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张汶高速公路东峡段。代峰摄
青海,屹立世界屋脊。境内高山延绵、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展示出它的地势与雄浑……这里承担着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是座精神富矿。从“两路”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到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里不断塑造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成为全国干部群众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青海,也是一片团结热土。各民族手足相亲、交流交融,这里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擘画了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蓝图。
脚下是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着奋进新征程的力量。青海交通人以路为笔,创新开拓、担当实干,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奋进之路,也将以这股力量,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01
路网纵横
于“世界屋脊”创造奇迹
“彩旗猎猎,人欢马叫,压路机、搅拌机、打夯机的隆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清脆的哨子声和筑路工人的欢歌笑语交融在一起。”在年的《青海经济研究》杂志中,详细记录了青海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平(安)西(宁)高速公路建设时的场景。
抢晴天,战雨天,顶烈日,冒风雪,专门从外地调运高标号水泥,增加成本也要提运洗净度好的砂石……想必所有参建者都忘不了当初的日日夜夜,他们见证了历史,也成为“两路”精神的时代脚注。
?除雪保畅。代峰摄
以平西高速公路为发端,青海综合公路网建设蓝图徐徐展开。
从青海启动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项目,到全省通州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青海交通人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第一条穿越多年冻土地区的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建成中国第一条全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察格高速公路,在“世界屋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何为匠心?是追随理想的满腔热血,追求极致的一往无前。建成于年6月的马(场垣)平(安)高速公路,自建成通车以来,运营状态良好,从未开展过大中修,用时间诠释着“品质工程”的定义。
以国道升级改造、出省通道和资源开发路为主,青海继续加大干线公路建设力度,相继改扩建国道结古至囊谦、囊谦至多普玛公路,建成省道冷湖至涩北、省道多拉马科至杂多、省道珍秦至称多等通县二级沥青硬化路,极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
仅“十三五”时期,青海便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公里、新建独立桥梁及改造危桥座、开展全省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畅工程“回头看”和“畅返不畅”整治工作,完成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道路建设,并新增通客车建制村个。
在这一组组数字和事实的背后,承载着青海交通运输事业沉甸甸的收获,既体现了青海交通运输辉煌的发展成就,也饱含着青海交通人艰难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
青海人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交通运输也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保障引领”的重大转变。
截至年年底,青海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5万公里。其中,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达公里,实现了所有市州和30个县级行政区通高速公路,%的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连通”的路网布局基本形成。
?海黄大桥。
“十四五”期,青海省进一步提出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即不断完善“三张网”(高品质的高速公路网、高效率的国省干线路网、广覆盖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实现“四个通”(重点县城通高速公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路、建制村通等级路、人口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9万公里;高速公路(含一级)通车总里程达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达县城36个,占比达80%;形成10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
02
一路溯源
追寻精神印记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河湟谷地外,全部都在海拔米以上,雪山、草原、戈壁、荒漠,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极具高原特色的地域环境,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被称之为“生命禁区”。
千年冻土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建设环境,脆弱的生态……在这里修建的公路,与生俱来带有传奇色彩。在路上,我们追寻先辈足迹,追寻榜样的力量。
从西宁市出发,沿西和高速公路行驶,转京藏高速公路,接湟西一级公路,近2小时便驶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
青海湖畔,金银滩,国营厂,中国原子城。这里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在这里,所有人都有深切感受,使命与光荣从未远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从中国原子城出发,一路西行,横穿大半个青海省,9个小时左右车程直达格尔木市将军楼主题公园。
在这里,有一个名字总会不断被提及,他是格尔木的奠基人、“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修建青藏公路时,慕生忠将军主动请缨,他在自己铁锨的木把上刻了“慕生忠之墓”5个字,表达了这样的决心。
年,总长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十万筑路大军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气概,在雪域高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大地第三极,海西向西行。由将军楼主题公园西北向行驶,走柳格高速公路,接西莎线、国道,4个半小时左右抵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
冷湖镇坐落于当金山南麓,柴达木盆地北极,与甘肃省交界,这里终年寒冷多风。“这里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我的家,热爱就是我向前的动力。”作为青藏高原的第二代公路人,冷湖公路段工区长李海军已在此工作了27年,凭着一把铁锹、一把扫帚,开始了修路、护路、养路的无悔人生。
疫情期间,李海军身处甘青交界的防疫第一线,连夜驻扎在封闭点。帐篷内是烧煤的炉子、简易的床铺,帐篷外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当金山垭口,李海军指挥多辆车安全通行,守住了两省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让橘红色的路魂、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的疫情防控第一线。
?祁连旅游公路。陈海摄
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激荡着每一个梦想;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激励着每一种奋斗。
长期以来,“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成为一代代青海交通人精神标杆。青海交通人传承坚守,并不断丰富发展其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奇迹,为改革发展注入坚韧、进取的力量,让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愈发铿锵。
03
路通业兴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7.7%,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休戚与共,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公路的畅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美化村容环境的强劲动力,成为各民族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幸福路。
这段时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进村口停了不少大巴车,来往的游客映衬着村子的热闹。査汗都斯乡党委书记韩世界告诉记者,红光村原名赞卜乎村,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这个由当年西路红军修建的村庄,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城以西23公里的积石山下的黄河岸边,是撒拉族人的聚居地。
“我们店现在一天招待人不成问题,一年的净收入能到6万多元。”77岁撒拉族老人陕学义,依托村子的红色旅游资源经营农家院,名字就叫“老连长农家院”。
“路修好了,给我们带来了游客,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给我们带来了收入,现在生意也好,生活也好,什么都好!”正如陕学义所言,近年来,红光村发展快速,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随着两年前循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从西宁市到循化县仅需2小时,不仅吸引了省内大量游客,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省份游客慕名来访。
路通百业兴,红光村的变化只是青海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根据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青海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40余个农牧业产业园、养殖点,60处以上的乡村旅游点予以支持。
湟中县依托鲁云路、黑上路带动云谷川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带发展,全县蔬菜总产达到33.82万吨;大柴旦镇水上雅丹、雪山温泉在年旅游专用道路修通后全镇游客人数由原来34万人激增为51万人,旅游收入翻了一番……一条条纵横坦途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带领各族群众奔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藏族的唐卡、泥塑,土族的盘绣,撒拉族的刺绣……这些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藏高原传统民族工艺和产品,随着公路的开通也走下高原、走向全国。藏饰、藏药、牛肉干、酸奶等特色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内地消费者的青睐。
青海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辛勤付出远不止于此。“十三五”以来,依照《青海省寺院道路建设专项规划》,青海省实现认定的座藏传佛教寺院全部通公路,寺院通达率达%,通畅率达到72%,寺院僧侣和农牧区群众同步走上硬化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携手奋进,奋力巩固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青海交通正在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发挥更大作用。
04
逐绿而行
打造生态新名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为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青海以生态立省,让青海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出新的姿态。这一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海东市乐都区的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条公路,山谷地段中的四段小半径回头曲线路段,宛如一条“织”在青山绿水间的巨大“中国结”,这就是青海最美旅游公路之一——扎(隆沟)碾(伯镇)公路。
?扎(隆沟)碾(伯镇)公路。
“在山林间筑路,最怕的就是惊扰到周边环境,为了尽可能保护沿线一草一木,设计方案都改了很多次。”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建设管理局扎碾公路项目办公室主任仲玮年介绍,作为青海省二级绿色旅游公路的示范窗口,建设过程中,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通过“以桥代路”“涵洞改桥”等措施,先后对26公里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占设计里程的51%,成为青海省公路建设史上调整线路最多的公路。
以扎碾公路为例,折射出来的是青海交通建设者,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做法。
在全面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三同时”原则的同时,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编制了《青海省绿色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与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下发《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在行业内印发了《加快推进青海省绿色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等管理办法,形成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事实上,在调整规划路网中,青海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尽最大可能避开了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和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要求建设者坚持生态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路线布设,做到能桥则桥、能隧则隧,避免大填大挖。
同时,为防止生态破坏,在共玉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等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路基清表“草皮移植”技术,在边坡防护中采用喷播植草技术,基本实现了“无痕化”施工的环保目标。截至目前,青海高速公路宜绿化路段绿化率达%。
“十四五”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青海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将进一步谋划生态保护与交通建设、交旅融合等交通强国试点工作,重点围绕青海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江源地区公路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示范、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交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等试点,加快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在青海落实落地。
记者李家辉冯萍
特约记者杨青山
通讯员杨继翔
投稿邮箱:xwwzgj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