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或称营养性贫血。如果人体对铁的摄入量不足,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便会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减少,随之红细胞数目就减少。其结果,会使人体内的各细胞、组织供氧不足,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症。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铁摄人不足(食物缺铁)、供不应求(孕妇)、吸收不良(胃肠道疾病)、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丢失过多(各种失血)及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病性贫血)等类型。
缺铁性贫血会造成哪些危害?
1.免疫能力下降:
免疫机能的下降,尤其反映在细胞免疫和白细胞吞噬力减退方面。所以,中度以上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抵抗力普遍较低。
2、对各大器官的危害:
(1)心血管系统:较重的缺铁性贫血会有心率增快、心脏扩大。
(2)消化系统:常出现舌乳头萎缩、厌食、胃肠功能弱、胃酸减少、消化吸收差。
(3)女性缺铁会严重影响到怀孕前的卵巢功能,甚至可能导致不孕。对于孕妇缺铁性贫血,会导致胎儿缺氧发育不良,宝宝出生后智力低下,甚至出现早产等。
3、影响生活质量:
贫血一般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久蹲后起身就会感觉到头晕眼花。
哪类人群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1、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消化道溃疡、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息肉肿瘤等)、月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慢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铁丢失过多。
2、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导致的铁吸收障碍。
3、月经期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青少年对铁需求增多人群,以及偏食、长期素食等原因导致的铁摄入不足。
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1、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各种肉类、禽蛋类、动物的肝、肾等;海带、紫菜、黑芝麻、芝麻酱、黑木耳、香菇、豆类及其制品。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20%)明显高于植物性食物(1%-7%)。
2、补充维生素C毫克,与饭同吃。因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3、选择强化铁的食品,如加铁酱油和牛奶。
4、如患有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疾病请及时就诊。
缺铁贫血患者不应该吃的
1、避免饭后饮茶,茶中含有鞣酸,遇到含铁的食物可以使铁沉淀,影响铁的吸收。
2、避免过食冰冷和粗糙的食物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影响铁的
吸收。
温馨提示
如有乏力、易倦、头昏、头痛、耳鸣、心悸、气促、纳差等症状。欢迎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医院消化血液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