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推荐:西和5月13日—15日最新停电信息!
革命烈士陈文华简介:
陈文华,男、汉族、小名陈接子,曾用名陈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更名陈文华。甘肃省西和县卢河乡陈山村人。生于年,年6月参加革命,曾参加了解放陇县,定西,榆中的战斗;年8月参加了著名的解放兰州战役。兰州解放后随部队在武威地区参加剿匪肃特及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工作,年10月牺牲于甘肃永登县(当时永登县属于武威专区管辖)。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战士,先后在营机炮连,团特务连,师部(驻地武威)警卫连服役。
漾水扬波忆英烈红色精神世代传在西和县卢河乡陈山村村民陈建良家,珍藏着一张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张纪念证上的烈士就是陈建良的伯父陈文华同志。
少年时期命运悲惨陈文华,小名陈接子,年出生于西和县兴国乡陈家山村(今卢河乡陈山村)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给当地地主家当长工。陈接子兄妹七人(弟兄4人,妹子2人),他是家中长子。由于祖父母年老体弱,家中兄妹多且年龄都憨小,15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囗的重担,从小便饱尝了万恶的旧制度下穷苦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年的某天,对陈接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经过媒人撮合他和邻村一姑娘结为了夫妻,然而这才是悲剧的刚刚开始。在新婚之夜,保长带领一帮抓兵人员如狼似虎般的闯入陈家,先是恐吓,最后强行五花大绑抓走了他,押往国民党军队充当壮丁。
被俘之后获的新生抓入国民党部队后,其几经辗转,直到年6月,他所在的国民党胡宗南部队驻扎在陕西扶风,眉县一带,这些从太原战役,延安战役以及河南境溃逃下来散兵游勇倦缩在陕西境內陇海铁路两侧,在国民党西安绥靖宝鸡指挥所主任裴昌会的指挥下,与退守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相呼应,妄图阻止我军进攻西北。
我人民解放军一野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向西北进军的指示精神,決定发起扶眉会战,集中主力歼灭扶风,眉县地区的胡宗南主力及陇南兵团一一九军。一野第三军随第二兵团行动,其所属二十四团随师部于7月10日到达临平东南集结。11日拂晓,西渡漆水河,从胡、马两军防线之间楔入,迂回至敌军第十八兵团侧后,配合主力部队攻克午井镇守敌后,乘胜向西追击,歼敌余人。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陈接子当了俘虏并接受了改造,随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八师二十四团,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并改名陈文华。
参加解放兰州战役扶眉战役结束后,陈文华所在的第八师经过短期休整,即向青宁“二马”发起陇东追击战役,相继解放了天水,平凉。尔后他所在的师作为第二兵团(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的主力从中路向兰州挺进。年8月10前后,二十四团作为八师主力部队经陇县,定西,榆中进至兰州西南。9月24日占领了古城、西柳沟野战阵地,并担负警戒黄河南岸东援之敌;26日各路大军向兰州守敌发起总攻,敌一部企图增援兰州,二十四团顽强阻击,将敌人击溃,有力地保障了主力部队歼灭兰州之敌,圆满完成了封锁黄河以北公路的任务。
转战河西剿匪肃特兰州解放后,第八师奉命挺进河西走廊,担负清剿匪特的任务。武威旧称凉州,素有“河西捍御经地”之誉,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马步青,马廷贤先后盘距凉州,马步芳的铁蹄也践踏过这块土地。因此这里的地痞流氓,土匪恶霸,帮会道首横无忌掸,城中残存的敌军乘我军立足未稳,搜罗残部与我军较量。
为打击股匪的嚣张气焰和猖狂活动,第八师决定以二十四团一、二营和炮兵连、通信连、警卫连以及师骑兵大队、武威军分区独立营等组成进剿部队,由二十四团统一指挥消灭股匪。先后在8月,9月与地方民兵配合,将盘距在境內的冶子明,马颜彪筝残匪肃清,匪首马颜彪被镇压。大部土匪被剿灭后,陈文华所在部队驻守在永登县,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当时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为给地方减轻负担,他所在部队在永登开荒垦田,年秋后在一次进剿散匪战斗中,陈文华同志不幸牺牲,壮烈殉国。
陈文华同志牺牲后,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以“甘字”号向烈士亲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相当于现在革命烈士证书)。
痛失亲人丧子失夫陈文华烈士在人民解放军部队期间,本来有几次请假探亲的机会,但是他以服从解放大局为重,以部队作战及生产任务为重,始终没有回过一次家。自他离家之后,家中老母娇妻牵肠挂肚,日思夜盼,尤其是老母盼儿心切,逢人便哭,最后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在亲人的期盼与思念中,年月日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那是还在前线的儿子寄来的战地家书。洋洋洒洒的信里提及了对家人的问候和自已己参加解放军,还表明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陈文华在信中说:“只有革命,穷人才有出路,才能过上好日子”,后来他又陆续给家里寄来两封信。谁也不曾料到,这竟成了陈文华的最后一封家书。当烈士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家十几口人无不悲痛万分,妻子也改嫁他人。没过多久,先是年迈的父亲在痛失爱子的悲怆中去世。年农历九月二十一烈士母亲去世,当时正值文革多事之秋,幸得当时的卢河人民公社书记谢建魁同志发动社、队两级干部群众以隆重的传统仪式安葬了烈士的亲人。按传统习俗出殡时间定在夜里,但是谢建魁书记坚持烈士母亲去逝不能在夜里下葬,必须放在白天组织社村两级干部,村民、学生,风风光光把老人高抬深埋。同年卢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还特别制作了一面红底黑漆“光荣烈属”匾,至今仍悬挂在陈家老宅的正门上方。
烈士后裔矢志不渝陈文华同志已经牺牲六十九年,在烈士遗属中,二弟也已经去世,二嫂郭田子如今已逾八十高龄;三弟收成子也已年过七旬,因家庭变故终身未娶,一直享受政府的“五保户”待遇。侄子陈满良、陈建良已年过半百,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不论生活如何艰辛困难,都从不以烈属身份自居,从不向政府伸手,始终保持着革命烈属的本份,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大侄子陈满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入伍,在解放军驻平凉某部服役,多次获得部队嘉奖,复员后一直在西和县尖崖沟铅锌矿默默无闻地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烈士的三个侄孙,大孙子陈斐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得人大国学院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艺朮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学,唐宋文史研究,并有多篇论文,专著发表出版。他虽身在北京,但是始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