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节的七大程式
乞巧之俗,在西和由来已久,非常活跃,而且规模盛大,持续的时间最长,有七天八夜,且名目繁多,为世所罕见。整个乞巧过程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坐巧,商定将巧娘娘纸扎像请在谁家。迎巧,七月初一,举行迎巧仪式。妇女们化妆打扮,排列成队,载歌载舞去村边或城郊,将巧娘娘迎到坐堂。从七月初一至初七日,进行乞巧活动。妇女们连日歌舞,并且到相邻的村子互相演唱,谓之拜巧。所谓曲调,节奏明快而自由奔放,每唱一曲,必以“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迎下凡”一句收尾。唱词虽有传统成句,但大多数为感时应景抒怀的即兴之作,泼辣大胆,出口无忌,淋漓痛快。所跳之舞,称为“跳麻姐姐”,双脚交腾,甩臂拍手,强烈奔放,类似非洲部落居民之原始舞蹈。跳到兴奋之时,往往浑身颤抖,不能自己,是乞巧过程中最典型最独特最具高潮的神来之笔。
乞巧程式—卜巧
乞巧程式—送巧
七月初七上午迎水。这天,女孩子们盛装列队,先到附近的神庙寺院祭神,然后到井里或泉中迎取回第一桶水。接着凑份子会餐,进行完转饭仪式,已进入也十分,姑娘们将取来的水倒进盆中,掐下早已育好的“青芽”,投进水中,以灯光折射到盆底的投影图像,预测巧拙,卜看前途,谓之“照瓣卜巧”。照花瓣时,姑娘们唱着:“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赐双巧手会绣花,花儿红来叶叶繁;赐给我一副巧心眼,做的饭菜馋神仙;赐个阿家懂瞎好,赐个女婿懂人言”。一直唱到深夜开始送巧。送巧时姑娘们手端香烛及巧娘娘纸像,整装列队送到河边,以依依惜别之心情齐唱送巧歌:“今年去明年来,手拿香烛接你来,牛郎哥哥陪你来......”等唱词。最后,焚化纸像,惆怅回家,整个乞巧活动遂告结束。
西和乞巧场面热烈,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传承悠久的乞巧文化活动得到国家认可。
乞巧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结果已揭晓,一等奖作品请看这里
7月26日,由中国艺术家专项基金、陇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西和县委宣传部、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评选结果在京揭晓。甘肃作者王小金、河南作者若雨、河北作者赵长在等32位作者分别获得此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一等奖作品名称:《乞巧七调》
作品形式:古体诗词
参赛编号:号
作者简介:王小金,女,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学区人民教师
作品原文欣赏
浣溪沙坐巧七月麦香夏阴浓,时逢七夕祭天门。
祈愿织女下凡尘,烛影摇红坐巧娘。
曼妙村姑虔诚心,乞巧传习寄憧憬。
临江仙迎巧油菜收罢麦茬干,匆匆过了夏三。
漾水河沿风情线,瓜果飘香,满目胜江南。
手襻连绳牵两岸,头顶香盘奠。
歌咏跪拜情何堪?祈愿婵娟,智慧播人间。
鹧鸪天祭巧今年七夕倍多情,賦情难遣感慨生。
纵有欢情与离恨,年年寄情此宵中。
盼悠悠,聚匆匆,不堪忍顾鹊桥径。
星河渐移相望久,金风玉露喜相逢。
菩萨蛮拜巧盘中巧芽舞婆娑,彩丝剪就交绒索。
往来勤拜交,歌舞乐逍遥。
岁岁七月初,佳话年年说。
低徊吊古处,非遗盛名播。
定风波娱巧西和城中月如练,家家巧妇持针线。
镜花水月虽是幻,赢得,世代梦魂与祭奠。
叩问神灵已惘然,恁是,不及人间有情天。
唯有民俗能驻久,乞巧,生态风尚流长远。
鹊踏枝卜巧祈神迎水天欲曙,星桥横渡,求得神水去。
燃香掐芽碗中浮,照瓣细辨祸与福。
巧饭会餐更漏促,仙期秋会,邀牵牛织女。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难留住。
蝶恋花送巧尽舞罢俗韵歇。银河碧落,金风玉露怯。
桥上乌鹊互催别,女儿悬泪肠寸结。
天意殷勤成虚设。悲声难禁,心有千千阙。
多少衷肠犹未说,惆怅佳期又一届。
----------------------END--------------------
本文由掌上西和小编出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