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峰故事如风,似水,是药

故事,如果用字典的定义来解释,实在无趣。

用比喻的方式来阐释,或许会好玩些。

故事如风。

非洲南部的布希曼人(当地人称“桑人”)把故事比作风,他们相信故事来自远方。讲故事的时候,讲述者和听者会产生心灵感应,这种心灵感应很微妙,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故事如风”这个比方,言简意赅。在我看来,听故事的过程,就像是桑人心灵世界“起风了”。桑人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学会了狩猎,了解了沙漠动物,而这些动物会引导他们在沙漠中找到食物和水……故事,成了他们在丛林生存的必备工具。

我也愿意把故事比作风。

故事,如徐徐吹来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我们的心灵,舒适而又温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童话故事,不就是最美好的春风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灰姑娘》,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遭遇到了挫折,甚至是灾难,但结局是美好的,人物也具有美好的精神品质。读这些故事,有如沐春风之感。

故事,又如呼呼而来的北风,刺骨的寒意漫山遍野地袭来,一个寒颤之后,人生便有所顿悟。寓言故事不就如北风一样刺骨吗?吴王听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后,估计冒出一身冷汗,赶紧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决定。我们听了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故事后,我们扪心自问,反观自省,往往会感觉一阵寒风裹来,不禁一个激灵。读这些寓言,有如被智者当头棒喝。

故事,就如从远方赶来的风。远方,既指空间的远方,也指时间的远方。

如风的故事,让我们经历生命的四季轮回,让我们吸收来自远方的精神养料。

故事似水。

无论是从我自身的阅读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培养儿子的兴趣来看,我都认为,故事在我们的精神生命中,如水一般重要。

文学除了故事,还有诗歌、戏剧、散文。但故事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一个人可能会没有听过或读过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但故事一定是听过或读过。而且,我们天生就更喜欢故事。如果没有故事,我们的精神生活不知要失去多少乐趣,不知会变得多么无聊。

儿子小时候,我和家人为他朗读过很多书籍,其中绝大部分是故事。《野兽出没的地方》《我是霸王龙》《我没生病》《蛤蟆爷爷的秘诀》《爷爷有办法》《团圆》《一只会开枪的的狮子》《小狐狸买手套》……其中,朗读《一只会开枪的狮子》时,最感吃力,因为故事很长,朗读一遍,得一个小时左右。而儿子喜欢听,你读了一遍,他还想接着听第二遍,我们的嗓子都有“受不了”之感。

儿子念小学了,我和家人读长一些的故事,感觉更吃力,所以开始让他听评书。一开始怕他不懂,后来发现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我让他听的第一部评书,是单田芳的《西游记》,他听得津津有味。《西游记》,最起码听了有十几遍。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评书听了一部又一部,《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曾国藩》他都听了几遍甚至十几遍。

除了听书,他还阅读了很多书,尤其是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还有沈石溪、黑鹤的部分动物小说,名政坛柯南系列,等等,他读的大部分都是故事类的。

在听评书、读故事的过程中,儿子的精神在发育。

前不久,他写《听评书的滋味》,写出了他听《杨家将》的种种感受:时而愤愤不平,时而着急上火,时而大呼痛快……杨家将的命运紧紧牵动着他的心,而“是非对错”,他自有定论。在听书的过程中,他的价值观、对世界的认识等在逐步形成,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听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前天,他写他的侦探小说,我发现,他的语言有点“评书”的味道:

刚一开门,迎面走来一位老者。老者相貌堂堂,一对虎目,高挺着鼻梁,一副领导之样。白晶疑惑,这老者是谁。还没等白晶说话,肖令天先开口:“喂,白晶,你怎么入我妹妹的屋呢?”他斜着眼,怒视着白晶。

白晶从未见过这人,便问:“你是?”

“我是肖氏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肖娜的亲大哥:肖令天。对了,我再问一遍,你来这干嘛?”肖令天心里十分不爽,可嘴上留情了。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而听评书、读故事这两种方式,是小朋友精神发育、成长的最佳路径。

如水的故事,让孩子经历精神生活的成长过程,让孩子感受精神生活的无限乐趣。

(说明:想要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朋友,建议你让孩子从故事阅读开始,而听评书,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方式。)

故事是药。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其实,读书,确实有“治病”和“防病”的功效。当然,对于孩子来讲,听、读故事,“治病”和“防病”的功效更大。

我让儿子听评书也好,读曹文轩等人的小说也罢,就是要他有爱憎分明,能是非分明,就是让他在故事中经历、成长,很多品质,如勇敢、正义、仁爱等等,都会渐渐融入他的精神血液之中。一旦拥有了这些品质,很多“病”就不会有。

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里面全部是一个一个短小的故事,目的是教学生做人。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窗户中的灯光》等教人要做一个勇敢而又有同情心的人。故事很多,不胜枚举。

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治病”的方式有很多,批评、棍棒、看电影等都是一种选择。但澳大利亚的苏珊·佩罗等专家说,面对孩子的“毛病”,故事知道怎么办。他们通过故事疗法,教老师、家长“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的方法。究竟怎么操作,在《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有详细的说明。

针对“无所事事或抱怨”的毛病,可以用《无所事事的狒狒》《抱怨的鲸鱼》《吱嘎吱嘎响的床》《星星苹果》《复活节的秘密》来治疗。

针对“不诚实和小偷小摸”的毛病,可以用《鸽子和鬣狗》《不诚实的野狗》《阿兰西和雕像》《阿金巴和魔法牛》《樱桃红》来治疗。

针对“不尊重和不爱惜”的毛病,可以用《德贝的靴子》《折叠小刀和城堡》《老奶奶和蚂蚁》等故事来治疗。

针对“贪婪或不愿分享”的毛病,可以用《光之花园——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童话故事》《贪心小负鼠》《魔法鱼》等治疗。

针对“懒惰”的毛病,可以用《织布鸟三兄弟》、《渔夫的故事》等来治疗。

……

运用故事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挑选适合孩子的故事,听不懂的故事不能用,不感兴趣的故事不能用。相反,听得懂有感兴趣的故事要反复用。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悟故事,不要说教。就像孩子感冒了,药得让他自己去喝,谁也帮不了他。三是可以与孩子适当讨论,以帮助他领悟。但不要强加。四是不可着急,要慢慢来。五是争取孩子第一次出现某种问题的时,如果能运用故事疗法,那就用吧。(当然其它教育方法也可以)。五是预防比治疗更加要紧。

如药的故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在有趣生动的情节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彭峰

故事的魅力

彭峰

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一)

彭峰

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二)

彭峰

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三)

佳佳小说

第三章蓝天小学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mj/12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