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地理志:赵君平,女,甘肃省西和县人。80后文学爱好者。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乞巧文化传承人。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散见于《飞天》《中华散文精粹》《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等杂志。获过一些奖。?现供职于西和县城南幼儿园。
西和人这样过乞巧节
文/赵君平
七月流火,七月如歌。在美丽的七月,只要踏上甘肃陇南西和县的土地,在西汉水流域的村村落落,你都会听到这样的歌曲: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请不要诧异,那是西汉水流域“待字闺中”的少女在举行乞巧活动。温婉的歌声被清凉的山风送入耳朵,虽然你并不能完全听懂她们唱词的内容,却会被歌声里透出的柔美和虔诚所感动。
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西礼二县一带。赵逵夫教授在《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民俗》一文中指出:“西、礼两县隆重的乞巧民俗是秦文化的遗留”。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民俗在西和、礼县一带传承了下来。西和是仇池古国,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创造了农耕、婚丧嫁娶制度,因此乞巧也与伏羲文化密切相关。乞巧活动是一种集天象星宿崇拜、神灵崇拜为一体,并伴随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活动。
乞巧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当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了。乞巧节对西和的姑娘来说就是过“小年”,而且是只属于“姑娘”的小年。西和乞巧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七月初七晚上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姑娘们利用各种祭祀活动和歌舞表演来乞求心中的女儿神“巧娘娘”赐予他们灵巧的手艺和美满的婚姻,称之为“乞巧”。因为参加乞巧活动的都是未出嫁的姑娘,因此也被称为“女儿节”。
那巧娘娘又是谁呢?还得从《诗经·秦风·蒹葭》说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年的七月初一,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蒙曼女士在“第九届陇南女儿乞巧节”开幕式上举行的讲座上说:“我为什么以《诗经·蒹葭》开始?因为这是《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秦风在哪里?在秦地。秦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那伊人又是谁?是织女,是秦人的先祖女修巧娘娘。那阻挡伊人的河水又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西汉水。”由此可见,我们的巧娘娘就是以“织”而闻名的织女了。
很多没有来过西和的人,都会误以为乞巧节和七夕节一样,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有活动。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6月30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七日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活动内容非富多彩,有坐巧、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卜巧、送巧七个主要环节包括12项主要仪式。
在正式的乞巧活动开始之前,要进行长达一月的巧前准备。姑娘们在农历六月份就自发的聚在一起,推选1—2个品行好能服众并且能歌善舞的姑娘做“巧头”,然后在“巧头”的组织下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乞巧节目。一般都是以一个对为单位,比如一个村子有5个对就有5个乞巧点,也有2个队合在一起乞巧的。排练乞巧节目的同时也要选择坐巧人家,生巧芽,购置乞巧衣服,窜钱请巧娘娘。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尤其是生巧芽,特别有讲究。一般在农历6月19生的巧芽最好。“巧芽”的原材料可以是小麦、玉米、豆子等。生巧芽时取少量的小麦,浸泡在水里,水不能太多,每天喷洒适量的水就可以了。并且要放在背光的环境中,让巧芽生长,长出的“巧芽”才是嫩黄嫩黄的。巧芽布仅是献给巧娘娘的供品,还是“照花瓣”的主要材料。乞巧的姑娘是否得到巧娘娘赐予的手艺,就可以通过照花瓣来验证。下面我带大家一起走进西和,了解一下姑娘们在七天八夜的狂欢。
坐巧
乞巧活动正式开始以后,首先要举行的是“坐巧”。六月三十这一天,你会看到,纸火店里挤满了乞巧的姑娘,她们谈论着那家巧娘娘的模样好看,那一家巧娘娘的衣服漂亮,然后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巧娘娘“请”到坐巧人家。这就是乞巧的第一个环节:坐巧。
迎巧
当然在六月三十的晚上,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迎巧”仪式。前天下午,正好是六月三十。天快黑了,到迎巧的时间,天空下起了小雨,一年没有见了,巧娘娘也一定是太想念人间的“巧女”了,要见面了,忍不住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来到了姜席麻庄村的乞巧点,发现姑娘们给巧娘娘穿上雨衣,将巧娘娘纸扎像严严实实地包起来(因为衣裙,莲花台都是纸做的,遇到雨会掉色,或者变形),巧头头顶香盘(盘子里摆放着香、蜡、纸、炮、巧果等),姑娘们打着伞,来到晚霞湖织女像边,接巧娘娘。大雨并没能阻止姑娘们对巧娘娘的敬畏之心,姑娘们齐齐地跪在织女像前齐唱迎巧歌。。
然后带头的两个姑娘示意大家将端午节绑在手腕上的红头绳解下来,结成一根长长的红绳,唱着“搭桥”歌,将红绳丢在水里,让红绳做巧娘娘下凡的天桥。“手襻搭桥”仪式完成之后,大家齐唱迎巧歌,把巧娘娘迎接到坐巧人家。一路歌声不断,唱词随景附词。进门时唱“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接进门。”进家时唱“一对蜡,两队蜡,我把巧娘娘接进家。”
祭巧
接来巧娘娘以后就要举行“祭巧”仪式。巧娘娘纸扎像供奉在神桌上,桌上摆有木质献器(香桶,蜡台各一对,香炉一个。)同时摆放着巧果,巧芽。整个乞巧过程,早晨、中午、晚间,姑娘们都要点蜡、烧纸跪拜。相互拜巧时也要祭拜对方的巧娘娘。
七月初一早上,有个“抢头香”的活动。就是在七月初一这一天的早上,天麻麻亮,乞巧的姑娘就会早早起来,抢着给巧娘娘上第一炷香。谁抢上头香说明谁就最诚心,谁就最容易“得巧”。为了抢得头香,有些姑娘会住到坐巧人家。青沟村的乞巧姑娘“青方瑜”抢得头香,十分开心,她说:“我抢了头香,说明巧娘娘最眷顾我,我明年一定能考个好大学!”
七月初一这一天,很多乞巧点首先会去附近的庙里“敬神”,乞求神灵保佑乞巧的姑娘平平安安。晚霞湖畔的乞巧点大都会到董堡的“报国寺”去祭拜。
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姑娘们聚集在坐巧处,从白天到黑夜按照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面前载歌载舞,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唱巧的曲调分为两句调,三句调和数板调,比如刚才姑娘们唱的迎巧歌,每两句为一小节,每小节唱完,用“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作为副歌结尾。传统唱词中“搭桥歌”“迎巧歌”“送巧歌”(与祭祀活动有关)“正月里冻冰二月里消”(与老百姓生活劳动密切相关)都用的是这种调。数板调就是按照唱巧时双脚跳跃的节拍,把歌词说唱出来。和按照竹板节拍说快板是一个道理。“泼又泼”“跳麻姐姐”用的就是这个调。唱巧的动作程式分为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扭摆行进式四种。
跳麻姐姐
在乞巧节中,还要不定期的“跳麻姐姐”。这是一种请神附体、祈祷问事的仪式。这种仪式只有在乞节时才可进行。
跳麻姐姐前,首先要确定一位跳神姑娘。要求跳的姑娘,必须要对神十分虔诚。开始时,被确定跳神的姑娘和主持的妇女,一起在神桌前点蜡、炷香、焚表、跪拜,并默默祈祷,求神显灵附体。然后,主跳姑娘站在神桌正前方,左右各站一位陪跳姑娘,其他姑娘神色严肃而紧张的分站神桌两旁。开始时,被确定跳神的姑娘和主持的妇女,一起在神桌前点蜡、炷香、焚表、跪拜,并默默祈祷,求神显灵附体。然后,主跳姑娘站在神桌正前方,左右各站一位陪跳姑娘,其他姑娘神色严肃而紧张的分站神桌两旁。一位装扮麻姐姐替身的姑娘,钻到神桌下,准备回答问话。一切准备就绪,主持的妇女宣布“跳麻姐姐”开始。
神桌两旁的姑娘齐声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神桌下的姑娘回答:“簸粮食着哩。”
接着,神桌两旁的姑娘用数板调齐唱:“簸东了,簸西了,簸下的粮食鸡噆(叨)了。”
唱罢,神桌两旁的姑娘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神桌下姑娘囬答:“磨面着哩。”
神桌两旁姑娘齐唱:“东磨面,西磨面,渠里无水磨不转。”
唱罢,神桌两旁姑娘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神桌下姑娘囬答:“擀面着哩。”
神桌两旁姑娘分成左右两部分,互相问答对唱:“多么少?两盆哩。薄么厚?照人哩。长么短?噎人(面条长,咬不断)哩。”
接着,神桌下的姑娘一边往出钻一边用拖长的声调大喊:“麻姐姐的神——来——了!”神桌两旁的姑娘齐唱《跳麻姐姐歌》:
麻姐姐,虚空(天空)来,脚上穿的登云鞋(方音“孩”)。
麻姐姐,隔河来,手里打着响锣来。
麻姐姐,翻山来,脚踏铺下的红毡来。
神桌两旁的姑娘,不停的反复唱着《跳麻姐姐歌》,一直唱到认为主跳姑娘神已附体的时候为止。
相互拜巧
在乞巧活动中,占用时间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姑娘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相互拜巧,我们这里也叫“寻情”。一般从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七。七月初二到初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相互拜巧了。拜巧方领头的姑娘头顶香盘,盘内摆放各种祭品,唱着乞巧歌来到村子,坐巧方的组织者出面相迎,燃放鞭炮。这时看热闹的人们已经挤满了坐巧人家的院子,其中也不乏要找对象的小伙子和他们的父母。拜巧方要唱乞巧歌,表演歌舞,唱巧方茶水招待,唱到传统歌曲时齐声合唱,气氛热烈,亲如姐妹。拜巧遵循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若是来而不往,次年也可能中断拜巧活动。相互拜巧不仅是双方展示才艺增进友谊的过程,也为未婚青年找对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成就了的好姻缘比比皆是。
迎水照花瓣(卜巧)
在七月初七下午,姑娘们在村子水源最旺的泉眼边乞神迎水,用来照花瓣用。迎水时由乞巧组织者在泉边跪拜祭祀,姑娘们成排列队齐唱“迎巧歌”,唱罢燃放鞭炮,将带来的所有盆子罐子盛满水,原路返回。
照花瓣即卜巧,就是把巧芽放在水盆里,按照投影占卜巧拙,祸福。照花瓣时,姑娘们把迎来的神水倒入盆中,取一段巧芽投到碗中。投影图案如果是针线,则表示心灵手巧。如果是铲子棒锥则表示心笨手拙。如为鸡心如意时,则表示吉利祥瑞,如为笔墨时则预示将来的配偶会是文人。照花瓣是最神秘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乞巧的姑娘非常喜欢。得巧的人喜气洋洋,没有得巧可以来年再乞。
巧饭会餐
在整个乞巧节中,姑娘们都是各自回家吃饭。但到七月初七下午,按当地乞巧民俗,凡参加乞巧的人,都要在坐巧处一起吃一顿“巧饭”。据传说,吃了巧娘娘恩赐的饭,能保祐一年内消灾免病。此项活动俗称“办会会”,实为巧饭会餐。这正是姑娘们显示厨艺的最好机会,所以大多数人会绾袖系裙、自动请战。按惯例,会餐前,每人都要缴一碗白面。如果不缴,不但会被认为对巧娘娘不虔诚,而且也没脸面吃巧饭。锅、碗、瓢、勺,可临时借用或自带。油、盐、菜、柴,可按本人家庭情况自愿缴纳。这正是姑娘们显示厨艺的最好机会,所以大多数人会绾袖系裙、自动请战。有唱词为证:“温温水,柔柔面,一把两把赐上岸,下着锅里一根线,捞到碗里油花转。娃娃吃啊,大人看,巧娘娘赐的好茶饭。”下午6时左右,巧饭做好。会餐开始前,第一锅的第一碗饭先要供奉给巧娘娘。由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行供饭礼。先将饭碗高举额头,虔诚的供到神桌上,然后照例祭祀跪拜。礼毕,巧饭会餐正式开始。由于巧饭是大家亲手做成的,又是难得的一次集体会餐,加之有巧娘娘护祐的含意。所以,都吃得津津有味,十分开心。
供馔
许多宗教和民俗的祭祀活动中,都要举行供馔仪式。通过隆重的仪式,把供奉的东西祭献给神灵,以表示祭祀者的虔诚。在乞巧节中,也要举行这种仪式,当地俗称“转饭”。其仪式如下:在七月初七下午巧饭会餐结束后,先在坐巧人家庭院正中,安置数张八仙桌,将所有姑娘祭献和集体购买的供品,分类装碟陈列在桌上。在八仙桌和神桌的左右两侧,各站两位姑娘,准备“转饭”时递接供品。其他姑娘列队,牵手站在神桌前。队前一人手端盛水瓷碟,水上浮有棉花制作的鸳鸯数对。另一人手端木盘,盘内放置为巧娘娘梳头打扮的木质梳、篦。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后,宣布供馔仪式开始,神桌前列队的姑娘齐唱《转饭歌》:
大姐娃转饭把香插,二姐娃转饭点黄蜡。
三姐娃转饭三作揖,四姐娃转饭烧表纸。
五姐娃转饭点心甜,六姐妹转饭仙桃圆。
此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群众,早把坐巧人家的院子挤的满满当当。
随着歌声,“转饭”队伍由坐巧的正庭室内走出,端鸳鸯瓷碟和梳、篦木盘的姑娘前面引领,其她人列队牵手跟随,边走边唱,走到院子正中,绕八仙桌转一圈后齐站桌前,原桌前的两位姑娘双手合十相向行恭手礼后,将桌上的—碟供品,递给队伍最前排的姑娘手中,随后,队伍继续唱着走回屋内。在神桌前,端供品的姑娘双膝跪地将碟子高举过头,神桌前的两位姑娘先是双手合十相向行恭手礼,再将供品从跪地的姑娘手中接过来,恭敬的供放在巧姑娘像面前,然后,两人再次双手合十向巧娘娘像行供手礼。接着跪地的姑娘叩头行礼起身后,“转饭”队伍又在端鸳鸯瓷碟和梳、篦木盘的姑娘的引领下返回院中,边走边唱,转接供品。按当地乞巧风俗,此时歌声不能中断。如《转饭歌》唱完,就接唱其他乞巧歌曲,有时唱到传统乞巧歌时,未参加乞巧,站在院子里看热闹的一些已婚妇女,也会即兴随声相和。妇女、姑娘同声歌唱,歌声荡漾夜空,满院洋溢欢乐气氛。“转饭”队伍边转边唱、边接边供。如此往返多次,直至院中八仙桌上陈列的所有供品全部转接完毕,歌声停止,供馔仪式也告完成。
送巧
照花瓣结束以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七月初七晚上,姑娘们聚集到院子里把所有的乞巧歌唱到尽兴为止。等到12点,巧娘娘的影子上了房之后,姑娘们哀伤的唱着乞巧歌,把巧娘娘纸扎像捧起送到迎巧地方。一路上大家步履缓慢,心情沉重互不言语。焚烧巧娘娘时姑娘们挥泪哀唱,十分不舍。这份伤心难过是那么的真切,因为,要想见到巧娘娘的面,除非明年七月初一。有些姑娘快出嫁了,可能再也没有乞巧的机会了,一起玩得好的姑娘相处的时间长了分开也十分不舍。大家依依不舍的送走巧娘娘,期待着下一次乞巧节日的来临。至此。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全部结束。
这些环节都在固定的时间举行,比如迎巧必须在六月三十的晚上举行,而跳麻姐姐必须在晚上。初二到初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相互拜巧,七月初七这一天要举行迎水、照花瓣、巧饭会餐、供馔、送巧多个仪式,而这些活动在其它时间就不能举行。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唱词。当然,乞巧的姑娘们每一年也会编一些新的唱词出来。
唐代诗人林杰有《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岂止是七夕,在西和、礼县一带,七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是女儿们的狂欢节。据《西和史话》记述:西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地之一。《诗经·秦风》中有几首诗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这些诗歌是陇南文学的源头。希望诗意的西和,神秘的乞巧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相信,乞巧节一定会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乞巧主要环节唱词(赵君平整理)
一、坐巧歌
白手巾绣的牡丹花,手里挑下个巧娘娘。巧娘娘的脸脑粉谭谭,两股子头发整酸酸,尺子按,剪子绞,巧娘娘的头发实在好。一顶眉,两顶眉,我给巧娘娘画眼眉,巧娘娘的眉毛弯又弯,线杆鼻子端又端,窝窝嘴儿一点点。白啦啦手儿红指甲,头上的簪子擦拉拉。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二、手袢搭桥.迎巧
三张黄表一张纸,我给巧娘娘搭桥子。三张黄表一对蜡,手畔的红绳把桥搭。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巧娘娘穿的绣花孩,天桥那边走着来。巧娘娘穿的偏带孩,登云架雾虚空里来。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儿子教着书房里,女子交到学堂里,一包子针,两包子线,交下的女人满天转。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炷香,两炷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一对鸭子一对鹅,我把巧娘娘接过河。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接进门。一对蜡,两队蜡,我把巧娘娘接进家。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三、祭巧
唱词一:四月里四月八,巧娘娘面前把香插,插一柱香点一蜡磕上开头儿起来家。
唱词二:一拜蓝天一朵云,二拜地狱十八层,三拜我佛莲台坐,四拜童儿站两行,五拜五佛雷音寺,六拜唐僧取真经,七拜七女修成仙,八拜八仙显神童。巧娘娘坐的莲花台,磕上开头儿拜你来,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四、相互拜巧
(一)、迎接过程中唱词
坐巧方唱词:一根香,两根香,我把亲戚接进庄。一根绳两根绳,我把亲.戚接进门,一对蜡,两队蜡,我把亲戚接进家,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拜巧方唱词:走在你庄实好看,好像兰州的五泉山,好山好水好风光,八股子银水往进淌。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谢庄村(村名)的庄又吊,四把子麻线崩不到。中间有个银子窖,大人淘,娃娃抱,千年万代淘不了。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二)、到坐巧家拜巧方祭巧:(唱词与祭巧同)
(三)、表演(以下也可作为“唱巧”唱词。唱巧贯穿乞巧活动始终。)
1、泼又泼
泼又泼呀,泼又泼,白绫子缠脚乐又乐呀,用心梳妆打扮来,红绸子鞋上绣花来,前一跳,后一拐,咯噔咯噔泼起来。
2、打花馍
打一个花馍正月正,青草牙儿往上生,打一个花馍两月两,两家门上会挂网,打一个花馍三月三,天上的星宿绣满天,打一个花馍四月四,双手写个梅花字,打一个花馍五月五,五遍锣儿五遍鼓,打一个花馍六月六,六把扇子遮热头,打一个花馍七月七,七匹骡子七匹马,打一个花馍八月八,八月里西瓜弯月牙,打一个花馍九月九,九家门上九缸酒,打一个花馍十月十,十个老阿婆坐一席。
3、四绣花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巧娘娘教我绣二针,二绣麦子黄成金。巧娘娘教我绣三针,三绣中秋月亮明,巧娘娘教我绣四针,四绣过年挂红灯。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五、跳麻姐姐
问:“麻姐姐,做啥着哩?”回答:“簸粮食着哩。”齐唱:“簸东了,簸西了,簸下的粮食鸡噆(叨)了。”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哩?”囬答:“磨面着哩。”齐唱:“东磨面,西磨面,渠里无水磨不转。”
问:“麻姐姐,做啥着哩?”神桌下姑娘囬答:“擀面着哩。”神桌两旁姑娘分成左右两部分,互相问答对唱:“多么少?两盆哩。薄么厚?照人哩。长么短?噎人哩。”接着,神桌下的姑娘一边往出钻一边用拖长的声调大喊:“麻姐姐的神——来——了!”
麻姐姐,虚空里来,脚上穿的登云鞋。麻姐姐,隔河来,手里打着响锣来,麻姐姐,翻山来,脚踏铺下的红毡来。
(麻姐姐,做啥着来?擀面着来。多么少?两盆哩。薄么厚?照人呢。长么短,噎人呢。)
六、迎水照花瓣
迎水:水神水,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迎了一次还不算,再迎二次照花瓣。我给水神插香来,水神给我照花来,巧了照开绣花针,拙了照开大包针,巧了照开花瓣儿,拙了照开鞋扇儿。
照花瓣:我给巧娘娘点黄蜡,巧娘娘你把善心发,巧娘娘给我照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巧了赐个花瓣儿,不巧了照个鞋扇儿,巧了赐个扎花针,不巧了给个钉匣针,巧了赐个扎花线,不巧了给个背篼绊,巧了赐个绞花剪,不巧了给个挑草铲。巧了给个写字笔,不巧了给个没毛鸡,巧了赐个磨墨砚,不巧了给个提水罐。巧娘娘给我赐吉祥,我给巧娘娘烧长香。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了心愿。
七、送巧歌
送巧歌之一
一对蜡,两队蜡,我把巧娘娘送出家。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送出门。一对鸭子一对鹅,我把巧娘娘送过河。一根香,两根香,我把巧娘娘送出庄。七月里七月七,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送巧歌之二
白手巾绣的牡丹花,巧娘娘走家我咋家。有心把你留一天,害怕桥拆了没渡船。有心把你留两天,害怕走迟了天门关。有心把你留三天,害怕老天爷寻麻烦。七月里七月七,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白手巾绣的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
(原刊年8月26日《中国艺术报》)
西汉水文学智慧的视野诗意的栖居
责任编辑:陇上犁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