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俗称女儿节,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上游的甘肃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令活动。连日来,一场场流传千年的乞巧民俗活动在素有“乞巧文化之乡”的甘肃陇南西和举办,为感受当地传统文化魅力,省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西和公路段以道德讲堂的形式,开展“探寻西和乞巧,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系列活动,让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弘扬,深受全段职工称赞。
在聆听中理解传统。在西和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热土上,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赋有秦人遗风的乞巧活动一直流传民间,生生不息。伴随着优美动人的歌曲,一首脍炙人口的《花好月圆》拉开了本次道德讲堂活动帷幕,大家跟着音乐轻轻哼唱,在场观众纷纷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在经典诵读环节中,由机关干部领诵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七夕》两首唯美诗词再一次让观众领略了中华传统诗词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美妙音乐和平上去入的变化中,理解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从而提高干部职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在分享中感悟传统。在陇南,有不少女子深受“巧娘娘”的影响,化身“巧嫂”“巧妹”为旁人树立榜样,“独立、自强、自信”成为当地妇女对“乞巧文化”的另一种延伸和演绎。女职工代表为大家带来专题讲解《乞巧女儿节》,带领大家探寻“七天八夜的‘狂欢’”,了解了西和乞巧女儿节有关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的来龙去脉及传承意义,精彩的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故事分享环节,青年职工带来的“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刑场上的婚礼”等,向大家深情诉说了革命伉俪相濡以沫,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场的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革命先烈的忠贞爱情也为他们在心中树立了爱情的道德典范;在格言分享环节,6名机关青年通过分享引导、激励、警示、劝勉的格言警句,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感情,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
在承诺中铭记传统。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第六个环节大家集体观看了《金正昆礼仪讲座》,进一步加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对礼貌礼仪的深刻认识。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道德承诺”时,“我承诺:在家庭,孝敬父母,分担责任,勤俭节约、团结邻里;在单位,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团结友善、勤勉工作.....”在全体人员庄严的道德承诺声中,本次道德讲堂活动圆满落下了帷幕。
在实践中发扬传统。近年来,西和公路段在公路文化建设方面,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致力于打造具有乞巧文化特色的段站建设,公路文化引领作用凸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近期,融合了西和本土的仇池文化、伏羲文化、乞巧文化的文化展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段站建设已逐步形成该段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今后,西和公路段将依托“道德讲堂”这个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系列活动,把“道德讲堂”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切实增强全段广大干部职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推动形成“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扬好德”的社会氛围,达到助推职工的道德素质和单位的文明程度双提升的目标要求。
作者/来源: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