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概况
于家窝堡乡,乡政府驻地在于家窝堡村,因驻地而命名。于家窝堡乡政府位于东经°36,北纬42°08′。距新民市区25千米处。东部和南部与大柳屯镇为邻,西部与周坨子镇隔柳河相望,北部与彰武县的六家子、西六家子镇接壤。
于家窝堡乡
年,于家窝堡乡辖于家窝堡、老窝堡、大巴屯、彰武台门、小四台子、大四台子、大汉屯7个村,破台子、冯屯等23个自然屯。
辖区内驻有于家窝堡乡派出所、于家窝堡乡卫生院、于家窝堡乡学校、于家窝堡乡信用社、于家窝堡乡水利站、新民联通公司、新民市公安局于家窝堡警务工作站。
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人口人,满族人口人,蒙古族人口58人,回族人口9人,锡伯族人口3人,总面积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一带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步降低,最低点在大汉屯村南部一角海拔34米。于家窝堡乡东西最大距窝13.6千米,南北最大距窝10.4千米,以沙碱性土质为主。为柳河和养息牧河冲积的平原。耕地面积5.95万亩,林地面积11亩,草地面积公顷,水域面积亩。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西瓜、蔬菜及食用菌等。
年,于家堡乡启动万亩滴灌工程,面积1.3万亩,分布在大巴屯、老窝堡两村,共建井房36个,铺设地下管线约7万米,建变压器14个,修涵洞16个,滴灌区内修油漆路米,砂石路米。年末,乡有文化中心1个,村文化室7个,文化广场7个。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所,在校学生人,专职教师81人。有学校体育场一个。有卫生院1所,门诊部(所)7个,专业卫生人员21名。
于家窝堡乡有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25千米。有线国道由南至北通过,从小四台子村入境,由于家村出境,路段长10千米。有省级公路于柳线从境内通过,由大巴屯村入境,从大四台子村北边屯出境,路段长1.5千米。有沈通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由大巴屯村入境,从于家村出境,路段长6.5公里。并设有高速公路收费口,位于于家窝堡乡于家窝堡村。柳河从大四台子村入境,大汉屯村出境,境内河道长13.6千米;养息牧河从彰武台门村入境从大巴屯村出境,境内河道长8.63千米。境内有桥22座,涵洞44处。
政区沿革
于家窝堡乡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府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隶属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在吴家屯。大汉屯、小四台子、大四台子、于家窝堡、彰武台门、大巴屯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为所辖乡。
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大巴屯、大四台子、小四台子、老窝堡、冯屯、破台子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据乡。年2月,隶属新民县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成立于家人民公社,隶属新民县。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仍隶属新民县。辖于家窝堡、大汉屯、大四台子、小四台子、老窝堡、大巴屯、彰武台门、付家围子、破台子9个村。年,破台子村并入小四台子村,付家围子村并入彰武台门村。于家窝堡乡辖于家窝堡、大汉屯、大四台子、小四台子、老窝堡、大巴屯、彰武台门7个村。
村屯名字及由来
于家窝堡村于家窝堡村,建制村。乡政府驻地,隶属于家窝堡乡。因驻地而命名。于家窝堡村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府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隶属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于家窝堡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在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新民县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于家窝堡生产大队随之更名于家窝堡村。于家窝堡距乡政府0.4千米处。东接老窝堡村,西与彰武县东六家子乡东六家子村搭界,南与小四台子村相邻,北与彰武台门村接壤。年,村辖于家窝堡、金家窝堡、周家窝堡、安福屯、黄家窝堡、邵家窝堡6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作农业人口46人,回族人口2人。总面积8.7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为.5亩,林地面积亩,草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瓜、蔬菜等。境内有7条砂石路,总长米。有桥粱2座,涵洞4处于家窝堡
于家窝堡,自然屯。乡政府驻地,村委会所在地。隶属于家窝堡村。清乾隆年间,山东一于姓人家搬到此地,搭起窝堡居住生活,立屯时,以家族姓氏加“窝堡”而取屯名“于家窝堡”。于家窝堡屯位于东经°43,北纬42°13东与老窝堡村毗连,西与彰武县西六家子乡甘九窝堡村接壤,南与小四台子相邻,北与彰武台门村搭界。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1人,回族人口2人。总面积2.67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西瓜。金家窝堡金家窝堡,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村。清道光年间,山东一金姓人家到此地落户,搭起窝堡居住生活,立屯时,以家族姓氏加“窝堡”取屯名“金家窝堡”金家窝堡屯坐落在于家窝堡村南部,距村委会0.5千米处。东与于家窝堡屯搭界,西与周家窝堡屯毗连,南与小四台子村破台子屯接壤,北与黄家窝堡屯相邻。总户数40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人。总面积1.33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西瓜。周家窝堡周家窝堡,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村。清道光年间,山东一周姓人家搬至此地,搭建一窝堡居住,立屯时,以家族姓氏加“窝堡”取名“周家窝堡”。周家窝堡屯坐落在于家窝堡村南部,距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于家窝堡屯毗连,西与安福屯接壤,南与金家窝堡屯相邻,北至于家窝堡屯搭界。总户数15户,总人口50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人。总面积0.67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西瓜。黄家窝堡黄家窝堡,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村。清乾隆年间,山东一黄姓人家来到此地落户,搭起窝堡居住生活,立屯时,以家族姓氏加“窝堡”而取屯名“黄家窝堡”。黄家窝堡位于东经°43,北纬42°13坐落在于家窝堡村北部,黄家窝堡距窝村委会1.5千米处。东与于家窝堡屯毗连,西与邵家窝堡屯接壤,南与周家窝堡屯相邻,北与彰武台门侯家围子屯搭界。总户数70户,总人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人。总面积1.67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西瓜邵家窝堡邵家窝堡,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村。清咸丰年间,山东一邵姓人家到此地落户搭起窝堡居住生活,立屯时,以家族姓氏加“窝堡”而取屯名“邵家窝堡”邵家窝堡座落在于家窝堡村北部,距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黄家窝堡屯接壤,西与彰武县四家村的甘九屯毗连,南与于家窝堡屯相邻,北与彰武台门村付家围子屯搭界,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8人。总面积1.67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安福屯安福屯,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村。清道光年间立屯,当地人为讨吉利、平安幸福之意而取屯名“安福屯”。安福屯位于东经°41,北纬42°13'。坐落在于家窝堡村西南部,距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周家窝堡屯毗连,西与邵家窝堡屯接壤,南隔线国道与小四台子屯相望,北与黄家窝堡屯搭界。总户数15户,总人口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人。总面积0.67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西瓜。老窝堡村
老窝堡村,建制村。村委会驻地在老窝堡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乡。因驻地而命名。老窝堡村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府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老窝堡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新民县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老窝堡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于家窝堡人民公社更名为于家窝堡乡,老窝堡生产大队随之更名老窝堡村。
老窝堡村坐落在于家窝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4千米处。东与大巴屯村相邻,南与小四台子村毗连,西与于家窝堡村接壤,北隔养息牧河与台门村搭界。年,村辖老窝堡、冯屯2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人,满族人口69人,蒙古族人口11人,总面积10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士。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菜料,境内道路长度米,沥青水泥路为4米,砂石路为米,土路0米。桥粱2座函洞2处。老窝堡老窝堡,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老窝村。年(清光绪六年),此处土地均归巨流河一个财主跑马占荒所有,并搭起窝堡,因此处窝堡为所有窝堡中最早的一个,故取名“老窝堡”老窝堡坐落在老窝堡村北部。东与大巴屯搭界,南与破台子屯接壤,西与于家窝堡屯搭界,北与老堡村冯屯毗邻。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29人,满族人口57人,蒙族人口4人。总面积8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蔬菜。冯屯冯屯,自然屯。隶属老窝堡村。清末年间,有冯姓兄弟三人从关里逃荒到此地落户立屯,故以姓氏取屯名“冯屯”。冯屯坐落在老窝堡村北部,距村委会2.4千米处。东与大巴屯村英岗子屯搭界,南与老窝堡屯接壤,西与彰武台门村付家围子屯搭界,北隔养息牧河与付家围子鄂屯毗邻。总户数38户,总人口96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7人,满族人口12人,蒙古族人口7人。总面积2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蔬菜。大巴屯村大巴屯村,建制村。隶属于家窝堡乡因地而命名,大巴屯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府警务局的第六警区,警区駐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隶属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駐地在吴家屯,大巴屯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大巴屯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大巴屯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大巴屯生产大队随之更名大巴屯村。大巴屯村位于东经°45',北纬42°12′坐落在于家窝堡乡东部,距乡政府5.5千米处东连大柳屯镇大柳屯村,西接老窝堡村,南与大柳屯镇利民村接壤,北隔养息牧河与大柳屯镇下营子村相望。年,村辖英岗子、窑上、长泡子3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0人,满族人口35人,总面积19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为亩,林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西瓜。境内有砂石路13条,总长米。有桥粱3座,涵洞13处。大巴屯大巴屯,自然屯。村委员会驻地。隶属大巴屯村。年(清雍正八年),有几户巴姓人家来到此地开荒落户。形成屯落后,因此地巴姓人家为大户,立屯时故取屯名“大巴屯”。大巴屯东与窑上屯相邻,西与老窝堡屯相接,北与英岗子屯搭界,南与大柳屯镇大柳屯毗连。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8人,满族人口6人。总面积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高粱、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菜料英岗子英岗子,曾用名东英岗子、西英岗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大巴屯村。清乾隆年间,屯后有一土岗子,岗上坟多、树多、鹰多,因“鹰”与“英”同音,故当地人叫英岗子。屯东有一条道路,因英岗子处在道路东侧,又改称东英岗子。东英岗子西边也有一个小屯,因处在道路西侧,故取名西英岗子。东英岗子和西英岗子何时相并一起,具体时间不详。因当地人多年习惯,而统称“英岗子”。
英岗子位于东经°44',北纬42°13'。坐落在大巴屯村东北部,距大巴屯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大巴屯眦连,西和北与老窝堡村冯屯相邻。南与老窝堡村老窝堡屯接壤,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人,满族人口4人。总面积4平方千米。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菜籽。窑上窑上,自然屯。隶属大巴屯村。清同治年间,从关内逃荒来一烧窑工匠在此地落户,并建起土窑,以烧制泥瓦盆为生,因居住地在“窑”旁,立屯时,故取屯名“窑上”。窑上屯坐落在大巴屯村东部,距村委会0.8千米处。东与南邻长泡子自然屯,西连大巴屯,北隔养息牧河与大柳屯镇下营子相望。总户数78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8人,满族人口8人。总面积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高粱、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菜籽。长泡子长泡子,自然屯。隶属大巴屯村。清乾隆年间,因屯边有一条长水泡子,故取屯名“长泡子”。长泡子坐落在大巴屯村东部,距村委会2千米处。东与大柳屯镇大柳屯搭界,西与大巴屯毗连,南与大柳屯镇杨家窝棚屯接壤,北与窑上屯相邻。总户数95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3人,满族人口17人。总面积4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性。耕地面积面。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菜籽。彭武台门村彰武台门,建制村。村委会驻地在彰武台门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乡。因驻地而得名。彰武台门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警务局的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彰武台门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为乡。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在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新民县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彰武台门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彰武台门生产大队随之更名彰武台门村。彰武台门村位于东经°44′,北纬42°16′坐落在于家窝堡乡北部,距乡政府6千米处。东与法库叶茂台镇二台子村相邻,西与彰武县西六镇陈坨子村搭界,南与于家窝堡村相连,北与彰武东六家子镇东六家子村接壤。年,村辖彰武台门、鄂屯、北冯屯、脱家围子、付家围子、侯家围子6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51人,满族人口人,蒙古族人口8人,回族人口7人,被市政府命名少数民族村。总面积16.65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草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等。境内有沥青柏油路有4条,总长1米,砂石路有17条,总长0米。有养息牧河,从彰武台门付家围子村入境,大巴屯村出境,全长5千米。境内有桥3座,涵洞4处。彰武台门彰武台门,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清康熙十一年),在此地建柳条边防御墙,柳条边有16个边门,靠养息牧河的边门,称为养息木门。清光绪年间,为纪念因驻守此边门的门客一个姓彰,一个姓武,边门附近又有烽火台,故以二人“姓氏”加“台门”取屯名“彰武台门”。彰武台门自然屯东与鄂屯接壤,西与彰武县东六家子乡陈坨子村六道门屯相连,南与侯家围子屯搭界,比与脱家围子屯眦邻。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人,满族人口人,蒙族人口7人。总面积4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等。鄂屯鄂屯,曾用名鄂家屯。自然屯。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清乾隆十九年),有鄂姓兄弟二人,从长白山来到此地落户立屯,故以“家族姓氏”取屯名鄂家屯。后因当地人多年习惯,而简称“鄂屯”。鄂屯坐落在彰武台门东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处。东与马屯接壤,西与彰武台门相邻,南隔养息牧河与冯屯相望,北与叶茂台镇二台子毗连。总户数55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人,满族人口人。总面积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等。北冯屯北冯屯,曾用名后冯家屯、北冯家屯。自然屯。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有一冯姓人家由冯家屯搬迁到此地,因居住地处冯家屯后面,也是北面,故取名后冯家屯。也称北冯家屯。后因当地人多年习惯,而简称“北冯屯”北冯屯坐落在彰武台门村北部,距村委会2千米处。东与大柳屯镇的上营子屯毗连,西与鄂屯相邻,南隔养息牧河与冯屯相望,北与法库叶茂台镇二台子村的二台子屯接壤。总户数43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有满族人口70人。总面积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等。脱家围子脱家围子,自然屯。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民国十九年),养息教河涨水将彰武台门冲毁,一脱姓人家为逃水灾搬迁到此地,立屯时,因居住地四周有土围子墙,故以“家族姓氏”加“土围子墙”而简化取屯名“脱家子”脱家围子坐落在彰武台门村北部,距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叶茂台镇二台子屯接壤,西与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六道门屯毗连,南与彰武台门屯相邻,北与东六家子镇双坨子屯搭界。总户数60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回族人口7人。总面积2.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付家围子付家围子,曾用名富家围子。自然屯。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民国十九年),养息牧河涨大水将彰武台门冲毁,一富姓人家为逃水灾搬迁此地,立屯时,因居住地周围有土围子墙,故以“家族姓氏”加“土围子墙”而简化取屯名富家围子。由于“富”与“付”是同音,因当地人多年习惯叫白了,把“富”家围子叫成“付”家子。付家围子屯位于东经°43′,北纬42°14′坐落在彰武台门村北部,距村委会2千米处。东与冯屯接壤,西与侯家围子屯相邻,南与于家窝堡屯搭界,北与彰武台门屯毗连。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人,满族人口人。总面积3.15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等。侯家围子侯家围子,自然屯。隶属彰武台门村。年(民国十九年),养息牧河涨水将彰武台门冲毁,一侯姓人家为逃水灾搬迁到此立屯,因居住地旁有土围子墙,故以“家族姓氏”加“土围子”而取屯名“侯家围子”。侯家围子屯坐落在彰武台门西北部,距村委会2千米处。东与付家围子屯相邻,西与彰武县西六家子乡甘九屯、四家子屯接壤,南与于家窝堡村黄家窝堡屯毗连,北与彰武台门、台门屯隔养息牧河相望。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3人,满族人口人,总面积3平方千米。地势较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主要经济作物花生、蔬菜。小四台子村小四台子,建制村。隶属于家窝堡乡。因驻地而命名。小四台子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警务局的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隶属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小四台子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小四台子现辖区域:新民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小四台子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新民县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为所辖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小四台子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小四台子生产大队随之更名为小四台子村。小四台子村位于东经°40′,北纬42°12′坐落在于家窝堡乡西部,距乡政府2千米处。东邻大柳屯镇民主村,西连大四台子村,南接大汉村,北与彰武县西六家子甘九窝堡村搭界。年,小四台子村辖小四台子、破台子2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数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4人,满族人口13人,锡伯族人口3人。总面积14.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砂碱性士壤。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1亩,水域面积亩,果园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寒富苹果、地瓜、蔬菜。尤以蔬菜生产最具规模,面积亩。境内沥青路有3条,总长4米,砂石路有12条,总长米。有钢筋水泥结构桥粱4座,灰沙结构涵洞8处。小四台子小四台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小四台子村。明朝时期在此修建烽火台,为御外报警所用。此地北有头台子、中有二台子、东有三台子、河西还有五台子,因柳河发大水将五台子冲毁。清雍正年间,因此处烽火台为第四个烽火台,当时此地人户较少,立屯时故取名“小四台子”小四台子东与破台子屯搭界,西与大四台子屯接壤,南与大汉屯连,北与于家窝堡屯相邻。总户数户,总人口数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34人,满族人ロ9人。总面积9.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砂碱性土壤。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以寒富苹果、花生、地瓜杂粮为主。破台子破台子,曾用名破炮台子,卜家破台子,自然屯。隶属小四台子村。清嘉庆年间一ト姓人家在此地落户,因屯后有一个年久失修的破炮台,立屯时故以此“建筑物”取屯名破炮台子。后因屯中以满族ト姓人家居多,又改称卜家破台子,再后来当地人嫌ト家破台子”绕口,而简称“破台子”。破台子坐落在小四台子村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处。东与大巴屯毗连,西与小四台子屯相邻,南与大汉屯搭界,北与于家窝堡屯接壤。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0人,满族人口4人,锡伯族人口3人,总面积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砂碱性土壤。耕地面积0亩,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以寒富苹果、花生、地瓜为主。大四台子村大四台子,建制村。村委会驻地在大四台子自然屯,隶属于家窝堡乡因驻地而命名大四台子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隶属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大四台子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小四台子为所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解放初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在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大四台子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窝堡人民公社,大四台子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大四台子生产大队随之更名大四台子村。大四台子村坐落在于家窝堡乡西部,距乡政府4千米处。东与小四台子村相邻,西隔柳河与周坨子镇赵坨子村相望,南与大汉屯村接壤,北与彰武县西六乡沙坨子、新屯子、甘九窝堡村搭界。年,大四台子村辖大四台子、北边2个自然屯。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0人,蒙古族人口35人,满族人口10人。总面积17.15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西瓜、菜料。境内有7条砂石路,总长米。有柳河由北至南从大四台子村入境,大汉屯村出境。河段长6.3千米。境内有桥3座,涵洞5处。大四台子大四台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求属大四台子村。明朝时期在此修建烽火台,为御外报警所用。此地北有头台子、中有二台子、东有三台子、河西还有五台子,因柳河发大水将五台子冲毁。清雍正年间,因此处烽火台为第四个烽火台,立屯时因此地人户较多,故取屯名“大四台子”大四台子屯东与小四台子屯相邻,西与北边屯毗连,南与大汉屯接壤,北与彰武县西六家子镇西六家子村甘九窝堡搭界。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人,蒙古族人口30人,满族人口10人。总面积11.14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西瓜、菜籽。北边北边,曾用名湾龙街、西边,自然屯。隶属大四台子村。清乾隆年间立屯,因靠弯弯曲曲的柳河,取屯名湾龙街。年(清光绪七年),因受柳河侵袭,当地居民搬迁至屯的西边立屯,以方位取屯名“西边”。后来又遭受柳河河水侵袭,当地居民搬迁到柳河的北边,以方位取屯名“北边”。北边屯坐落在大四台子村北部,距村委会1千米处。东与大四台子屯相邻,西和南隔柳河与周坨子镇赵坨子村赵坨子屯相望,北与彰武县西六乡沙坨子村新屯子搭界。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人,蒙古族人口5人。总面积6.01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西瓜、菜籽。大汉屯村大汉屯,曾用名双柳树、王家大汉屯,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隶属于家窝堡乡。辖大汉屯1个自然屯,以驻地命名。清乾隆年间立屯,因当时屯中有座庙,庙的东边有两棵大柳树,故而得屯名双柳树。庙西也有一个屯,屯中一王姓人家有一个畸形大汉,身丈八尺,因此取屯名为王家大汉屯,后来户数增多、屯子扩大,两屯连在一起,当地人取通称“大汉屯”。大汉屯现辖区域: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新民府巡警总局第三分局,分局驻地在公主屯。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年(清宣统二年),隶属新民府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新民县警务局第六警区,警区驻地在公主屯。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在吴家屯,大汉屯为管内主村。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的大柳屯警察署,大汉屯为所辖村公所。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大巴屯乡。解放初期,求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所在地大柳屯。年4月、隶属新民县第七区区政府驻地在大柳屯,大汉屯为所辖村。年3月,隶属高台子区,于家窝堡为所辖乡。年2月、隶属于家窝堡乡。年10月隶属大柳屯人民公社,于家窝堡管理区。年7月,隶属于家堡人民公社,大汉屯为生产大队。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撤销于家窝堡人民公社,设立于家窝堡乡,大汉屯生产大队随之更名为大汉屯村。
大汉屯村坐落在于家窝堡乡南部,距乡政府5千米处。东与大柳屯镇民主村、温平房村相邻,西和南隔柳河与周坨子镇赵坨子村相望,北与小四台子村接壤。总户数户,总人口1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18人,满族人ロ6人,蒙族人口4人。总面积15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沙土、碱土。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西瓜、菜籽。境内有砂石路6条,总长0米。柳河,由大四台子村入境,从大汉屯村出境,河道长6千米。境内有桥5座,涵洞8处。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