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陇南6月26日电(记者冯维平)年底,西和被列为全国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近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西和县在陇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甘肃省“两权”抵押贷款领导小组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交易平台为载体、以风险缓释为关键、以创新模式为抓手的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模式。
建立了一盘棋的推动机制。针对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面宽的实际,市县两级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形成了一盘棋的推动合力。在市级层面,人行陇南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办、市农经局和市级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对口指导,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有效激发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工作活力。在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人行与金融办双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为试点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银行金融机构层面,确定县农商行、农行、甘肃银行、邮储银行为主办机构,县政府与之签订主办协议,具体承担全县农地抵押贷款的发放工作。
建立了一揽子的配套制度。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政策精神,制定出台了《西和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出台贷款管理、抵押登记、风险补偿和司法保障等7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7”一揽子试点工作方案,使流转交易平台建设、信贷产品研发、确权颁证、抵押物处置、风险缓释机制建设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了全覆盖的交易平台。西和县政府安排万元的专用资金,依托全市统一的交易服务网络,建成了县级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中心,在20个乡镇设立了服务站,在个行政村配备了信息员,初步搭建了“县有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市县乡三级联网、辐射村级的全县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并为6家银行开通了介入端口。平台的建立和运用,使确权登记和抵押登记等全部流程,均可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操作,规范了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行为。县农牧部门公布了全县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各类作物抵押评估参考价格,为抵押物价值评估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建立了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对农地抵押贷款形成的不良抵押物,可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流转,所得价款由金融机构优先受偿。县法院出台了司法保障指导意见,依法受理和稳妥审理、执行涉及农地抵押贷款的案件,依法保障金融债权。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农地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该县先期设立了万元的农地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农地抵押贷款损失,由政府和承贷银行按比例共同分担。通过以上方式,构成了平台流转受偿、司法保障追偿、保险机构代偿、风险基金补偿的“四位一体”的农地抵押贷款试点风险缓释和处置机制,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开展试点的积极性。
推出了组合式的金融信贷模式。鼓励县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探索推出了“农地抵押+资金池增信”、“农地抵押+五户联保”、“农地抵押+个人信用”和“农地抵押+动产质押”等信贷模式,开发了“半夏宝”“药贷通”“陇药通”“金薯宝”等多个农地抵押贷款信贷产品,提高了贷款授信额度,降低了贷款门槛。
通过试点,该县农地抵押贷款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是创新了金融支农惠农模式。农地抵押贷款门槛低、额度大、信贷产品丰富,进一步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金融资源向农村集聚。年以来,该县新增农地抵押贷款92笔、万元,贷款余额万元。
二是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试点工作中,重点扶持了广鸿中药材、民旺马铃薯和恒力半夏等一批专业合作社,每户贷款额度都达到了万元以上,个别合作社甚至突破了万元,支持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了特色产业链条,促进了县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加快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倒逼了该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流转交易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步伐,农地可通过平台流转交易、可抵押贷款等政策已深入人心。试点中90%以上的贷款,发放给了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励了农地流转交易,提高了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陇南西和发布出品图文转自丨中国网
责任编辑丨鱼倩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