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千年,乞巧女儿节惊艳魅力陇南微

一年一度的七夕还有一周,而甘肃陇南的“乞巧”节已经开始举行,从七月初一到初七,在陇南的西和上演,碧波荡漾的晚霞湖畔、巍峨的仇池山下,乞巧姑娘们再次唱响了亘古不变的千年旋律,载歌载舞欢庆中国女儿特有的节日。这“乞巧”节到底有谁知?来,跟小编一起来感受“乞巧“节独有的魅力吧~~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8月22日盛大开幕乞巧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和县,礼县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礼县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盛装打扮,一秉虔诚的举行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天上的“巧娘娘”保佑自己灵巧聪慧、美丽幸福。这就是在西和流传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活化石的“乞巧节”。国内独一无二的盛会,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西和、礼县乞巧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被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乞巧活动的组织者们早在一月前就从集市上买来巧娘娘的头像,并用柴纸扎糊成完整的巧娘娘的像供奉在愿意接受巧娘娘的家里,这户人家就叫做坐巧点。从七月初一开始,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都要在他们家里进行。迎巧是乞巧活动的第一个仪式。六月三十日午后,礼县、西和一带的姑娘们就要以村为单位,排成长长的队伍前往西汉水边迎接巧娘娘。她们认为,巧娘娘是在西汉水边下凡的。而唯独文家村从村旁的一座小庙内迎巧,他们则认为巧娘娘在庙里下凡的,迎巧后,巧娘娘就有了神灵。祭巧分为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几乎是贯穿于乞巧活动的全过程的。姑娘们每天早、中、晚、都要跪拜在巧娘娘像前,燃香、烧纸,献上香花水果以示对巧娘娘的虔诚。乞巧过程中,相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当地人又称为行情。以前,闺女大多不让出门,而拜巧活动却给姑娘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娱巧又叫唱巧,是乞巧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因为整个活动始终都是在歌舞当中进行的。但在专门的唱巧仪式中,姑娘们会尽情载歌载舞、展示才艺,抒发自己的感情。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照瓣乞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姑娘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将巧娘娘像送到西汉水畔。在西汉水边,姑娘们将自己的纱巾解下来和红头绳一起绾成了一条长线为她们心目中的巧娘娘搭成天桥,让她去与牛郎七夕相会。巧娘娘被点燃,姑娘们个个流露出悲伤的神色。听年龄大一些的妇女说,每到这时都会放声啼哭,悲痛之声,撕心裂肺,年年如此,乞巧活动总是在悲壮中结束。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又到一年七月七,又是一年唱巧时,生生不息、代代传唱。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初七,陇南乞巧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国内绝无仅有,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态传承。和我在西和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愿所有的等待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乞巧节,我在西和等你不见不散哦编辑

墨多多图片

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1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