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源流考
作者|张海瀛
编者按:今天继续发表张海瀛的大作《张氏源流考》。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年尼克松访问我国,医院安排了一台前列線开刀手术,当时我国的医学还比较落后,没有微创手术,而且开口还比较长,应是一场大手术,开肠破肚,按照常理,应该麻醉,但现场并没有进行麻醉,而是采用针刺穴位进行麻醉止痛的方法,尼克松在周总理陪同下自始至终观看了这场手术,病人保持清醒,还和医生交流,手术异常成功。尼克松面露神色,大惑不解,便问大家这是什么原理?在场医生哑口无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周总理打圆场说,这是我国古典文献-《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的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尼克松并不知道什么经络穴位,更不知道其中奥秒,只是赞了赞中华古老文化的伟大。
送走尼克松后,周总理召集卫生部及医学专家教授开了个座谈会,他说:祖国传统文化异常丰富,博大精深,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针炙、中医经络穴位要研究,人体内到底有没有经络?有没有穴位?尼克松及他的团队今天亲眼见证了这场手术,他们如果组织力量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抓紧研究,总不能落后于美国人的研究吧!
在周总理的顾问下,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合作成立了研究团队,专攻人体经络穴位,由祝总骧领队,他们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及许多医学古典文献,遁着古典文献描述的经络在人体的路线,及穴位的位置,对照解剖学,利用现代科学,运用电子学、声学、光学、激光、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形态学等等手段,准确地揭示了人体14条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科学性。
(未完待续)
(正文接上期)山西太原既是张氏最主要的起源地,那么遍及全国的张氏,自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由山西太原直接或间接派生并迁徙而来的,早在唐代,林宝在《元和姓纂》中就指出:
“唐有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候远裔。”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
“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汉留侯张良既是张开地之孙,而张开地的先世又在晋国世代做官,自然张良就是晋国的后裔了。如果说安定、范阳等四十三望大抵都是张良后的话,当然也都是太原张氏的后裔了。换言之也可以把他们都称为太原张氏之衍派。其实,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举了许多太原张氏之衍派,例如:
“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自然就是江左张氏之始迁祖;韪的“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是为洛阳张氏之始迁祖;“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到君政,因官居于部州曲江”是为曲江张氏之始迁祖;“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岱公即是清河张氏之始迁祖,等等。
正因为史籍中有很多关于源于晋国的张氏始迁祖的记载,所以明代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统宗世谱》在《内纪》中,记载了直接或间接源于太原的行派达个之多。列为《内纪》之首的日:“元会”,共有18派。其后就是按地域分布记载的衎派。为醒目和节省篇幅起见,据《内纪》和《世系表》所载,制表如下(详见表一至表十八)。在制表过程中,凡属《内纪》与《纪表》与《世系表》不一致者,以《世系表》为准;《世系表》与《新唐书》不一致者,以《新唐书》为准。
内纪元会张派表氏衍(一)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陈留派
河南开封府
韩相开地公之孙留候良公
廪延派
杜陵派
陕西西安府
韩相开地公之孙晏公
廪延派
大梁派
河南开封府
晋君臣公十世孙赵王耳公
曲沃派
沛国派
南直徐州
留侯良公五世孙无妄公
陈留派
武阳派
四川眉州
大司马金公五世孙胤公
陈留派
南阳派
河南南阳
大司马金公五世孙商公
陈留派
襄国派
北直顺德府
大司马金公五世孙况公
陈留派
龙虎山派
江西广信府
无妄公五世孙大顺公
沛国派
细阳派
南直风阳府
赵王耳公商孙寿公
大梁派
范阳派
北直顺天府
胤公五世孙孟成公
武阳派
下涂派
陕西西安府
蜀冀州刺史翼公子孙
武阳派
吴郡派
南直苏州府
嵩公第四子睦公
襄国派
清河派
山东东昌府
汉留侯良裔孙岱公
襄国派
江左派
江东
晋司空华公次子韪公
范阳派
襄阳派
湖广襄阳府
晋司空华公后商安之公
范阳派
洛阳派
河南河南府
韪公六世孙隆公
江左派
昌乐派
北直大名府
太守岱公七世孙葬公
清河派
金华派
浙江金华府
苍太守镇公十一世孙济公
吴郡派
内纪祁邑张氏衍派表(二)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赤山镇派
南直微州府
济公长子弘公
金华派
润田派
徽州府
西弘公五世孙祖公
赤山镇派
新庄派
徽州府东南
和公孙季翰公龄公绍子沂公
润田派
塘头派
徽州府西
和公孙季裘公
润田派
邑北派
徽州府
和公孙季行公
润田派
湘溪派
徽州府北
和公十三世孙承场公
邑北派
黄金坦派
徽州府西
和公十八世孙祖善公
润田派
宣化坊派
徽州府西
和公二十四世孙兆祖公
新庄派
内纪婺邑张氏衍派表(三)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甲路派
南直徽州府西南
和公孙仁公
祁县润田派
游汀派
徽州府西
撤公次子休公
甲路派
东溪派
徽州府东
休公四世孙延甫公
游汀派
碧山派
徽州府
撤公五世孙延裕公
游汀派
内纪休邑张氏衍派表(四)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环珠派
南直徽州府西
和公八世孙成业公之孙明公
祁邑润田派
渔滩派
徽州府南
和公十一世孙周公
环珠派
万安派
徽州府东
撤公季子敬公四世孙延顷公
婺邑甲路派
水南派
徽州府东
永太公四世孙颜宗公
万安派
水阁派
徽州府东
永太公次子文贵公
万安派
南园派
徽州府西南
休公四世孙延裕公子宾公
婺邑碧山派
料头派
徽州府东
和公二十世孙五九公
祁邑塘头派
临溪派
徽州府东南
汝舟公十世孙百三七公
歙邑左派
内纪歙邑张氏衍派表(五)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满田派
商直州府
清河满田祖社延公四世孙汝舟公
婺邑碧山派
左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七世孙适公
满田派
薛坑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七世孙才公
满田派
岭山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八世孙师典公
左派
石岭派
徽州府南
皋公八世孙原寿公
右派
右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七世孙充公
满田派
口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七世孙兖公
满田派
东源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十四世孙仲甫公
薛坑派
武阳派
徽州府南
汝舟公七世孙友淳公
满田派
黄备派
徽州府南
友淳公四世孙大昌公大实公兄弟
武阳派
绍前派
徽州府南
友淳公五世孙龄公岳公兄弟
武阳派
佳口派
徽州府南
友淳公六世孙淑公
武阳派
邵村派
南直徽州
南长寿乡
汝舟公七世孙支隆公
满田派
旃田派
徽州南仁爱乡
交隆公九世孙和寿公
邵村派
定潭派
徽州南孝女乡
隆公七世孙常德公
邵村派
漳潭派
徽州南孝女乡
秉公长子适公
祁邑润田派
朱方派
徽州府西
秉公五世孙汝宣公
祁邑润田派
上路派
徽州府东
秉公五世孙汝平公
祁邑润田派
白塔派
徽州府东
和公十一世孙涌公
祁邑邑北派
内纪绩邑张氏衍派表(六)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河东派
徽州府绩溪
和公十五世孙斌公
祁邑润田派
内纪黟邑张氏衍派表(七)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郭村派
南直府徽州西
和公十五世孙禹卿公
祁邑润田派
内纪旌邑张氏衍派表(八)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进坊派
南直宁国府南
和公九世孙彦遂公
祁邑新庄派
嘉会派
嘉会派宁国府进坊
和人公十五世孙大卿公
祁邑润田派
许冲派
宁国府北
大卿公四世孙足公
嘉会派
内纪泾邑张氏衍派表(九)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省潭派
南直宁国府南
和公十九世孙继忠公
祁邑湘溪派
石山派
宁国府西北
延归公五世孙福公
婺邑甲路派
内纪南邑张氏衍派表(十)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西马头派
南直宁国府西
延忠公四世孙聆誉公
婺邑甲路派
内纪石邑张氏衍派表(十一)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西门派
南直宁国府西
撤公五世孙延曾公
婺邑甲路派
内纪华邑张氏衍派表(十二)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白沙派
南直松江府华亭县
邓国公公五世孙南安公
汴州派
曹泾派
松江府华亭县
华甫公兄
祁邑塘头派
内纪浮邑张氏衍派表(十三)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仓坞派
江西饶州府鄱阳县
唐国子祭酒嗣宗公裔孙弘公
赤山镇派
车陂派
饶州府东北
弘公十世孙守宣公
仓坞派
中田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德裕公
车陂派
风栖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介公、叔殷公
车陂派
中京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口一公
车陂派
小港口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明叔公
车陂派
章坑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庆叔公
车陂派
流口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伯浚公
车陂派
梁潭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椎一公
车陂派
玉京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裕叔公
车陂派
潭溪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裕二公
车陂派
朱村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龙叔公风叔公
车陂派
中京派
江西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六世孙秉一公、秉二公
车陂派
梅湖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七世孙积善公
流口派
新渥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七世孙为善公
流口派
荆源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七世孙交普公
流口派
芭园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七世孙长善公
流口派
彭车派
饶州府北
守宣公十七世孙柯四公
流口派
南湖派
饶州府南
弘公九世孙承遇公
仓坞派
西充派
饶州府西
弘公九世孙承俭公
仓坞派
插木坞派
饶州府西
宋郡守涛公十世孙思济公
西充派
内纪德邑张氏衍派表(十四)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王家源派
江西饶州府东
和公四世孙继弘公
祁邑润田派
嵩子埠派
饶州府南
鹏公六世孙敛公
王家源派
吴园派
饶州府南
鹏公十世孙宗孟公
蒿子埠派
水车派
饶州府南
鹏公十世孙宗谊公
蒿子埠派
窑畈派
饶州府西南
鹏公六世孙鉴公
王家源派
塘头派
饶州府西南
继弘公三世孙做公
王家源派
上禾派
饶州府西南
傲公十世孙锡公
塘头派
梅林派
饶州府西南
傲公十世孙鉴公
塘头派
内纪乐邑张氏衍派表(十五)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投田派
江西饶州府乐平县
鹏公十世孙宗立公
蒿子埠派
候田派
饶州乐平投田里
鹏公十五世孙六九公
吴园派
黄岗派
饶州乐平凤岗里
鹏公十四世孙墀公
吴园派
大园派
饶州乐平月岩里
垌公三世孙崇德公
黄岗派
界溪派
饶州乐平西
宗立公五世孙文明公
投田派
内纪鄱邑张氏衍派表(十六)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索梓源派
江西饶州鄱阳县
承位公六世孙贾公
浮邑西充派
大舟派
饶州鄱阳县东
报德公四世孙瑞公
索梓源派
鲤瑞陂派
饶州鄱阳县东
报德公四世孙珙公
素梓源派
浚湾派
饶州鄱阳东
墀公七世孙明一公
乐邑黄岗派
呈田派
饶州鄱阳北
旦公五世孙寿生公
乐邑投田派
港东派
饶州鄱阳北
和公九世孙茂公
祁邑塘头派
东湖派
饶州鄱阳东
正随公次子寺丞见索公
龙虎山派
翻蟹源派
饶州鄱阳西
爽公
蒿子埠派
马潭派
饶州鄱阳北
玉庭公
翻蟹源派
内纪曲邑张氏衍派表(十七)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曲江派
广东超州梁府
梁驸马都尉赞公四世孙君政公
范阳派
成都派
四川成都府
唐南康县伯九皋公四世孙茂宣公
曲江派
绵竹派
四川汉州绵竹县
唐南康县伯九率公十世孙
成都派
定兴派
北直保定府定兴
宋右文殿修撰式公三世孙伸公
绵竹派
崇化派
浙江绍兴府崇化
元廉访司事哲公子招公
定兴派
内纪石邑张氏衍派表(十八)
衍派称谓
居住地
始迁祖及由来
所源派名
绣林派
湖广荆州府
关师公五世孙润治公
歙邑朱方派
上述(张氏衍派表》所列衍派,从分布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两地。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广信府只有1支。南直隶52支。其分布:徽州府40,宁国府6,松江府2,苏州府、池州府、风阳府、徐州各1支,此外,北直隶顺德府、顺天府、大名府、保定府各1支;浙江金华府、绍兴府各1支;四川眉州、成都、汉州各1支;湖广襄阳府、荆州府各1支;山东东昌府、广东韶州府各1支;陕西西安府2支,共计世支。这种状况的出现,自然与修纂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
(未完待续)
本会发起人:张建伟(中国北京张氏总会会长)
本会秘书长:张金玉(“世张”原副秘书长,清河张氏祖庭管委会委员)
本报主编:张孟阳(全国张氏著名堂号-冠英堂族老)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