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
(一)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仪器法:82~fl。
1.增大急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2.减小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仪器法:27~34pg。
1.增高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降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仪器法:~g/L。
由于MCV、MCH、MCHC三项平均值是根据RBC、HGB、HCT这三项计算出来的,所以一切影响后三项测定的因素均会影响前三项数值的准确性。
1.增高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降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MCV.MCH、MCHC三项指标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表1-1)。
表1-1根据MCV、MCH、MCHC的常见贫血分类
类别MCVMCHMCHC
正常细胞性贫血一一一
大细胞性贫血↑↑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一
注:“一”无变化;↑增大;↓减低.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仪器法11.0%~15.5%。
血细胞分析仪的状态是否良好。.
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一过性增大,随后逐渐降至正常。RDW与MCV的变化可对贫血进行进一步分类(表1-2)。
表1-2RDW、MCV变化与贫血的分类
类别
常见疾病
MCV
RDW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慢性病所致贫血、急性失血、溶血
一
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早期缺铁性或营养性贫血
一
↑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慢性肝病、白血病前期
↑
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肝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
↓
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伙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
注:“一”无变化;↑增大;↓减低
(五)红细胞大小及形态(redcellmorphology)
1.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6p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10μm,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15μm,超巨红细胞(extramegalocytc)直径2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相差悬殊(常在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缩小(常6μm),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及肝病等。
(3)椭圆形红细胞(eliptocyte):长径增大,短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多于25%),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sicklecell):如镰刀状、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erythrocyerouleauxformation):红细胞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6)碎裂红细胞(schizocyte):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癌转移、心脏瓣膜病、尿毒症、重症缺铁性贫血等。
(7)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见于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合并溶血状态、肾衰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某些病人使用肝素等。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等。
(9)咬痕红细胞(bitecell,degmacyte):见于Heinz小体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等。
(10)泪滴形红细胞(teardropcell,dacryocyte):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11)半月形红细胞:见于疟疾、某些增生性贫血等。
3.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血红蛋白的含量。
(1低色素性(hypochromin):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n):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嗜多色性(polychromasia):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显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listpplingcell):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环(Cabotring):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某些增生性贫血。
(3)豪-焦小体(Howell-Jollybody):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六)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血沉仪法正常值同魏氏法。
1.采用构橼酸盐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严格防止凝血并于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
2.魏氏法及血沉仪法最适温度为18~25C,夏天温度高血沉增快应进行温度校正后报告。
3.血沉管必须干燥且内径符合要求,一定要垂直放置。
1.生理变化
(1)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低而血沉减慢,12岁以下的儿重血沉可略快,
(2)妇女月经期和妊娠3个月后血沉可加快。
(3)老年人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血沉可加快,可达30mm/h.
2.病理变化
(1)增快:①急性细菌性炎症常于感染2-3d见血沉增快。②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创伤可致血沉增快.无并发症时多于2~3周恢复正常。③用于观察结核病、结缔组织病及风湿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血沉加快,表示病症复发和活动,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逐步恢复正常。④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肌梗死(常于发病1周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和心绞痛,胃癌和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和无并发症的卵巢囊肿等的鉴别。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快。但应注意不少疾病可继发红细胞形态改变,从而掩盖了原发性疾病血沉增快的本质。如胃癌病人常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有时其血沉增快并不明显。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者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或治疗较彻底时血沉可趋于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⑥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均可见血沉增快,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血沉明显增快,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肝硬化、慢性肾炎等也见血沉增快。⑦贫血(HGB90g/L)时因红细胞数量稀少,下沉摩擦阻力减小而致血沉增快。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沉亦可增快。⑨健康查体:血沉测定虽无特异性,但与体温、血压、白细胞计数一样可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般信息,血沉增高往往暗示疾病存在,可以提示临床注意。
(2)减慢: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晚期。
大检联
超高性价比,惊喜带给你!
详情电联李总/朱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