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卷五十

元史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具载于篇,而其沿革则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数。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县六   大兴,赤。宛平,赤。与大兴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唐范阳县,复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领二县:   范阳,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唐隶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领四县: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唐为潞县。金改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领二县:   潞县,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唐置,后改渔阳郡,仍改蓟州。宋为广川郡。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五县:   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一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   漷州,下。辽、金为漷阴县。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   香河,下。武清。   顺州,下。唐初改燕州,复为归德郡,复为顺州,复为归顺州。辽为归化军。宋为顺兴军。金仍为顺州,置温阳县。元废县存州。   檀州,下。唐改密云郡,又复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为镇远军。金仍为檀州。元因之。   东安州,下。唐以前为安次县。辽、金因之,元初隶大兴府。太宗七年,隶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旧为固安县,隶幽州。宋隶涿水郡。金隶涿州。元宪宗九年,隶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固安州。   龙庆州,唐为妫川县。金为缙山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本属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延祐三年,割缙山、怀来来隶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领一县:   怀来。下。   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为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   府一   顺宁府,唐为武州。辽为德州。金为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隶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   三县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录事司并龙门县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去属云州。宣平,下。顺圣。下。本隶弘州,今来属。   二州   保安州,下。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德兴府。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省矾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五年,复置缙山。延祐三年,以缙山、怀来仍隶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领一县:永兴。下。倚郭。   蔚州,下。唐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又仍为蔚州。辽为忠顺军。金仍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领五县:灵仙,下。灵丘,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四   兴州,下。唐为奚地。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属上都路。领二县:   兴安,下。至元二年置。宜兴。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本松林南境,辽置松山州。金为松山县,隶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废,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古望云川地,契丹置望云县。金因之。元中统四年,升县为云州,治望云县。至元二年,州存县废。二十八年,复升宣德之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领一县:   望云。   兴和路,上。唐属新州。金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领县四、州一。   县四   高原,下。倚郭。中统二年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天成,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咸宁。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隶本路,置盐使司。延祐六年,改宝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录事司。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县。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详见抚宁县。   州一   滦州,下。在卢龙塞南,金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至元二年,省义丰入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亦省。领二县: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于县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隶滦州。   德宁路,下。领县一:德宁。下。   净州路,下。领县一:天山。下。   泰宁路,下。领县一:泰宁。下。   集宁路,下。领县一:集宁。下。   应昌路,下。领县一:应昌。下。   全宁路,下。领县一:全宁。下。   宁昌路,下。领县一:宁昌。下。   砂井总管府,领县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皆阙。   保定路,上。本清苑县,唐隶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设录事司。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县八、州七。州领十一县。   录事司。   县八   清苑,中。附郭。满城,中。唐县,下。金隶定州,后来属。庆都,下。元初隶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来属。行唐,下。曲阳,中。古恒州地,唐为曲阳县。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恒州,立元帅府,割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以隶之。逮移镇归德,还隶中山府,复为曲阳县,后隶保定,北岳恒山在焉。)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县。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县来属。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   州七   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复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领三县: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涞水,下。定兴。下。金隶涿州,今来属。   祁州,中。唐为义丰县,属定州。宋改为蒲阴县。金于县置祁州,属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阴县及以束鹿、深泽二县来属,隶保定。领三县:   蒲阴,中。倚郭。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又来属。束鹿。中。   雄州,下。唐归义县。五代为瓦桥关,周世宗克三关,于关置雄州。宋为易阳郡。金为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十二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二十三年,复以雄州隶之。领三县:   归信,下。容城,下。金隶安肃州,今来属。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唐为唐兴县,隶鄚州。宋升顺安军。金改安州,治渥城县。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废为镇,入高阳县,后复改安州,隶保定。领二县:   葛城,下。倚郭。高阳。下。   遂州,下。唐为遂城县,属易州。宋改广信军。金废为遂城县,隶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而县废,隶保定。   安肃州,下。本易州宥戎镇地,宋创立静戎军,又改安肃军。金为安肃州。元隶保定。   完州,下。唐为北平县,隶定州。宋升北平军。金更为永平县,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县,后复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唐恒山郡,又改镇州。宋为真定府。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栾城,下。元氏,中。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平山。下。灵寿,下。阜平,下。涉县。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为中山郡。金为中山府。元初因之。旧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   安喜,中。新乐,下。无极。中。   州五   赵州,中。唐赵州。宋为庆源军。金改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   平棘,中。宁晋,下。隆平,下。临城,中。柏乡,下。高邑,下。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为冀州。宋升安武军。元仍为冀州。领五县:   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南宫,上。枣强,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饶阳郡,后仍为深州。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   静安,中。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   鼓城,中。倚郭。饶阳,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武强。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宁军。金仍为蠡州。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德路,下。唐邢州。宋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户之半于武道镇,置司总管。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德为顺德路总管府。户三万五百一,口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领司一、县九。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钜鹿,中。内丘,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唐山,与内丘并。平乡,中。广宗,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隶顺德路。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南和,与沙河并。南河,下。唐山。下。任县。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下。唐洺州,又为广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永平,中。倚郭。曲周,中。肥乡,中。鸡泽,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唐磁州。宋为滏阳郡。金以隶彰德。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太宗八年,隶邢洺路。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来属。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隶焉。至元三年,并录事司入滏阳县。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领四县:   滏阳,中。倚郭。武安,中。邯郸,下。成安。下。   威州,中。旧无此州,金始置。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领二县: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徙威州治此。井陉。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德路,下。唐相州,又改邺郡。石晋升彰德军。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县。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至元六年,并辅岩入焉。汤阴,中。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本林虑县,金升为州。元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大名路上。唐魏州。五代南汉改大名府。金改安武军。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领司一、县五、州三。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为清河县,隶大名路。   州三   开州,上。唐澶州。宋升开德府。金为开州。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   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清丰。中。   滑州,中。唐改灵昌郡。宋改武成军。元仍为滑州。领二县:   白马,上。为州治所。内黄。   浚州,下。唐置黎州,后废。石晋置浚州。宋为通利军,又改平川军。金复为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下。唐怀州,复改河内郡,又仍为怀州。宋升为防御。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宋隶河北道。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温县。   卫辉路,下。唐义州,又为卫州,又为汲郡。金改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唐以共城县置共州。宋隶卫州。金改为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又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旧。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宁津,下。宪宗二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州六   沧州,中。唐改景城郡,复仍为沧州。金升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   清池,中。乐陵,中。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盐山。下。   景州,中。唐观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静军。金仍改观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复为景州。领五县:   蓚县,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宁军。宋为乾宁郡,大观间以河清,改清州。金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   会川,中。靖海,下。兴济。下。   献州,下。本乐寿县,宋隶瀛州,又隶河间府。金改为寿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寿,直隶河间路,未几复旧。领二县:   乐寿,中。附郭。交河。中。至元二年,入乐寿,未几如故。   莫州,下。唐置鄚州,寻改为莫。旧领二县,至元二年,省入河间,未几仍领二县:   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丘俱省入河间县,后复置。任丘。下。   陵州,下。本将陵县,宋、金皆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间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间路。   东平路,下。唐郓州,又改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改东平府,隶河南道。金隶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顺城,下。为东平治所。东阿,中。阳谷,中。汶上,中。寿张,(下。)平阴。下。至元十一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隶济宁路,以平阴为下县,仍属东平。   东昌路,下。唐博州。宋隶河北东路。金隶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府。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万五千四百六。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倚郭。堂邑,中。莘县,中。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博平,中。茌平,中。丘县。下。本为镇,隶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丘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丘县,隶东昌。   济宁路,下。唐麟州。周于此置济州。元太宗七年,割属东平府。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巨野,仍析郓城之四乡来属。八年,升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巨野。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领司一、县七、州三。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七   巨野,中。倚郭。金废,属郓州。至元六年复立。郓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复来属。肥城,中。宋、金为平阴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莘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设今县。金乡,下。初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砀山,金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始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虞城,下。金圮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三年,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丰县。唐属徐州。元宪宗二年,属济州。至元二年,以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州三   济州,下。唐以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数,并隶任城。六年,迁州于巨野,而任城为属邑。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复还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复立济州,属济宁府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仍于此为州。二十三年,复置任城,隶州。领三县:   任城,倚郭。鱼台,太宗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复故。八年,属济宁府。十三年来属。沛县。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兖州,下。唐初为兖州,复升泰宁军。宋改袭庆府。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属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立尚珍署,领屯田四百五十六户,收子粒赴济州官仓输纳,余粮粜卖,所入钞纳于光禄寺。领四县:   嵫阳,曲阜,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唐置辉州,治单父。后唐改为单州。宋升团练州。金隶归德府。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领二县:   单父,县在郭下。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复立单父县。三年,还属济州,今属单州。嘉祥。旧属济州。宪宗二年,割隶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今为单州属县。   曹州,上。唐初为曹州,后改济阴郡,又仍为曹州。宋改兴仁府。金复为曹州。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丘。中。   濮州,上。唐初为濮州,后改濮阳郡,又仍为濮州。宋升防御郡。金为刺史州。元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之馆陶、朝城,恩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至元五年,析隶省部。户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初隶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馆陶。中。初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临清,观城,下。金属开州,元初来属。范县。下。初属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高唐州,中。唐为县,属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隶东平,至元七年升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夏津,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武城。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中。本博城县,唐初于县置东泰州,后废州,改为乾封县,属兖州。宋改奉符县。金置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五年,析隶省部。三十一年,复立新泰县。东岳泰山在焉。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旧属济南府,元初来属。莱芜,下。新泰。金属泰安州,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立。   德州,唐初为德州,后改平原郡,又仍为德州。金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齐河县来属。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下。平原,下。齐河,金创置此县,隶济南府,至元二年来属。)清平,宋、金隶大名府,元初来属。德平。   恩州,中。唐贝州,又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高唐,惟存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东平析隶省部。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冠氏县,唐因隋旧,置毛州,后州废,县属魏州。宋、金并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并临淄、临朐二县入焉。十五年,割临淄、临朐复置县,并属本路。临淄,下。临朐,下。高苑,下。旧属淄州。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濰州,下。唐初为濰州,后废。宋为北海军,复升濰州。金属益都路。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   北海,下。昌邑。下。   胶州,下。唐初为胶西县。宋置临海军。金仍改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   胶西,中。即墨,下。宋、金皆隶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来属。高密。下。宋、金并隶密州。   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仍为密州。宋为临海军,复为密州。元初因之,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   诸城,州治所。安丘。下。   莒州,下。唐废莒州,以莒县隶密州。宋沿其旧。金复为莒州,隶益都府。元初因之。领四县:   莒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沂水,下。有沂山,为东镇。日照,下。蒙阴。下。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   沂州,下。唐初改为琅邪郡,后仍为沂州。宋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领二县: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费县。下。   滕州,下。唐为滕县,属徐州。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领二县:   滕县,下。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邹县。下。   峄州,下。唐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后州废,以县属沂州。宋仍旧。金改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   博兴州,下。唐博昌县。后唐改博兴。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唐济州,又改临淄郡,又改济南郡,又为青州。宋为济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旧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间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间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德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置总管府。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七县。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章丘,上。邹平,上。唐、宋皆属淄州,至元间来属。济阳。中。   州二   棣州,上。唐析沧州之阳信、商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棣济南路。领四县:   厌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商河,中。阳信,中。无棣。下。宋、金属沧州,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半以来属。   滨州,中。唐属棣州。周始置滨州。金隶益都。元初以棣州为滨棣路。至元二年,省路为州,隶济南路。领三县:   渤海,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县。利津,下。沾化。下。   般阳府路,下。唐淄州,宋属河南道。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太宗在潜,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之蒲台来属。先是,淄州隶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是岁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高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县以为名。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山,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蒲台。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滨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州二   莱州,中。唐初改东莱郡为莱州。宋为防御州。金升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莱路。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省入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   掖县,中。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析即墨县入焉。胶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招远,下。莱阳。下。   登州,下。唐初为牟州,复改登州,宋属河南道。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别置淄莱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改属般阳路。领四县:   蓬莱,下。黄县,下。福山,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领县二:   牟平,中。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县,曰平地。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为清塞军,隶蔚州。辽置弘州。金仍旧。旧领襄阴、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德府,惟领襄阴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下。唐为浑源县,隶应州。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应州,下。唐末置。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二县:   金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朔州,下。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振武军。宋为朔宁府。金为朔州。元因之。领二县:   鄯阳,下。至元四年,省录事司入焉。马邑。下。   武州,下。唐隶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下。唐初为丰州,又改九原郡,又仍为丰州。金为天德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并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东胜州,下。唐胜州,又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峰南郡今东胜州是也。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下。唐初立云中都督府,复改横塞军,又改天德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太谷,下。清源,下。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为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平遥,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离石郡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   离石,下。倚郭。宁乡。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为广阳县。宋为平定军。金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立乐平。领一县:   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县为乡,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立。   临州,下。唐置临泉县,又置北和州,后州废,隶石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隶石州。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下。本崞县,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唐以静乐县置,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下。唐为五台县,隶代州。金升台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兴州,下。唐临津县,隶岚州,又改合河县。金升兴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坚州,下。唐繁畤县。金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岚州,下。唐、宋并为岚州。金升镇西节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   盂州,下。本盂县,金升为州。元因之。   晋宁路,上。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汾西,下。岳阳。下。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   府一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东郡,又仍为河中府。宋为护国军。金复为河中府。元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置万泉县来属。领六县: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下。猗氏,下。荣河,下。金隶荣州,元初废荣州,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唐初为绛郡,又改绛州。宋置防御。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焉。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稷山,下。绛县,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垣曲。下。   潞州,下。唐初为潞州,后改上党郡,又仍为潞州。宋改隆德军。金复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   上党,下。壸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下。唐初为泽州,后为高平郡,又仍为泽州。宋属河东道。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州。领五县: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下。本唐蒲州之解县。五代汉乾祐中置解州。宋属京兆府。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有盐池,方一百二十里。领六县:   解县,下。安邑,下。闻喜,下。夏县,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唐初为霍山郡,又改吕州,又废州而以县隶晋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领三县: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为中镇。赵城,旧属平阳府。灵石。下。旧属汾州。   隰州,下。唐初为隰州,又改大宁郡,又仍为隰州。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   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蒲、温泉三县入焉。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唐初为沁州,又改阳城郡,又仍为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   铜鞮,下。州治所。至元十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下。唐初置辽州,又改箕州,又改仪州。宋复为辽州。元隶晋宁路。领三县: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和顺。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下。唐初置西汾州,又为南汾州,又改慈州。宋置吉乡军。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   乡宁。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轶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儿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元史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京。金置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沈、贵德州、广宁府、来远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德、澄、复州、来远军,以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婆娑府为巡检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数。领县一、州二。   县一   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州二   盖州,下。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汤池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   懿州,下。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   广宁府路,下。金为广宁府。元封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领县二:   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复立行千户所。后复为闾阳县。望平。至元六年,省钟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今复为县。   肇州。按《哈剌八都鲁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剌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散领其事。而《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乃颜分地,故府注于广宁府之下。乃颜,孛鲁古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七、州九。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州九   义州。下。   兴中州,下。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颜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户计,种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唆都、哈等为屯田官。   高州。下。   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东宁路,本高句骊平壤城,亦曰长安城。汉灭朝鲜,置乐浪、玄菟郡,此乐浪地也。晋义熙后,其王高琏始居平壤城。唐征高丽,拔平壤,其国东徙,在鸭绿水之东南千余里,非平壤之旧。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本路领司一,余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土山县。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自唐之季,地入高丽,置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延州。领阳岩一镇。云州。   沈阳路,本挹娄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契丹为兴辽军,金为昭德军,又更显德军,后皆毁于兵火。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余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余户,理沈州。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一百八十三。   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唐初,渠长阿固郎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黑水府。其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又其后渤海浸弱,为契丹所攻,黑水复擅其地,东濒海,南界高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太祖乌古打既灭辽,即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会宁府。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率宾,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高丽侵有其地。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于海。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焉。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本省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谦访司   汴梁路,上。唐置汴州总管府。石晋为开封府。宋为东京,建都于此。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金亡,归附。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郑、嵩、卢氏行襄樊隶之。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睢、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有五。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录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本路户三万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一县。   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后来属。鄢陵,中。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扶沟,下。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杞县,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兰阳,下。通许,下。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陈留。下。   州五   郑州,下。唐初为郑州,又改荥阳郡。宋为奉宁军。金仍为郑。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领四县:   管城,下。倚郭。荥阳,下。汜水,下。河阴,下。   许州,下。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   长社,下。长葛,下。郾城,下。襄城,下。临颍。下。   陈州,下。唐初为陈州,后改淮阳郡,又仍为陈州。宋升怀德府。金复为陈州。元初因之。旧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   宛丘,西华,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项城。   钧州,下。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   阳翟,下。新郑,下。密县。下。   睢州,下。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仪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东京。宋为西京。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县,后割渑池隶陕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八、州一。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八   洛阳,宜阳,下。永宁,下。登封,下。中岳嵩山在焉。巩县,下。孟津,下。新安,偃师。下。   州一   陕州,下。唐初为陕州,又改陕府,又改陕郡。宋为保义军。元仍为陕州。领四县:   陕县,下。灵宝,下。至元三年,省入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朱阳县入焉。阌乡,下。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渑池。下。金升为韶州,置渑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   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   县二   南阳,下。倚郭。镇平。下。   州五   邓州,下。唐初为邓州,后改南阳郡,又仍为邓州。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   穰县,下。倚郭。内乡,下。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下。   唐州,下。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一县:   泌阳。倚郭。   嵩州,下。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阳、福昌二县。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下。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   梁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阳。下。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下。西平,下。确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下。真阳。下。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下。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今州治即旧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数。领二县:   罗山。倚郭。信阳。   归德府,唐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德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县四   睢阳,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阳。金曰睢阳。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阳。永城,下。下邑,下。宁陵。下。   州四   徐州,下。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萧县,彭城并录事司并入州。领一县:   萧县。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中。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德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   灵壁。下。   邳州,下。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德府。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领三县:   下邳,下。州治所。宿迁,下。睢宁。下。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   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下。   襄阳路,唐初为襄州,后改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罢宋京西安抚司,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本府领四县、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领司一、县六、州二。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倚郭。南漳,下。宜城,下。谷城,下。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州二   均州,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   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下。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   房陵,下。竹山。下。   蕲州路,下。唐初为蕲州,后改蕲春郡,又仍为蕲州。宋为防御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蕲春,中。倚郭。蕲水,中。广济,中。宋嘉熙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罗田。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下。唐初为黄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黄州。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鄂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上。唐改庐江郡,又仍为庐州。宋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三   合肥,上。倚郭。梁县,中。舒城。中。   州三   和州,中。唐改历阳郡,后仍为和州。宋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入州自治。领三县:   历阳,上。倚郭。含山,中。乌江。中。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领三县:   无为,上。倚郭。庐江,中。巢县。下。   六安州,下。唐以霍山县置霍州,后州废仍为县。梁改灊山县。宋改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   六安,中。英山。中。   安丰路,下。唐初为寿州,后改寿春郡。宋为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五   寿春,中。倚郭。安丰,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顷,若立屯开耕,实为便益。”从之。于安丰县立万户府,屯户一万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隶寿春府。二十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蒙城。下。   州一   濠州,下。唐初为濠州,后改钟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郡,名初从豪,后加水为濠。南唐置定远军。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为下县来属。领三县:   钟离,下。倚郭。定远,下。怀远。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庆路,下。唐初为东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复为舒州。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怀宁,中。宿松,中。望江,下。太湖,中。桐城,中。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唐初改南兖州,又改邗州,又改广陵郡,又复为扬州。宋为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泰兴。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以迎銮镇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入焉。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扬州地置,又改永阳郡,又复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焉。来安,下。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县曰吴陵,置吴州,寻废。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海陵,上。倚郭。如皋。上。   通州,中。唐属扬州。南唐于海陵东境置静海镇。周平淮南,改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静海,上。倚郭。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盐城,上。桃园,下。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州三   海宁州,下。唐海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领三县:   朐山,中。沐阳,下。赣榆。下。   泗州,下。唐改临淮郡,后复为泗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   临淮,下。虹县,下。五河,下。元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盱眙县。天长。中。   安东州。下。   高邮府,唐为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并录事司,改高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领县三:   高邮,上。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上。唐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中。监利。中。宋末兵乱民散,收附后始复旧。   峡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为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下。长阳,下。远安。下。   安陆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为郢州。宋隶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三年还旧治。   沔阳府,唐复州,又改竟陵郡,又为复州。宋端平间,移州治于沔阳镇。至元十三年归附,改为复州路,十五年升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下。唐为县。宋升为军,端平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   长林,上。当阳。中。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德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二县:   随县,下。应山。下。

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本省陆站八十处,水站一处。   奉元路,上。唐初为雍州,后改关内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陕西永兴、秦凤、熙河、泾原、环庆、鄜延为六路。金并陕西为四路。元中统三年,立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并云阳县入泾阳,栎阳县入临潼,终南县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移云南行台于此,为陕西行台。皇庆元年,改安西为奉元路。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一、州五。州领十五县。   录事司。   县十一   咸宁,下。长安,下。咸阳,下。兴平,下。临潼,下。屯田一千二十顷有奇。蓝田,下。泾阳,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陵县。三年复立。屯田一千三十顷有奇。高陵,下。鄠县,下。盩啡,下。屯田九百四十三顷有奇。郿县。下。旧为郿州,添置柿林县。至元元年,省郿州为郿县,废柿林。   州五   同州,下。唐初为同州,又改冯翊郡,又复为同州。宋为定国军。金因之。元仍为同州。领五县:   朝邑,下。白水,下。郃阳,下。澄城,下。韩城。下。唐、宋为韩城县,金曰桢州。至元元年,州废。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废,止设县。   华州,下。唐改镇国军。宋改镇潼军。金改金安军。元复为华州。西岳华山在焉。领三县:   华阴,下。蒲城,下。渭南。下。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二顷有奇。   耀州,下。唐初立宜州,后为华原县,后又为耀州。宋为感义军,又改感德军,又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并华原县入州,又并美原入富平。领三县:   三原,下。富平,下。同官。下。   乾州,下。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县为奉天,又升为乾州。宋改醴州。金复改乾州。元至元元年,并奉天县入州。五年,复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寿来属,后又改奉天为醴泉。领三县:   醴泉,下。武功,下。永寿。下。宋、金属邠州。至元十五年,徙县治于麻亭。   商州,下。唐初为商州,又改上洛郡,又复为商州。宋及元皆因之。领一县:   洛南。下。   延安路,下。唐初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为延州。宋为延安府。金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户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数。领县八、州三。州领八县。本路屯田四百八十余顷。   县八   肤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延长,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旧堡,元壬子年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本县。安塞,下。本金旧堡,壬子年升为县。保安。下。金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为县。   州三   鄜州,下。唐初为鄜州,又改洛交郡,又复为鄜州。宋、金因之。旧领洛交、洛川、鄜城、直罗四县。元至元四年,并鄜城入洛川,又并洛交、直罗入州。六年,废坊州,以中部、宜君二县来属。领三县: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绥德州,下。唐绥州,又改上郡,又为绥州。宋为绥德军。金为州,领八县。归附后,并嗣武入米脂,绥平入怀宁。至元四年,并定戎入米脂,怀宁入青涧,又并义合、绥德入本州。领二县:   青涧,下。米脂。下。   葭州,下。唐银州。宋为晋宁军。金改为葭州。元至元六年,并通秦、弥川、葭卢入州,并太和入神木,建宁入府谷。领三县:   神木,下。元初创立云州于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废州为县。吴堡,下。府谷。下。后唐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废为县。   兴元路,下。唐为梁州,又改汉中郡,又为兴元府。宋仍旧名。元立兴元路总管府,久之,以凤、金、洋三州隶焉。宋时领南郑、西县、褒城、廉水、城固五县,后废廉水入南郑。元初割出西县属沔州,以洋州西乡县来属。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四、州三。   县四   南郑,下。城固,下。褒城,下。西乡,下。   州三   凤州,下。唐初为凤州,后升节度府。宋为团练州。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县并入州,隶兴元路。   洋州,下。唐改洋川郡,又复为洋州,后更革不常。宋复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兴道、真符二县入州。   金州,下。唐改西城郡为金州。宋升为金房开达四州路。元为散州。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   凤翔府,唐为扶风郡,又为凤翔府,号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凉府、秦、陇、德顺、西宁、镇原州隶巩昌路,废恒州,以所领盩啡县隶安西府路,寻立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更为散府。户二千八十一,口一万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数。领县五:   凤翔,下。屯田九十顷有奇。扶风,下。岐山,下。宝鸡,下。麟游。下。   邠州,下。唐豳州,以字类幽,改为邠。宋、金以来皆因之。领县二:   新平,下。淳化。下。至元七年,并三水入本县。   泾州,下。唐改安定郡,后仍为泾州。宋改彰化军。旧领保定、长武、灵台、良原四县。金改保定县为泾川。元初以隶都元帅府,立总司辖邠州,后属巩昌都总帅府,或隶平凉府、陕西省,所隶不一,今直隶省。领县二:   泾川,下。泾州治此,即保定。灵台。下。至元七年,并归泾川。十一年复立,以良原并入,而长武仍并于泾川。   开成州,下。唐原州。宋为镇戎军。金升镇戎州。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降为州。领县一、州一。   县一   开成。   州一   广安州。本镇戎地,金升为县,隶镇戎州,经乱荒废。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开成路,遂改为广安县,募民居止,未几户口繁夥。十五年升为州,仍隶本路。   庄浪州。下。沿革阙。成宗大德八年二月,降庄浪路为州。   巩昌等处总帅府   巩昌府,唐初置渭州,后曰陇西郡,寻陷入吐蕃。宋复得其地,置巩州。金为巩昌府。元初改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及秦、陇、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龙、大安、褒、泾、邠、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二十七州,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属脱思麻路总管府。六年,以河州属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七年,并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属脱思麻路。十三年,立巩昌路总管府。十四年,复行便宜都总帅府事,其年割隆庆府,利、巴、大安、褒、沔、龙等州隶广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泾、邠二州隶陕西汉中道宣慰司,而帅府所统者,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凡四;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户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陇西,下。宁远,下。伏羌,下。本旧寨,至元十三年升县。通渭,下。鄣县。下。宋名盐川寨,金为镇,至元十七年,置今县。   平凉府,唐为马监,隶原州。宋为泾原路,升平凉军。金立平凉府。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化平入华亭,隶巩昌帅府。领县三:   平凉,下。屯田一百一十五顷。崇信,下。华亭。下。   临洮府,唐临洮军。宋为镇洮军,又为熙州。金为临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复以渭源堡升为县。领县二:   狄道,下。渭源,下。   庆阳府,唐庆州。宋环庆路,改庆阳军,又升府。金为庆原路。元初改为庆阳散府,至元七年,并安化、彭原入焉。领县一:   合水。下。   秦州,中。唐初为秦州。宋为天水郡。金为秦州。旧领六县。元至元七年,并鸡川、陇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领县三:   成纪,中。清水,中。秦安。下。   陇州,中。唐改汧阳郡,复为陇州。宋、金置防御使。旧领四县。元至元七年,省吴山、陇安入汧源,十三年,罢防御使为散郡。有吴山为西镇。领县二:   汧源,中。汧阳。下。   宁州,下。唐初改北地郡为宁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并襄乐、安定、定平入州。领县一:   真宁。下。   定西州,下。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沦于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县,复升为州,仍置安西县,倚郭,通西二寨,并置县来属。元至元三年,并三县入本州。屯田四百六十七顷。   镇原州,下。唐原州,又为平凉郡。宋、金因之。元改镇原州,以镇戎州之东山、三川二县来属。至元七年,例并州县,遂以临泾、彭阳及东山、三川四县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顷有奇。   西和州,下。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为岷州。宋改曰西和。旧领县三,大潭、祐川军兴久废,惟有长道一县,元至元七年,亦并入本州。   环州,下。唐改威州。宋复为环州,后与庆州定为环庆路。金隶庆阳府。元初为散郡。旧领通远一县,元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金州,下。本兰州龛谷寨,金升寨为县,以龛谷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并县入州。   静宁州,下。宋庆历中,以渭州陇干城置德顺军,复置陇干县。金升为州。元初并治平、水洛入陇干,后复省陇干,改为静宁州。领县一:   隆德。下。   兰州,下。唐初置,后改金城郡,又仍为兰州。宋、金因之。元初领阿干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七年并司县入本州。   会州,下。唐初改西会州,又为粟州,又为会宁郡,又为会州。宋置敷川县。金置保川县,陷于河西,侨治州西南百里会川城,名新会州。元初弃新会州,迁于所隶西宁县。至元七年,并县入州。   徽州,下。元兵入蜀,凤州二县首降,以凤州仍治梁泉,别置南凤州治于河池。后又升永宁乡为县,与两当同为属邑。至元元年,改为徽州。七年,并河池、永宁二县入州。领县一:   两当。下。   阶州,下。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阶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树城,距旧城东八十里。旧领福津、将利二县,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成州,下。唐初为成州,又改同谷郡,后仍为成州。宋因之。旧领同谷、栗亭二县。元初岁壬寅,以田世显挈成都府归附,今迁于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隶成州,割天水县来属。至元七年,并同谷、天水二县入州。   金洋州,本隶兴元路,戊戌岁,有雷、李二将挈民户归附,令迁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九年,于土蕃西川界立宁河站。   河州路。下。领县三:   定羌,下。宁河,下。安乡,下。   雅州。下。宪宗戊午岁,攻破雅州,石泉守将赵顺以城降。领县五:   名山。下。泸山,下。百丈,下。荣经,下。严道。下。   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给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户、钞二千三百八锭,以资牛具种实。领县一:   汉源。下。   洮州。下。领县一:   可当。下。   贵德州。下。   茂州。下。领县二:   汶山,下。汶川。下。   脱思麻路。   岷州。下。   铁州。下。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门安抚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中统初为宋人所废,众依山为栅,去碉门半舍,欲复戍故城,便于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缓急,卿等相度,顺得其宜,城如可复,当助成之。”三年,谕四川行枢密院,遣人于碉门、岩州西南沿边,丁宁告谕官吏军民,有愿来归者,方便接纳,用意存恤,百姓贫者赈之,愿徙近里城邑者以屋舍给之。   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阙,其余如朵甘思、乌思藏、积石州之类尚多,载籍疏略,莫能详录也。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蛮夷种落,不在其数。本省陆站四十八处,水站八十四处。盐场十二处,俱盐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庆、叙南、嘉定、顺庆、广元、潼川、绍庆等路所管州县万山之间。   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   成都路,上。唐改蜀郡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为益州路,又为成都府路。元初抚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至元十三年,领成都、嘉定、崇庆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后嘉定自为一路,以眉、雅、黎、邛隶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属吐蕃招讨司,降崇庆为州,隆州并入仁寿县,隶本府。户三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九、州七。州领十一县。   录事司。   县九   成都,下。唐、宋为成都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县元管大城内西北隅并入录事司。华阳,下。新都,下。郫县,下。温江,下。双流,下。新繁,下。仁寿,下。唐为陵州。宋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并为仁寿县,隶成都府路。金堂。下。宋属怀安军。元初升为怀州,而县属如故。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县,隶成都府路。   州七   彭州,下。唐置蒙州,又为彭州。宋及元因之。领二县:   蒙阳,下。崇宁。下。   汉州,下。唐为德阳郡,又为汉州。自唐至宋,苦于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统元年,复立汉州。领三县:   什邡,下。德阳,下。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仍为县,隶成都路。十八年,复来属。绵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户少并入州,后复置。   安州,下。唐置石泉县。宋升为军。元中统五年,升为安州。领一县:   石泉。下。   灌州,下。唐导江县。五代为灌州。宋为永康军,后废为灌口寨。元初复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导江、青城二县户少,省入州。青城陶坝立屯田万户府。   崇庆州,下。唐为唐安郡,又为蜀州。宋为崇庆军。元至元十二年,立总管府。二十年,改为崇庆州,并江原县入州。本州有屯田万户府。领二县:   晋原,下。新津。下。   威州,下。唐维州。宋改威州,领保宁、通化二县。元至元十九年,并保宁入州。领一县:   通化。下。   简州,下。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附郭阳安县入州。二十二年,并成都府所属灵泉县来隶。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废之。   嘉定府路,下。唐初为嘉州,又改犍为郡,又仍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总管府。旧领龙游、夹江、峨眉、犍为、洪雅五县。二十年,并洪雅入夹江。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三县。户口数阙。   录事司。   县四   龙游,下。夹江,下。峨眉,下。犍为。下。   州二   眉州,下。唐改嘉州,又仍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隶嘉定路。领二县:   彭山,下。青神。下。   邛州,唐初置邛州,又改临邛郡,又仍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并临邛、依政、蒲江三县入州。领一县:   大邑。下。   广元路,下。唐初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复为利州。宋为利州路,端平后兵乱无宁岁,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宪宗三年,立利州治,设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罢帅府,改为广元路。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万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二、府一、州四。府领三县,州领七县。本路屯田九顷有奇。   县二   绵谷,下。昭化。下。元初并葭萌入焉。   府一   保宁府,下。唐隆州,又改阆州,又为阆中郡。后唐为保宁军。元初立东川路元帅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宁府。二十年,罢元帅府,改保宁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又并奉国入苍溪县,新井、新政、西水总入南部县,仍改为府,隶广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顷有奇。领三县:   阆中,下。倚郭。苍溪,下。南部。下。   州四   剑州,下。唐为始州,后改剑州。宋升普安军,又为隆庆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剑州。领二县:   普安,下。至元二十年,并普城、剑门入焉。梓潼。下。   龙州,下。唐初为龙门郡,又改龙州,又改江油郡,又改应灵郡。宋改政州,继复旧。元宪宗岁戊午,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并江油、清川二县入焉。   巴州,下。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为巴州。宋领化城、难江、恩阳、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县。元至元二十年,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上、下通江二县入曾口。领二县:   化城,下。曾口。下。   沔州,下。唐初为兴州,又为顺政郡,又改兴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隶广元路。二十年,废褒州,止设铎水县,迁沔州而治焉。领三县:   铎水,下。倚郭。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为县以来属。略阳。下。至元二十年,并长举及西县入焉。   顺庆路,下。唐为南充郡,又改梁州,又改充州。宋升顺庆府。元中统元年,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后改东川府。十五年,复为顺庆。二十年,升为路,设录事司。户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二、府一、州二。府领二县,州领五县。   录事司。   县二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汉初入焉。西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流溪旧县入焉。   府一   广安府,唐属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广安军,又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废宁西军。二十年,升为广安府。旧领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县,后并和溪、新明入岳池。领二县:   渠江,下。倚郭。岳池。下。   州二   蓬州,下。唐改蓬山郡,又仍为蓬州。元初立宣抚都元帅府,后罢。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总管府,后复为蓬州。领三县:   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营山,下。至元二十年,并良山入焉。仪陇。下。至元二十年,并蓬池、伏虞入焉。   渠州,下。唐初为渠州,又改濆山郡,又为渠州。宋属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以渠州为散郡。领二县:   流江,下。大竹。下。至元二十年,并邻山、邻水入焉。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为梓州。宋改静戎军,又改静安军,又升潼川府。兵后地荒,元初复立府治。至元二十年,并涪城及录事司入郪县,通泉入射洪,东关入盐亭,铜山入中江。领县四、州二。户口阙。   县四   郪县,下。倚郭。中江,下。射洪,下。盐亭。下。   州二   遂宁州,下。唐遂州,又改遂宁郡。宋为遂宁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长江入蓬溪,后复改为州。领二县:   小溪,下。蓬溪。下。   绵州,下。唐更改不常。元初隶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并魏城入本州,改隶潼川路。领二县:   彰明,下。罗江。下。   永宁路。下。阙。领州一。   筠连州。下。阙。至元十七年,枢密院言:“四川行省参政行诸蛮夷部宣慰司昝顺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连州腾川县隶安抚郭汉杰立站,今汉杰已并蛮洞五十六。有旨昝顺所陈,卿等与中书议,臣等以为宜遣使行视之。”帝曰:“此五十六洞如旧隶高州、筠连,则与郭汉杰立站,否则还之昝顺。”领一县:   腾川。下。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庆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庆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割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割泸、合来属,省壁山入巴县,废南平军入南川县为属邑,置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十县。本路三堆、中嶆、赵市等处屯田四百二十顷。   录事司。   县三   巴县,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赐四川行省参政昝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南川。下。   州四   泸州,下。唐改泸川郡为泸州。宋为泸川军。元至元二十年,并泸川县入焉。二十二年,隶重庆路。领三县:   江安,下。纳溪,下。合江。下。   忠州,下。唐改为南宾郡,又为忠州。宋升咸淳府。元仍为忠州。领三县:   临江,下。南宾,下。丰都。下。   合州,下。唐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   铜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   涪州,下。唐改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涪陵、乐温二县入焉。领一县:   武龙。下。   绍庆府,下。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为绍庆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户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二:   彭水,下。黔江。下。   怀德府。领州四。阙。   来宁州,下。柔远州,下。酉阳州,下。服州。下。皆阙。   夔路,下。唐初为信州,又为夔州,又为云安郡,又仍为夔州。宋升为帅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总管府,以施、云安、万、大宁四州隶焉。二十二年,又以开、达、梁山三州来属。户二万二十四,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二、州七。州领五县。本路屯田五十六顷。   录事司。   县二   奉节,下。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领一县:   建始。下。   达州,下。唐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为通州。宋更名达州。元至元十五年,隶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隶夔路。领二县:   通川,下。新宁。下。   梁山州,下。本梁山县,宋升梁山军。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领一县:   梁山。下。

  万州,下。唐改浦州为万州,又改南浦郡。宋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为万州。领一县:   武宁。   云阳州,下。唐云安监。宋置安义县,后复为监。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并云阳县入焉。   大宁州,下。旧大昌县,宋置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并大昌县入焉。   开州,下。唐改为盛山郡,又复为开州。宋及元皆因之。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   叙州路,古僰国,唐戎州。贞观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为上州,属东川路,后易名叙州,咸淳中城登高山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汉杰挈城归附。十三年,立安抚司。未几,毁山城,复徙治三江口,罢安抚司,立叙州。十八年,复升为路,隶诸部蛮夷宣抚司。领县四、州二。   县四   宜宾,下。庆符,下。南溪,下。宣化。下。元贞二年,于本县置万户府,领军屯田四十余顷。   州二   富顺州,下。唐富义县。宋富义监,后改富顺县。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升富顺州。   高州,下。古夜郎之属境,邻乌蛮,与长宁军地相接,均为西南羌族,前代以为化外,置而不论。唐开拓边地,于本部立高州。宋设长宁军,十州族姓俱效顺。元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官招谕内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复行州事,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马湖路,下。古牂牁属地,汉、唐以下名马湖部。宋时蛮主屯湖内。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后,立总管府,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之南岸创府治。其民散居山箐,无县邑乡镇。领军一、州一。初,马湖蛮来朝,尝以独本葱为献,由是岁至,郡县疲于递送,元贞二年敕罢之。   军一   长宁军,唐置长宁等羁縻十四州、五十六县,并隶泸州都督府。宋以长宁地当冲要,升为长宁军,立安宁县。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黄立挈城效顺。二十二年,设录事司,后与安宁县俱省入本军。   州一   戎州,下。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前代以化外,置而弗论。唐武后时,恢拓蛮徼,设十四州、五团、二十九县,于本部置晏州。元至元十三年,以昝顺为蛮夷部宣抚司,遣官招谕。十七年,本部官得兰纽来见,授以大坝都总管。二十二年,升为戎州。叛服不常,州治在箐前。所领俱村囤,无县邑乡镇。   上罗计长官司,领蛮地罗计、罗星,乃古夜郎境,为西南种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设长宁军,十州族姓俱效顺,各命之官。其后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罗计之分,盖亦如唐羁縻之,以为西蜀后户屏蔽。元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昝顺引本部夷酋得赖阿当归顺。十五年,授得赖阿当千户。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恩将军来充罗星长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诱訹上罗星夷,行枢密院讨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无县邑乡镇。   下罗计长官司,领蛮地。其境近乌蛮,与叙州、长宁军相接,均为西南夷族,与上罗计同。至元十二年,长宁知军率先内附。十三年,昝顺引本部夷酋得颜个诣行枢密院降,奏充下罗计蛮夷千户。二十二年,诸蛮皆叛,惟本部无异志。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豕蛾夷地,在庆符向南抵定川,古夜郎之属,唐羁縻定州之支江县也。至元十三年收附,于庆符县侨置千户所,领四十六囤:   黄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许满吴,麽落财,麽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麽得幸,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麽得享,落燕,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渊,腾日彯,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郎,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麽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   诸部蛮夷:   秦加大散等洞。以下各设蛮夷官。   叙崖冒朱等洞。   陇堤纣皮等洞。   石耶洞。   散毛洞。   彭家洞。   黑土石等处。   市备洞。   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   洪望册德等族。   大江九姓罗氏。   水西。   鹿朝。   阿永蛮部。至元二十一年,酋长阿泥入觐,自言阿永邻境乌蒙等蛮悉隶皇太子位,愿依例附属。诏从其请,以阿永蛮隶宫府。   师壁洞安抚司。   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   阿者洞。以下各设蛮夷官。   谢甲洞。   上安下坝。   阿渠洞。   下役洞。   驴虚洞。   钱满等处。   水洞下曲等寨。   必藏等处。   酌宜等处。   雍邦等寨。   崖笋等寨。   冒朱洞。   麻峡柘歌等寨。   新附嵬罗金井。   沙溪等处。   宙窄洞。   新容米洞。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本省马站六处。   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   甘州路,上。唐为甘州,又为张掖郡,宋初为西夏所据,改镇夷郡,又立宣化府。元初仍称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肃路总管府。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立行中书省,以控制河西诸郡。户一千五百五十,口二万三千九百八十七。至元二十七年数。本路黑山、满峪、泉水渠、鸭子翅等处屯田,计一千一百六十余顷。   永昌路,下。唐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   西凉州。下。   肃州路,下。唐为肃州,又为酒泉郡。宋初为西夏所据。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肃州下之。世祖至元七年,置肃州路总管府。户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数。   沙州路,下。唐为沙州,又为敦煌郡。宋仍为沙州,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肃三州,尽得河西故地。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隶八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复立州。十七年,升为沙州路总管府,瓜州隶焉。沙州去肃州千五百里,内附贫民欲乞粮沙州,必须白之肃州,然后给与,朝廷以其不便,故升沙州为路。   瓜州,下。唐改为晋昌郡,复为瓜州。宋初陷于西夏。夏亡,州废。元至元十四年复立。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肃州,但名存而已。   亦集乃路,下。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立总管府。二十三年,亦集乃总管忽都鲁言:“所部有田可以耕作,乞以新军二百人凿合即渠于亦集乃地,并以傍近民西僧余户助其力。”从之。计屯田九十余顷。   宁夏府路,下。唐属灵州。宋初废为镇,领番部。自唐末有拓拔思恭者镇夏州,世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宋天禧间,传至其孙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后升兴庆府,又改中兴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宁夏路总管府。至元八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元贞元年,革宁夏路行中书省,并其事于甘肃行省。领州三。本路枣园、纳怜站等处屯田一千八百顷。   灵州,下。唐为灵州,又为灵武郡。宋初陷于夏国,改为翔庆军。   鸣沙州,下。隋置环州,立鸣沙县。唐革州以县隶灵州。宋没于夏国,仍旧名。元初立鸣沙州。屯田四百四十余顷。   应理州,下。与兰州接境,东阻大河,西据沙山。考之图志,乃唐灵武郡地。其州城未详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   山丹州,下。唐为删丹县,隶甘州。宋初为夏国所有,置甘肃军。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删讹为山。二十二年,升为州,隶甘肃行省。   西宁州,下。唐置鄯州,理湟水县,上元间没于土蕃,号青唐城。宋改为西宁州。元初为章吉驸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立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为宁濮郡王,以镇其地。   兀剌海路。阙。太祖四年,由黑水城北兀剌海西关口入河西,获西夏将高令公,克兀剌海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wh/1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