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印象
作者
杨凌云
“先秦西锤,和仲之族!”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由此得名!十六年前,我嫁入汉水之源,随夫成为一名西和媳妇!天水将妻子称纳婆,我理解是接纳、纳入老婆的意思,但肯定不是辣婆,那不符合天水人温婉的地域特色。我的母亲是兰州榆中县人,她们当地将老婆称婆娘,这也通俗易懂,既可当婆也可当娘,涵盖了女性的崇高地位!父亲的家乡庆阳最为奇特,将妻子称为袖子,我至今不知这是哪个字,是秀还是袖,如果是秀,还可理解为夸赞女人秀美之意,如果是袖子,便生出了对女人贬低之意,使人不得不想起中国一句古话:"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我们女人如果被比作袖子,可见无足轻重,因为衣服拆了袖子也可变成一件马夹,但这只是一种大胆的揣测,并无任何考证!丈夫的家乡陇南市西和县将妻子称为妇人,我理解既不是富人,也不是夫人,而是妇人!估计是女人的意思,但从古传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妇”这个文言称谓!我老公对外总是讲我妇人怎么怎么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人就妇人,尊重当地习俗吧!
西和县历史上曾是仇池古国,也是秦文化的发源地,同时西和是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每年七月七前后的乞巧风俗隆重而传统!从先秦至今,西和人追求勤劳,灵巧,善良的古老风俗一直传承,造就了西和乞巧文化仪式的完整保存,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我观察到当地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包括语言、饮食、文化,都留下了很多历史明显的印迹!
天水人称兄长的媳妇为嫂子,但质朴的西和人将嫂子统称为姐!我第一次到西和,老公的弟弟妹妹们亲切的唤我姐,乍一听,我以为叫错了!后来习惯了细品,发现姐比嫂亲切,瞬间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西和方言将玩耍称为狂,将出发称为横,将哭称为挣命,将铺东西称为霸上,将冒失称为冒,将少了称增了,这些语言还都相对好理解,最有趣的是将女孩子的头发流海称为瓦米儿,不知出自哪里?直到我的思绪一直飘乎到帕米尔高原,我才找到些许的共同点……
西和的饮食也很有特色,厚锅盔、麻烧饼、杠子面、羊杂碎……就洋芋一种食材,当地人也可以做出十多种花样,煮洋芋,烤洋芋,洋芋擦擦,洋芋泥,洋芋丸子,洋芋搅团,洋芋饺子,洋芋饼......西和人总是会有点骄傲的说,“我们西和洋芋的面比其它地方的饱!”虽然又是一句地道的方言,但西和洋芋的确好吃,当地人将土豆丝摊成的饼称为光屁股馍馍,话有些土,但这个饼没有衣服穿,可谓形象!
西和人特别实在,有一次我随公婆去参加西和亲戚的婚宴,道路窄人多,我紧紧跟着人流,前面的一个人突然停下脚步,我跟的太紧没刹住,我的头将对方的头猛撞了一下,我揉着自己的头,不好意思的望着对方,估计人家会大发雷霆,结果人家只是愣了一下,很有礼貌的笑着说,把你的头撞疼了吧!我现在回想那个场景都很滑稽,这就好比商场的女性试衣间里总是贴着一句话:“不要让我们的衣服破坏了你的口红!”话说的礼貌又不失分寸!这从一侧面表现出西和人的礼貌、质朴、含蓄、诙谐!
岁月匆匆,我成为西和妇人已十六年,婆家对我的关爱、包容,体谅让我深感到家庭的幸福!皆说西礼两县的人传统,但我认为传统中彰显出仇池古国、先秦时期的遗风与历史,和谐与礼仪!传统习俗能够如此完整的保留在当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件幸事!我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理解携趣做一描述,因无深入考证,只供茶余一悦!当然,做为一位西和妇人,我离当地灵巧,勤劳、吃苦耐劳的巧妇形象还有很大差距,自己鼓鼓劲继续努力吧!
年3月28日夜
更多精彩文章:
■方方:迷人的悬念没有结局
■莫言:我们的恐惧与希望
■贾平凹:好的活法不过这两个字
■[纪念海子逝世31周年诗歌展]春天献诗:以梦为马
■海子: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