,
陇南独占鳌头定是民俗传承状元郎!
天堂神女巧娘娘,
是传说中的女儿王。
腾云驾雾下了凡,
鞭炮花轿迎神堂。
娘娘唤闺女,
女娃娃们叫着娘。
拉开七夕纬幕,
七月的节日就开了场!
如花的少女,待嫁的姑娘,
彩绸如虹,舞步激昂。
虔诚感天动地,
降下一场温润的甘霖,
播撒着如意吉祥。
乞巧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七天八夜连环演绎神话的华章。
尽情的狂欢,
循序的艺术独创。
一天一个精彩,
显现着神奇的艺术夸张!
姑娘们灵巧的手啊,
编织着幸福,编织着甜蜜的梦想!
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
创新成一幕幕撼人心灵的神话乐章。
巧娘娘的形象深入了姑娘们的心泉,
成为女性世界的虔诚信仰!
巧娘娘赐给她们各种技能,
聪明的头脑,无比的智慧。
神与人互动,亲情增到最强!
心贴着心,肺连着肺。
神话里的形象温暖了人间,
人间的膜拜把梦遥寄天堂。
巧娘神的调教点化她的女儿们,
笨拙的手变的灵巧,
姑娘的脸蛋变得月貌花容。
绣出百花争艳的锦绣,
绣出的鸟能叫,蝴蝶翻飞。
凤凰展翅,孔雀开屏!
七月,为陇南出彩,
凝聚了世界的目光。
燕子河水演奏着天籁神曲,
西汉水激起层层红浪。
七月的壮丽啊,
是本世纪创造出来的艺术之光!
.8.26于北京
扩展阅读?在陇南西和县,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来临,碧波荡漾的晚霞湖畔、巍峨的仇池山下,乞巧姑娘们再次唱响了亘古不变的千年旋律,载歌载舞欢庆中国女儿特有的节日。
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8月22日盛大开幕
?乞巧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和县,礼县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礼县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盛装打扮,一秉虔诚的举行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天上的“巧娘娘”保佑自己灵巧聪慧、美丽幸福。
?这就是在西和流传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国内独一无二的盛会
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
?西和、礼县乞巧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被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
▲坐巧
▲迎巧
▲祭巧
▲拜巧
▲娱巧
▲卜巧
▲送巧。
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
张士伟,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其学生在国际国内的比赛中成绩优异,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音质典雅华贵,圆润清澈,情感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