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敏讷从脚下的土地出发兼谈作文ldqu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

引言: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植根于人类的每一个灵魂。在中学校园里,全方位的展现文学艺术的精彩魅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可让学生在现实与艺术的交融碰撞中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年3月25日,西和县三中与西和县作家协会联手,邀请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市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西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风和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自然资源作协签约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市作家协会理事,西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吕敏讷在西和县三中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并在“明德讲堂”举行了文学专题讲座,三百多名三中师生聆听了讲座。

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春风化雨,两位青年作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谈对文学的认识感悟、谈文学对自己人生的改变、谈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文学写作的关系……,睿智的语言、真诚的情感、殷切的期望,不时的引起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宽敞明亮的“明德讲堂”里时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次西和县作家协会文学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听讲师生对未来满怀期望,我们相信,在学生幼小心田里播种的这颗文学种子,定会在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西汉水文学》今日推出青年作家吕敏讷的演讲,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欣赏批评!

从脚下的土地出发

——兼谈作文“自我”的语言

文/吕敏讷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非常荣幸,非常开心,西和三中今天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人生第一次,能够站在这么华美的讲台之上。我想这是大家对我的一种鼓励,在这么多优秀的、专业的老师面前,我站在这里班门弄斧,觉得诚惶诚恐。

犹太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担心自己一开口,就会出错。大家的时间那么宝贵,今天我在这里荒废它,心里会有愧疚,所以先提前申请大家谅解。

接到胡家全校长的邀请通知的时候,我一时受宠若惊,心想自己何德何能,有什么资格敢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讲台之上说话,我犹豫再三,后来我转念一想,自己离开讲台有十几年了,这么多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自己的校园生活,越来越希望有机会再回到讲台,今天,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便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实现我的愿望,重温我先前的旧梦,我想走近孩子们,和大家交朋友,希望你们身上满满的青春能量感染我,激发我,让我找寻到渐行渐远的青春的一些影子。那我今天在这里,可能更多的要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可能更多的要回到从前。请允许我先从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说起。

说起洛峪这个地方,我会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山水幽静,历史文化厚重。洛峪,史书这样形容,“四面环山,峰密险峻”。意思是这里山峰连绵、山峦奇险高峻。据史书记载和专家考证,人类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氐人居住。秦汉之际,先后在这里设立武都道和武都县等行政区,晋代以后,这里一直是仇池国的腹心地区。公元前年,西汉王朝在陇南大地上设立了第一个最高行政机构——武都郡,管辖范围略大于现在的陇南市,郡址就在西汉水流域的洛峪河谷,如今的洛峪镇就是“古武都”,它是陇南最早的行政中心。什么意思呢?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陇南市就设置在咱们洛峪,照这么说,咱们最早都是陇南市的市民。自汉至唐将近十个世纪,先后在洛峪设置南秦州、梁州、成州、武都郡、仇池郡、武都道、武都县、仓泉县、上禄县,特别是4世纪北魏时设置过州,州比郡大,领地有天水、汉阳、武都、武阶、修城、仇池、广业、周道8郡23县,管辖范围就更大了,其领地之广不亚于今天的天水地区南部及陇南的大部分地区。

历代王朝为什么把洛峪这块地方看得这么重要?就是由于洛峪有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山川形势。这里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山高壑险,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古代氐羌民族聚居。历代王朝为了有效地统治这里的氐羌民族,就在这里设州、设郡、设县,魏晋南北朝建立的仇池国址也距洛峪不远。所以,自古洛峪这块地方,它是秦陇交通之要冲,控扼仇池之门户,是一个重要建置和军事重镇。今天,我们依然能实地见到洛谷古城、洛谷古道、黑虎古桥、悬崖木龛等历史古迹。洛峪不但历史悠久,商业也很发达。洛峪集是西和境内较大的集镇之一,(我忽然想起我的家乡也曾经叫稍峪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洛峪镇一带就是中国西北重要的茶叶市场。请原谅我这样不厌其烦地罗列史料,大家都学过历史,一个时代的政治中心很大程度上也会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那么大家想想,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曾经的中心地带学习生活和成长,会不会突然觉得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很厚重啊?大家应该感到很自豪。

近几年,我们经常提起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我们对自己身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有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这就是文化自信,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至少应该对自己所处地域的文化发自内心地相信。怎么理解文化自信?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月是故乡明”。近代中国的衰落,曾经让我们的国人一度丧失文化自信,可是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奋起直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辉煌,让世界刮目相看,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要被新一代年轻人重新拾起来,因为我们有底气,我们脚下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热土,对于我们的文化,我们永远热爱,永远自信,对于脚下这块土地,我们永远自信,并且要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出生、成长在贫困地区,贫困乡镇,或者我们还是贫困户家庭,这些都不能否认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之上蕴藏着丰富灿烂的文化,我们拥有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有吃苦耐劳的韧劲,我们更应该有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勇气和信心。

巧合的是,我的家乡在稍峪,稍峪和洛峪,地名里面都同有一个“峪”字,我喜欢这两个地方,“峪”是什么,峪是一个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它从山从谷,峪就是山谷。人出生在山谷中,长在山谷中,山谷接纳我们,养育我们,大山是我们的房子,大山是我们的摇篮,大山是我们天然的保护神,生活在大山里,我们享受着大山给予我们的恩赐和护佑,这样的人是多幸福啊。我们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大山大水才有大气象,没有大山,哪里来的庄稼和粮食?哪里来的清香的空气?没有大山,怎么能显得出平川?故而,我很喜欢稍峪这个山谷,也很喜欢洛峪这个山谷。那洛是什么?洛也是一个形声字,从水从各,洛就是洛水,也就是洛峪河。它是一条发源于香山东侧,在仇池山东南汇入西汉水的一条河。洛峪二字,有山有水,极尽了这一块地方的山形地貌的描述,是一个山水相连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我们大家现在可以确认一下自己地理位置,我们在哪?我们在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的一个山谷中。这是我们的出生地,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坐标系,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离不开一块养育他的土地。我们说,根深才能叶茂,将来,也许在座的大家会走出大山,走向不同的天地,会走向更远的远方,会一次一次与不同的环境和人相遇,但是,因为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是从这片泥土里长大的,我们的内心和身体受过这一方水土的滋养和哺育,那我们的情感里,我们的血肉里一定会留存着这一方山水的影子,呈现着这一片土地的根脉,一定会记得自己的根在这里。

记得小时候,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写祝福语,大家都喜欢用“扬帆远航”这个词语,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因为,帆必须在船上,船必须在水上,我生活在山谷中,没有见过大海般的水,更没有见过水上的船帆,我无法想象扬帆远航是什么意境,我喜欢会用另一个意象,那就是路,我在一篇作文中写到:远方有平坦的路,有路一般平坦的心情。那时我和大家一样是一个高中生,写出这样的句子,我的语文老师就表扬了我。我在全国中学生征文中获了奖,但我的老师委婉地跟我说,你喜欢写作,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写作不是主要任务,学业才是主要任务,先放一放。我听从了老师的话,暂时放弃了写作,专注于学业。没想到一放就是十几年,离开教师岗位才重新拿起了笔。所以在场的同学如果也有特别热爱写作的,我今天也想说同样的话。咱们现在专心搞学业,把作文写好。不要考虑当作家的事,作家不是一个职业,只是一个爱好,学业却能决定人的生存问题。如果你酷爱写作,将来有一天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前提是,我们先要在生活里立足,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心中的那条路在哪里,这需要我们在正青春的年纪不断地找寻。正青春,听着多么美好,正青春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就是现在,此刻,坐在课桌前的你们的样子。我此刻对你们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因为到我这个年龄,我们拿命运没有办法,就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了。我们常说,青春无敌,什么叫青春无敌,就是我们在某一个年龄阶段还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和明天搏击一番,我们可以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任何外在的困难和挫折打不败。为什么?因为有一个目标在心中、在前方、在远方,那我想,有一个美好的事物在前方等着我们,我们就断然不会为沿途的小诱惑而停留,我们就不会去玩手机打游戏消磨光阴,我们就不会贪图眼下的吃喝玩乐和舒适的生活。那句话是怎么说的?“请不要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正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就是吃苦的样子,就是奋斗的样子,就是攀登的样子,就是心存理想向着远方奔跑的样子。

前面我们谈到自信,那自信的对立面是什么?是自卑。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自卑一直占据我的内心。很小的时候,我仰头看见的除了山就是山,我在一条叫做稍峪河的水边嬉戏玩耍上学放学,我看不见大山以外的任何事物。我们村子里有时候会有城里或者外地来的亲戚家的小女孩,她们穿着漂亮的裙子,干干净净的,我在她们面前就很自卑。有时候我跟着大人去庄稼地,我们家的地块都在高山顶上,我坐在地埂边,我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山,像水波一样把我的小山村围裹在里面,我在茂密的树林当中找到我家的那座土房子,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我生活的地方。我看见打麦场,那里我们围着一座粪土堆玩过“夺江山”的游戏,我的散文《树梢上的红月亮》描述的就是那种美好的意境,“月亮爬上山梁,挂在树梢上,像村姑的脸,大家仰头,每人领着一轮月亮回家。二十余年过后,我眼前仿佛依稀升起一轮温暖的红月亮,晶莹似玉,低低地在那树林的背后,挂在树梢上,万里清辉罩住村庄和农家小院,照着宽阔的打麦场,和草垛后面沸腾的少年的梦和幻想,泛着害羞又清亮的光。”我朝远处看,最远的山梁好像与云连接着,连绵如涛的山梁上,有一排一排的树,那些树像一道界碑,把天地分隔开来。我想,也许翻过那座最高的山,就会来到大地方,那里就会有许多我没有见过的美好的事物,有洋楼,有洋车,有洋糖。于是,我对于走出大山来到山外有着一种痴迷的期盼,小时候,总是想着怎么样逃离那个山谷。我在一篇散文《河流出生地》当中叙述过我这样的心境,我沿着一条河流不断地向下游走,想去试探更神秘的广阔的外面的世界。我第一次进县城,是我十五岁那年参加中考,我第一次离开稍峪河,见到了城里的楼房。看见了青年楼,看见了百货大楼,灰头土脸,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并且从那一年开始,我拥有了一辆自己的飞鸽自行车,它让我在一条沙土路上来来回回奔走,我用它驮着柴米油盐度过了我的高中时代,我在暴雨中在寒风中往前冲,当我周围的一些小伙伴选择放弃的时候,我一个人坚持往前走。那时候,我在那些穿着花花绿绿的城里孩子面前就很自卑,我就发奋想要通过我自己的努力离开大山谷,有一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我的散文《梦的布局》里这样描述:

城里的阳光带着毒,晒得脸生疼,我背着帆布书包,手里提着两个大布包,圆环形的塑料把手下,被吊得老长的布袋子,像两个忠实的奴仆,顺从地跟着我,我走在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丝毫无力反抗。一个袋子里装着母亲为我炸的油饼,是母亲担心第一次出远门的我饿肚子而准备的干粮,临走母亲一再叮嘱要分给一起住宿的同学吃,回家时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买城里的酥饼和麻糖;另一个布袋子里装着换穿的衣服,是穿在城里的街道上能清楚地标识出身和来处的衣物。布底鞋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十几年来这种柔软的布底和那条沙土路打着最亲密的交道,各自最熟悉对方的秉性。小西装是市里工作的姑姑嫌过时寄回老家来的,释放着樟脑丸的气味,虽然过时,却也是新的,我曾穿着它拍了毕业合影照,毕业照以一种特殊的气味变成我恒久的记忆。城里人的目光像刀子,不屑与蔑视让他们眼皮耷拉着,几近刺穿我脚下的水泥地。我和同伴一起像逃难一样在城里的两条街道上挨家挨户打问住店的地方,商量价钱……

我努力离开山谷,后来,我发现,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远方除了遥远,其实一无所有。二十年前,我二十岁刚过,毕业之后想去遥远的新疆,但最后还是回到家乡,第一次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我没有走出大山,我还回到大山深处,在另一个小山村里,我拥有一张和同学们一样的满是划痕的课桌,那是我的讲桌,我拥有一个水泥台子,那是我的讲台,我拥有一教室稚气未脱的孩子们,他们是每天跟着我飞来飞去的小鸟。我和孩子们一起唱着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孩子们的家在一座座小山背后,他们翻山越岭来上学,雨雪天,他们脚下踩两脚泥,浑身沾满泥水。他们跑进教室,满头大汗或者满身泥水。一下雨,那个土质操场就不能踩踏,我们所有的师生猫着腰,在树底下砌着的一排石头上走,绕着花园边的石子路走进教室。周末,我们几个女教师结伴同行,要步行十几里泥泞山路进城回家。那时,孩子们抢着为我贡献竹棍教鞭,有的同学拿来的竹棍粗一点,第二天有一个孩子给我上交了一根细的,他说,老师,粗的打不疼,这个细的打得才更疼。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很严肃,下课后,孩子们尾随着我,当我转身回头,他们却像小兔子一样四散跑开。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看夜社火,手拉手穿行在人群拥挤的山路上。有一次我去家访,小巷道突然窜出一条藏獒,我把学生往我身后推,伸开双臂保护他们。孩子们却手挽手围成一个圈把我保护起来。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对孩子们很严格,但是我们都很开心,很快乐。那种开心是在城里找不到的。也许这是一种大山的滋养和召唤,多年以后,我离不开大山,那里曾经是我想逃离而如今却想回也回不去的地方。

我想告诉大家,童年时吃的苦,少年时流的汗,从前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将来都一定会变成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一种无形的美好记忆。怎么样看待眼前的困境?两个囚犯同时望向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星辰,一个看到的是泥泞。看到的是什么,不在于我们的眼,全在于我们的内心。

今天,我看到这个生命的大教室里,在坐的同学们,将来都将成为我的老师。我看到一张张青春澎湃的脸,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机和活力,青春的气息充满这个美好的夜晚,这让我有很多感慨。我想说的是,在你们这样的年纪,有无限可能。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段最好的光阴。当我们有一天回首当年岁月,我们一定要充满底气地说:青春无悔!

前面说了许多无用的事,下面我想再谈谈文学或者文字。

文学有什么用?它没什么用。但它用文字承载大地之上的苦难,它呈现头顶之上的蓝天星辰,它容纳我们内心的大海澎湃。它让我们发现一缕阳光,在雾霭笼罩之后,把光亮透过来,它让一瓣新绿活在灾难过后的枝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首先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口头语言的表达,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样一种说法,可以出现一种新鲜的语词或者语序,呈现出更好的表达效果。大家熟知好多网络新词,网络新词为什么好,就在于它的新,它的表达效果好。而作文,作为一种书面表达,我相信同学们都写得比我好,因为大家都经常在进行作文训练,在每一篇作文里,老师有重点的进行专门练习,一篇作文的立意,结构,选材,可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方法技巧,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掌握这些方法技巧可以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怎么说呢?方法技巧是技术活,人人都能学会,但是语言却不是一件技术活,它需要不断地修炼,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语言修养。

我想结合同学们的作文写作谈些粗浅的个人看法。

第一,我们写一篇作文,首先要做到文从字顺,把一件事说清楚,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真情实感,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多华丽,华丽的语言往往是别人说过无数次了的。

比如写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子好不好,好,比喻拟人是不是,可是一千多年前就被贺知章说过了啊,我们再把春风比作剪刀,有意思吗?有新意吗?月亮像一个玉盘,太阳像个火球,很形象,但是别人用过无数次了。再如,鹅毛般的大雪,倾盆大雨,老师像园丁,妈妈的头发像银丝,美女的柳叶眉,樱桃嘴,这些被别人用过无数次的语言,看似很好,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它不是自己的文字,它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悟感,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你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那就是你的原创,就是你自己的语言。写大雨,你说,准是天上装水的盆子裂开了,这一下子就变成了你自己的想象与感受;写细雨,不要说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你可以写,春雨的针脚真细,在大地上纳出花花绿绿的图案。写月亮,你说它是黑夜的一只眼睛。写落叶,你说大地上铺满金色巴掌。写大山,它像一位沉默多年的老人,有一天忽然笑容满面。多好。让人读了就觉得它是你自己的语言。同是写一样事物,你心情不一样,表达当然不一样。所以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同学们写了一篇又一篇作文,可回头看看,这些作文当中到底有几句话是自己亲自写的。我也经常看一些学生作文,一写就莎士比亚、王昭君、拿破仑、孙中山,古今中外四个人。一写就大量的引用名人名言,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周国平怎么说。一写就罗列很陈旧的感人事例,雷锋怎么样,焦裕禄怎么样,张海迪怎么样,全文看完了没有几句是自己的话,没有多少感情是发自自己内心的思想的流露,写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生命灵性和思想,一定不要变成一种语言组装。

第二,多在叙述能力上训练。叙述能力是写好任何文体的关键。抒情和议论必须要在需要到的时候才出现,千万不要空发议论和感慨,不要乱抒感情。你把一件事情叙述好了,哪怕是平平淡淡的安静地描述,事件本身很感人了,让读者自己会去感动,就不需要你再抒情议论。好多作文一开头就是抒情,我热爱什么什么,难忘什么什么,或者一开头就开始议论,人生需要不断奋斗,生活需要坚强地面对,先空发一番感慨。让人觉得很突兀,很虚。我们小儿子写作文,写同桌,写妈妈,写春天,写冬天,写助人为乐,写三好学生,我不允许他的作文中出现“我的妈妈很辛苦”这样的议论句子,我让他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表达描述叙述反衬,他便写道:妈妈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怎么样怎么样,夏天到了,天气炎热,我不允许他这样写,谁不知道夏天热冬天冷,我让他观察行人,衣着,去描述。写一个同学很优秀,不要说品学兼优等等,你写他们家用奖状糊墙,这就是描述。你把你要写的事物描述出来,叙述出来,而不是议论出来。大家可以每天坚持训练,写哪怕一个句子,一段话,写日记,一周下来,看看自己语言能力有没有提高,一篇作文,能有几个特别有生命力的好句子就非常不错了。注意观察思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经历。比如乡村,高山河流草坡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你就写大山深处的人和事,山村的变化。

第三,多阅读,书读得多了,鉴别能力自然就出来了。好的文章和段落多背一些。我今天在校园里看到初中部的同学集体在操场上朗读,马校长说,这是孩子们每天早晚的朗读时间,这个习惯太好了。大声朗读对于培养语感太重要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通过阅读好的范文,不仅培养语感,提高作文水平,更能熏陶我们的人格。我说的阅读不是让大家去读作文选,作文选上的作文个人认为都很一般,要多读一些经典和名著,多读一些作家的专著和推荐书目等。读《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你会掉眼泪,绝大多数人会掉眼泪,为什么?它是恒久流传的作品,你去读《水浒传》,你会看到里面的人物塑造,每个人出场描写和形象刻画。大家多读读史铁生、迟子建、曹文轩,多读一些中外民间故事、寓言童话作品。

一个作家是一个世界,一百个作家让你走进一百个世界,我们每天接触的就是周围几个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走进一个个广阔的世界。让不同的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来熏陶我们,阅读是一种抵达远方的最好捷径。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见证,正青春的你们从脚下的土地出发,心存美好,让远方和理想成为双翅,让青春绽放最美的光华。

谢谢大家!

年3月25日吕敏讷,女,甘肃西和人。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自然资源作协签约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市作家协会理事,西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雪莲》《鹿鸣》《延河》《海外文摘》《延安文学》《东渡》《岁月》《青岛文学》《大地文学》《飞天》《散文选刊》《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30余万字。点击下面蓝字可看

李春风:文学并不遥远——在西和三中明德讲堂上的交流

西汉水文学ID:XHS-06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

甘肃省西和县作家协会

主办

编辑:陇上犁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