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顶村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站西部,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辖7个自然村,总人口人,共户,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为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相对缺乏。
根据罗顶村的地理景观、民居特色、民俗民风、故事传说等特色,按照徒步登山旅游线路的要求,初步规划十个“观赏景点”。
拟定徒步登山旅游线路为:由停车场(规划两个停车场,下沟村上行1公里平台停车场、罗顶村广场)出发,途经野猪沟、妖精沟、溶洞、罗顶寨(古村落遗址)、百亩大红袍花椒基地、罗顶特色民居、柏树岭(小寨)等,途中还可拍摄光伏发电基地、风力发电塔林、奇特地质景观等。
在罗顶村安排五至六家农户,通过培训负责接待游客的饮食。广场附近安排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例如:产自本地的大红袍花椒、将来扶贫基地生产的手工日用品、特色地质岩石标本等。
初探足迹:
这条环形线路总长大约6至8公里,走完全程大约需要2至3.5个小时。
从规划中的停车场出发,经过上坡头村向西北方向走大约1公里左右就到了“野猪沟”……村民讲此处经常有野猪出没所以叫野猪沟,有时候野猪还糟蹋庄稼。这条沟沿山势走向向南从滴水涯村西北(滴水涯这一段沟叫石板沟)通向“十八里干河”,顺着“野猪沟”向西北穿过“妖精沟”就到了“柏树岭”西北角的……溶洞。
“妖精沟”还有一个传说,据滴水涯小学原校长胡雷讲:五十年代罗顶附近山岭的植被还非常好,原来的罗顶附近有许多处原始深林。现在的罗顶村就是砍伐山林后逐渐形成的(现在罗顶小学门口还有年的皂角树,村里面还有其他大树佐证)。
解放以前离上坡头西北1公里左右的山沟原始森林阴森恐怖,基本没人敢进入。后来有人请“法师”在沟里做法事,摆上桌凳,放上贡品。“法师”开始焚香祷告……忽然从沟里的原始森林里出现了一柱通天彻底黑咕隆咚怪物,人们四散而逃,互相传说看到了妖精,妖精沟从此得名。
据向导讲就因为后来对原始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才造成了现在到处是荒山的局面。但是人们还是把这段沟叫做“妖精沟”。
期待森林回归“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村东的部分民居保留了地域特色,房屋和围墙全部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页岩垒砌。
石墙上爬满了“随遇而安”的仙人掌。
基本完好的围墙
全部用页岩建造的本地特色的四合院
学校门口,登记在册五百年的皂角树。
这堵残留下来的石墙是“小寨”的南墙,相传这里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村里人躲避“蹚将”(土匪)的临时避难场所。
这是小寨石墙外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铁篱寨”。这种植物过去农村没围墙时都做篱笆,果实能入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说的就是我们北方的“铁篱寨”。
柏树林的空隙地带将来能否设计成供游客休息的小场所?
昔日的“小寨”又是现在罗顶村的柏树岭,和村子连为一体,就在村北头。
这些满坡的柏树郁郁葱葱,已经守卫了这片水土六十余年。据向导讲这是罗顶人年响应党的号召“植树造林,保护水土流失”时种植的。
踏着夕阳的余晖从荆棘中“蹚出一条路来”!半空挂着的一轮金色太阳,山岭之上高高矗立的风力发电机,以及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岭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柏树岭西北角的溶洞。
据向导讲:原来这个地方都是庄稼地,有一年下大雨后发现地里塌陷出了一个小洞,后来逐渐向周边扩大。有胆大的村民借助“纱绳”(农村常用的一种用麻纤维做成的粗绳,和现在用的拔河的绳差不多粗细)下到洞里,举着煤油灯(当时农村没有手电灯)去探个究竟。当时顺着溶洞向西南走了大约二三百米,溶洞又从脚下钻入了地下。由于照明条件限制,也没有专业工具,他不敢冒然前行,他向下扔了一个石头听到“噗通”一声……似乎下面是个大水塘。
将来能否请专业人员探个究竟,如能发现可用水源……罗顶村的饮水就彻底解决了。据了解国家在此地打过多米的深井也没见到水。
这就是罗顶寨古村落遗址。罗顶人最早的居住地,据向导讲这个寨有三个寨门:东、西和南门,北边是一道天然屏障悬崖峭壁。
目之所及向北五百米左右就是三间房村。罗顶的村民过去都在罗顶寨居住,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也都在里面生活,可以躲避兵荒马乱。向导讲当时寨里面设施比较齐全,寨门都有专人把守。
现在的罗顶村,过去都是树林没有一户村民。现在的罗顶村是大家为了出行方便,都从罗顶寨搬迁下来的。民房也是近几十年用罗顶老寨的石头盖的房子。
夕阳余晖下此处风景独好!脚下就是罗顶寨北边的悬崖峭壁。
右边的山头就是罗顶“大红袍”花椒种植基地
特色页岩,有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还有少量砂砾岩。在这有限的范围内能看到如此多的地质构造确实不易。
根据在罗顶村了解的实际情况,野猪沟近年曾有野猪活动。据当地老乡介绍妖精岭则为典故,有待挖掘。光伏基地、风力发电基地则为近年来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百亩大红袍花椒基地则为扶贫项目。罗顶寨为古代村落遗址,柏树岭(小寨)为古代村民躲避蹚将的古寨遗址,天然溶洞、奇特地质景观也是罗顶村的一大特色。
注:作者焦全洲,现为宝丰县王铁庄小学校长
编辑:胖胖、月儿、张晋
编审:言羽
觉得不错,请点赞↓↓↓
宝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