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传说的发祥地陇南西和县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乞巧传说的发祥地

——陇南西和县

塔子山——云华山

今天的话题,就从家父的一首诗开始吧!

望两山

站在门前望两山,

塔山云华一线连。

据传敲响塔山钟,

周圆百里声音传。

云华高峰耸入云,

天桥绝壁瞰峻险。

天地梁山景色好,

游人接踵交口赞。

家父吕东南,是个军人(原陇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大校军衔),一生对家乡念念不忘。诗中的两山是指西和县的塔子山和云华山,它与仇池山紧密相连,是西和县有名的旅游风景区。在这群山之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印证着祖国悠久的文化。

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文明的史祖伏羲,就生于西和长在天水。在西河县仇池山有个伏羲崖,在天水市有座伏羲庙。

仇池山

伏羲崖位于甘肃省西和大桥乡南部西汉水和洛峪河交汇处的仇池山上,距县城南60公里。

据书目《路史》载,仇池山巍然突起,耸入云端……“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仇夷即仇池。相传仇池山伏羲崖为伏羲诞生地。无根东水源于山腹西北侧的天然巨石之上。这块巨石厚约3米、宽4米、长5米,被另外3块大石支撑,形成“鼎”字状,巨石上有直径30厘米,深40厘米的石凹,常年积水,盈而不溢。

西和乞巧节,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节日流程、节日时间、节日特征、风俗分布、传承价值、节日现状等相关资料,民间传说等请读者网上查阅,恕我这里就不细说了。仅在有关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谈点自己粗浅看法并附登云华山视频,聊增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在云华山主峰对面的侧峰上有一平台叫“织锦台”,传说就是织女娘娘织锦的地方。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

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鼎盛。节日流程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节日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连续举行7天8夜的乞巧活动。

八十年代初:老同学赵逵夫、吕东南、周定、吕胜利合影于兰州

节日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显著的特色文化,一直激励着人们热爱生活,积极上进,追求幸福的生活!

西礼①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赵逵夫②教授等专家调查,西和县主要分布在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人,面积.4平方公里。

礼县主要分布在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人,面积.7平方公里。

百步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翔

亘险凌虚百步桥,

古应从此上千霄。

不辞宛转峰千仞,

且喜分明路一条。

银汉攀缘知必到,

月宫斟酌去非遥。

牵牛漫更劳乌鹊,

岁岁填河绿顶爑。

(据赵逵夫等专家考证,此诗中提到的百步桥就指云华山天桥。)

注解:①历史上礼县、成县和西和县密不可分,三县相临,西和位中,自然,在行政区划上,就多次形成了,西成县和西礼县等域谓。

②赵逵夫,男,汉族,年12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负责人,我国著名楚辞学家、文献学家、先秦文学研究专家。

他也是家父吕东南,在西和上初中时的同学。

(未完待续)

仇池愚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11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