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西和》,孙鹏著,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决战西和》后记:一树春风千万枝
孙鹏
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沉沉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外面一轮旭日刚刚升起,满天朝霞,楼下的柳丝正在春风里摇荡,瞬间觉得心里暖融融的,春天以其不可更改的节令,又一次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笑语盈盈走到我面前,30多万字的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决战西和》顺利脱稿,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一个安稳觉了,将近一年的辛苦总算有了回报,苦尽甘来,这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往事历历在目……从来没有如此纠结,纠结于在缺少一个专业创作团队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究竟要不要写?不写,心有不甘,千里迢迢而来,就是想开阔眼界写点东西;写呢,又觉得压力山大,自己从来没有涉及到此种文体,更不用说创作如此大部头的报告文学,如果不能如期完成,不但自己颜面无存,还耽搁了这边的脱贫攻坚进程;纠结于这样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自己挂职时间仅仅一年,从采访到创作,还要精心打磨,时间太仓促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完成吗,完不成怎么办?纠结于自己对报告文学的理解及独特的表达方式,不知能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如果届时再走回头路,恐怕根本来不及;及至下定决心,在创作过程中,写得极不顺畅时,又纠结于自己是不是不自量力,还要不要进行下去,甚至曾经数度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西高山远眺万古仇池山)这是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好在终于及时调整过来,咬牙坚持住了,异常艰难地迈过了这个坎,这才有了后面的突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诚哉斯言。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创作这样一部脱贫攻坚的现实主义作品,于我,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更是一种巨大的跨越。水激石则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部被“逼”出来的作品,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六跑三想一分写”,对报告文学来说更是如此,调研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报告文学的成色和品质。近半年的时间,我走遍了西和20个乡镇,深入多个贫困村,对多人进行采访,写了四十多万字的笔记,记录下80多个小时的录音。年“十.一”前夕,我列出初步的写作提纲,共12章,加上序章、尾章、后记在内15章。与脱贫攻坚作战进度一览表一样,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对我来说,这同样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大约在年十月下旬,在写完“人间巧艺夺天工”和“欣忻笑口向西风”两个章节之后,迅速在“飞天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