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夺目的天水历史文化
编者按
在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来临之际,天水市麦积区图书馆举办“悦读麦积”地方文献展,共展出价值较高、代表性强的地方文献余册(件),分地方史料、地方名人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三大类。其目的在于展示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成果;弘扬伏羲文化,彰显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公众的人文情怀。
甘肃日报特推介部分文献著作,以飨读者。
天水位居我国大陆腹心,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位置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气候不冷不热不干不湿,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物和历史文化。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年的大地湾遗址,呈献给世人中国最早的炭化种子与兽骨,最早的陶符文字,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的殿堂和宫殿建筑,最早的“水泥”材料,最早的艺术作品原始地画,最早的量具等。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文化创造活动,翻开了天水远古文明的第一页,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的故乡。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道启鸿蒙;女娲炼石补天,繁衍人类;黄帝和合大同,肇启华夏文明。从八卦到易学,从蛇图腾到龙图腾,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的融合,他们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大同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奠基之功,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
天水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秦先祖伯益的后代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赐号“嬴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国的根脉由此萌生;秦武公灭邦戎、冀戎设置邽县和冀县,标志着秦国县制体制从此开始。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设立天水郡,天水之名从此诞生。三国时期,天水更是蜀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木门伏击、空城退兵、九伐中原等著名战例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上的前秦、后秦、后凉、西凉、成汉及仇池等割据政权的建立者亦籍贯天水。
天水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人学士、将相名臣、民族英雄代不乏人,星汉灿烂。相传伏羲、女娲、轩辕以及道教创始人尹喜、孔子门生石作蜀都诞生在天水。秦汉以来,天水有历史记载的风云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三谏屯田的壮侯赵充国,愤世嫉俗的文学家赵壹,三国蜀汉名将姜维,北朝志怪小说家王嘉,五代学者王仁裕,明代直臣胡缵宗,清代铁汉御史安维峻,现代爱国将领邓宝珊等。天水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和动人事迹彪炳史册,千古传颂;他们的历史活动和文化创造,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
天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我们组织编撰《天水通史》就是为了提高天水文化软实力,对外展示天水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对内展示先祖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的辉煌历程,激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可以说,《天水通史》既是工具书,也是教科书,更是展示天水形象、扩大天水影响的文化名片。
历经5年多、数易其稿的《天水通史》,分先秦、秦汉至宋元、明清民国、人物四大卷,近万字。此书上限从旧石器时代内容起,下限至新中国成立,主要包括天水历史和天水人物传记两部分,是天水历史上首部以图文并茂、编年与传记体相得益彰的方式,全面、系统反映有史以来天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通史,填补了天水没有史书的空白。卷帙浩繁,工程宏大,编撰难度可想而知。《天水通史》编写人员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历史、分析问题,一丝不苟,严谨审慎,不仅系统、科学、完整地再现了天水历史的面貌,而且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解决了很多学术难题,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雅俗共赏的史书。《天水通史》的编撰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相信,其对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能量和影响力不可替代,无法估量。
研究历史、编写历史,更是为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创造辉煌。在已经逝去的历史长河中,先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拳拳之心创造了让我们自豪骄傲的历史;在今天,时代发展的脚步、民族崛起的梦想,促使我们继承发扬先祖勇担大义、披荆斩棘、探索创新的精神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更加璀璨夺目、彪炳史册的新篇章。
(《天水通史》,中华书局出版。本文系书的总序,有删节)
人类神奇的创造精神
王军红
在古城天水,伏羲爷亦称人宗爷,是家喻户晓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西关伏羲庙也是古城居民和外地游客常去拜谒祭祀的地方。但是谁能说清楚伏羲时代是怎样的呢?很少有人尝试这个话题,它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以及恒久的热爱之情和坦诚的赤子之心。或许是感召到了伏羲一脉相承的创世精神,或许是天水承载了厚重的伏羲文化,诗人汪渺12年来无数次修改文稿,在时光的雕琢和打磨下,《伏羲创世》的多行长诗,在伏羲的诞生地天水喷薄而出。
《伏羲创世》的创世精神是什么呢?诗人汪渺给出了答案。“伏羲的创世并不是真正创造了天地万物,而是为天地万物命名。在那洪荒的时代,第一个为太阳命名的人,就是将太阳挂上天空的人。”“万物有了名字,文化有了源;文化有了源,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为天地命名,蕴含了人类神奇的创造精神。”对于伏羲十四项功绩,作者主要书写了钻木取火、俪皮为礼、勇斗洪水,以及部落东迁等。在远古洪荒时代,人类面对诸如寒冷、洪水、野兽、疾病等自然界的侵袭,抵抗能力是弱小的。伏羲要带领民众克服并改造自然,告别蒙昧,走向文明,他所依靠的只有智慧。通过长久思索,反复实践,伏羲在摩擦木头中发现火种,结束了之前人们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有了火,带来了光明,驱赶了野兽,先民不再畏惧严寒,最终把人类同动物界分开。伏羲和女娲在抗洪救人时奋不顾身,体现了他们的大爱与慈悲。伏羲带领的部落在迁徙中不断融合壮大,伏羲文化如鱼骨状从西向东散开,一路传播,最终形成中国“龙文化”。据史料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故甘肃天水称“羲皇故里”,河南淮阳称“太昊之墟”。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东迁路线。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曾写道:“最有历史意味的是‘伏羲城’。我们现在虽然在考古学上还未能具体证明‘伏羲’的时代和它当时的内容,然而汉族最早的传说和神话,都在渭水流域,特别是在渭水东源的上游,这都无可怀疑。”在天水城乡各地,都有建立的女娲庙、始祖殿,这也是伏羲和女娲在此留下足迹的印证,承载着后人的爱戴之情。
《伏羲创世》应用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诗歌的抒情象征,小说的多线叙述,话剧的独白兼容,显得多元开放。至于话剧的独白,经常寥寥数言,便勾勒出一个特殊的场景,让读者迅速进入话剧的舞台。多种手法的综合应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让人在阅读中很快产生共鸣。
纵观全书,不难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浓郁诗意。每翻一页,都有想象奇特的绝妙诗句,令人叹为观止。“那又圆又亮的,是夜空给我们掏出的一颗圣洁的心,叫月亮。”“月亮洒下的柔情,它的名字叫月光。”作者略加修辞点染,立刻化平凡为神奇。《后记》中说,“有些章节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直接从血管里喷出来的,血管里喷出的诗自带光华。”这些生动鲜活的妙语多处呈现,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丰富的想象和高亢激昂的结尾。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大风刮了三天三夜,连星星都不亮了,火精灵也不亮了,天地陷入一片黑暗。伏羲带领众人跑起来,最后依靠奔跑的力量点亮了火精灵,火精灵点亮了夜明珠,夜明珠飞腾到空中,点亮了星星,点亮了夜空。这奇特的、大胆的、浪漫的想象,不拘一格,让人赞叹不已,真正体现了伏羲靠自己和民众的力量,点亮了黑暗的星空,也点亮了人类的文明之光。高亢的结尾,让人心中升腾起骄傲和自豪,为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而久久感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惟其如此,方可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祖先的荣光。
(《伏羲创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典籍里的伏羲文化
伏俊琏
任维东是甘肃西和人,多年来,他对家乡满怀热爱之情,对家乡文化更是满腔赤忱。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手不释卷,用了数年时间,写成《伏羲文化渊源考辨》这本书。
就伏羲文化来说,因为久远的历史渊源,由孔门七十子后学编撰的《周易·系辞》是现存典籍中第一次对伏羲的历史贡献进行系统归纳,可作为战国中后期学术界研究伏羲的总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
从西汉末到东汉中叶,出现了大量的纬书,其中有关伏羲的内容不少。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根据先秦以来流传的谱牒、百家杂记、汉代的谶纬之书,对黄帝以前帝王世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写成了《太昊帝庖牺氏世纪》,可以算作七十子后学以来第二次对伏羲氏进行的系统研究。这篇文章说伏羲“蛇身人首”,与汉代画像石砖中的伏羲形象相近,还强调伏羲“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皇甫谧的《太昊帝庖牺氏世纪》把伏羲当作一个延续了十多代的古帝之号:“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作为远古部族,它在繁衍壮大过程中有着大规模的迁徙,东渐南进,从而遍布陇东、关中、中原、山东以及江汉流域,就可以理解了。
到了唐开元年间,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在索隐《史记》时认为,三皇的事迹,典籍记载虽不多,“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三皇本纪》序)。于是综合诸家学说,作《三皇本纪》。其中《庖牺本纪》记载了庖牺画八卦、造书契、始制嫁娶之礼、养牺牲以庖厨、作五弦之瑟、以龙纪官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刘勰《文心雕龙·正纬篇》曰:羲、农、轩、皞之源,山渎、钟律之要,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词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到了清初,著名古史专家马骕著《绎史》共卷。《绎史》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5部分,太古记三皇五帝,共10卷。其中有《太皞纪》,汇集了《帝王世纪》《拾遗记》《汉书》《古名考》《史记》《潜夫论》《三坟》《淮南子》《管子》《吕氏春秋》等20余种古代典籍中有关伏羲的历史记载,并加以考辨。
20世纪前叶,是伏羲文化研究的一次大转折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著名学者曾涉及伏羲的研究。如年,张之纯在《中国文学史》一书中专设《伏羲时代文字之权舆》一节,讨论伏羲时期的文明程度。蒙文通有《三皇五帝说探源》,吕思勉有《三皇五帝考》,顾颉刚、杨向奎有《三皇考》,尚秉和有《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杨宽有《三皇传说之起源及其演变》等,用历史学、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伏羲,给错综的古史传说一个新的解释。
任维东的《伏羲文化渊源考辨》认为先秦时期的“昆仑”就是今天西和县姜席镇与礼县雷王乡之间的八盘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昆仑,就是八盘嘴。“是生两仪”是指八盘嘴东南方和西北方如鸟之两翼的地形地貌;因为这两地之间有一条反S形的线,恰似太极图。书中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考证和说明。
《周易》这本书古来一直热度不减。在汉代,官方《易》学进“六艺略”,而民间《易》学只能进“术数略”。“太极”“八卦”本来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认识人生和社会的“框架”,不同的人可以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对人生的体悟,对社会的认识装进其中。明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民间学术的基础是民俗,它有深厚的民众基础。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一部百科书式的寻根之作
《羲皇故里寻根记》是作者姬广武、柳祥麟历时两年多,走遍羲里娲乡,根据采访成果,数易其稿而成的心血之作。
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包括汉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认定自己是伏羲的后代,是龙的传人,这种口头“史诗”长传不衰,直至今日。各族人民广泛地为伏羲女娲建庙立祠,祭祀不绝,自元代以来,天水的伏羲庙就实行国家最高规格的祭祀典礼。
本书作者怀着对伏羲始祖敬仰的心情,先后冒着严寒酷暑,登陇山、涉陇渭、入城市、宿山乡,几乎跑遍了羲里娲乡。他们谒祖堂宗庙,朝先圣之伟仪;进科研院校,听专家之论述;游名胜古迹,感天水之物华天宝;搜前贤故事,显天水之人杰地灵;荒谷古洞不惜足迹,市井乡村不辞俗闻。于是,一部集考古成果、民间传说、专家研究所得、名胜游记、典籍探讨、溯源品味于一炉的《羲皇故里寻根记》呈现在读者面前。
研究伏羲文化,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进行观察和探讨,要正本清源,要客观地评价伏羲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肯定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进行纪念伏羲的活动,要让伏羲子孙团结在一起,弘扬伏羲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羲皇故里寻根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本文系书的序言,有删节。)
展示伏羲文化精神标识
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羲皇故里天水是伏羲诞生地和伏羲文化重要发祥地。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史。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团结凝聚海内外华人意义深远。
为展示历届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成果,天水市档案馆联合有关单位于年1月举办了“伏羲颂——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主题回顾展”,效果很好。展览之后,市档案馆认为应该编选一本全景式展示伏羲文化的图书,为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助力,于是邀请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刘雁翔,编写了《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一书。
刘雁翔多年来研究天水地方文史,尤其在伏羲文化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是其伏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关于伏羲的记载,先秦时代即见于典籍,汉代开始就确立了伏羲三皇之首、“上上圣人”的地位,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此书对历代国家层面的伏羲祭祀历史、唐宋以来天水的伏羲祭祀、年恢复公祭以来省市伏羲祭典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史籍之中挖掘出了明代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方案,有图示、有说明,对新时代公祭大典系列活动很有借鉴意义。此书还论证了天水“羲皇故里”的由来,记述了伏羲文化名胜古迹,辑录了历代歌颂伏羲诗文,综述了伏羲文化研究成果,可谓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是一本全面系统展示伏羲文化的优秀读本。
天水伏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要倍加珍惜,传承好、发掘好、利用好,多做和伏羲文化遗迹、遗物、祭典、民俗相关的研究,提炼、展示伏羲文化精神标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中汲取正能量,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天水作出新贡献!
(《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天水市档案馆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本文系书的序言,有删节。)
稿件除《伏羲创世》书评外,均由天水市麦积区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