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精品旅游路线五

线路一:兰州-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秦文化博物馆(参观永兴苹果基地.品尝礼县名小吃)-西和晚霞湖(品尝西和杠子面、诸葛军盔等特色小吃.购刺绣、宣纸、卢水粉条等特色旅游商品)-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品尝杏仁油面茶、马占祥馄炖等地方小吃.参观核桃博物馆、购核桃系列旅游商品)-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参观银杏博物馆、购银杏系列、山核桃系列旅游商品)-两当起义红色革命纪念园、张果老登真洞、云屏三峡(购狼牙蜜系列旅游商品)-宝鸡-天水-兰州;

陇南特色小吃

礼县热面皮

热面皮爽滑筋道,辣味十足,为礼县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

吃面皮有很大讲究。这讲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热和辣。热,必须是热水里煮过的碗。辣,讲究就多了。面皮的色、香、味主要都在辣椒上。辣椒得香而不辣。这样一来,往往一碗面皮里,有三分之一是辣椒。

辣椒得用热油烫得恰到好处。油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太热,辣椒会被烫糊,吃起来一股焦苦味儿。太凉,则激发不出辣椒的香味。辣椒里还要放上多种香料,这都是独家秘方儿,具体都是什么,别人无从知道。

如果此时再加一颗店家精心煮好的茶叶蛋,吃起来更是恨不得把舌头都咽下去。

罐罐茶

在礼县一带俗称“腤茶”或“煮茶”。熬煮罐罐茶很有讲究,火候要正好,茶盅不可有膻腥味,用水以山泉为最,河流水次之,井水最次。

礼县罐罐茶可分为清茶、油面茶二种。清茶在熬煮时先在茶罐中倒入水,然后下入较嫩的茶叶,煮沸后倒入茶盅加少许盐或白糖即可饮用。

油茶熬煮时先在茶罐中倒入少量清油,待油烧热后放入茶叶、油面熬炒,再加入水和少许食盐,煮沸后即可饮用。

西和锅盔

西和锅盔形似月亮银盘,一刀切开,柔韧雪白,好海绵一般,喷香可口,直径尺余,厚四寸见方,重约5斤左右,耐久放,一般可贮藏半月左右。

猪油饼

能与西和锅盔相媲美的当数猪油饼了。有人喜欢乘热食之,也有人喜欢凉了食用。凉了吃起来更妙,吃起来更脆。咬上一口慢慢地嚼,慢慢地品味,香而甜,甜而脆的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保你吃了第一口想第二口,越吃越爱吃。

杠子面

以其独特的爽滑劲道让人赞不绝口,它之所以爽滑除了有少份量的淀粉和在面里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擀面了,说是擀面其实是用一根胳膊粗的杠子压,杠子的一头固定在墙里,人骑在另一头来压,这样压出来的面,薄如纸,韧如绸,杠子面也就是由此得名。

单碗下锅,调料特殊,口味以酸辣为主,热吃凉拌,均皆适口。当地人把杠子面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他们喜欢吃杠子面就和兰州人离不开牛肉面一样。

成县马占祥牛肉馄饨

正宗老字号,来成县必吃美食,外地都没有这个味。

油茶麻花

麻花泡在油茶里,待到绵软后再食,此时油香、面香和着嚼碎的芝麻、杏仁、黄豆、花生干果的香味可一同把饥饿的感觉一扫而尽。

牛肉小炒

牛肉小炒,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

红川麻花

“红川麻花”以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齿颊留香闻名县内外。

徽县江洛棒棒面

江洛棒棒面配料中最主要的豆腐丁,江洛豆腐采用传统手法精制而成,外皮微黄,豆腐细而硬,炒出的豆腐丁香酥味美,保持着原味,口感独特。

圈圈馍馍

圈圈馍馍是个“时令”小吃,端午节前后陇南各县都有,但还是徽县的圈圈馍馍最好看,徽县圈圈馍馍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大河炉齿面

“要吃面大河店,要喝汤白水江,要吃包子徽县城。”这是徽县流传的一句儿歌。其中“面”说的就是大河店炉齿面。炉齿面以其口感“劲、柔、滑”为显著特点,形似炉齿为主要特征。目前大河炉齿面已经被收录在市级非遗名录中。

武都洋芋搅团

武都洋芋搅团,是当地极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它虽不登大雅之堂,难列佳肴食谱,土得掉渣,却憨得可爱,它那清爽香醇,缠绵悠长的独特风味,着实令人迷恋。

康县油面茶

又名罐罐茶。正宗的康县面茶是用茶罐子做出来的;茶罐子必须是土烧罐子;康县面茶有独特的“三层楼”形式,主要是指作为面茶的调料必须能分出来三层来。最好的调料是。油渣、蒜苗飘在上面、鸡蛋、核桃面浮在中间、豆腐、土豆沉在下面。

文县碧口豆花面

豆花和豆花面,是文县碧口一带四季皆宜的风味小吃,它营养丰富,质地洁白鲜嫩,调料精致,麻辣鲜香。

宕昌红军锅盔

红军锅盔是哈达铺有名的风味美食之一,食之干酥,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红军锅盔制作历史悠久,色样繁多,底平面突,突面形似牡丹,状如头盔,故名锅盔,也称穹锅。

锅盔是哈达铺人民当年献给长征红军的最高级食品。后来,哈达铺人民将锅盔的外观改成由八个瓣组成,象征红军的八角帽,名字也改为红军锅盔,以此纪念。

两当洋芋夹夹

线路二:兰州-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品尝杏仁油面茶、马占祥馄炖等地方小吃.参观核桃博物馆、购核桃系列旅游商品)-康县阳坝(参观茶叶、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购茶叶、食用菌系列旅游商品.品尝油面茶、豆花面、山珍系列地方小吃)-武都万象洞、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花椒示范园及花椒博物馆.品尝洋芋搅团、武都面皮、豆花子等地方小吃.购油橄榄、花椒系列旅游商品)-文县天池、文县白马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品尝杂粮系列地方小吃、购茶叶系列旅游商品)-武都-宕昌官鹅沟-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品尝杂粮系列地方小吃.购中药材饮片系列、红色旅游系列旅游商品)-兰州;

陇南特色产品陇南特产

文县高山茶

在文县碧口镇的李子坝,清代道光年间就开始种茶,至今还有多年树龄的老茶树。这里海拔米左右,云雾弥漫,漫射光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所出产的高山龙井茶更是甘肃茶叶的代表,干茶香气清纯,形状扁直。冲泡后汤色碧绿或呈清黄色,香气清高,滋味浓爽,耐冲泡。

徽县银杏

银杏为落叶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为橙黄色的核果状。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药用价值,全身是“宝”。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康县黑木耳

甘肃省康县特产,康县地处南秦岭山地,气候温暖而多雨,木耳丛生于椴木(腐木)上,形似人耳,故名“木耳”;黑木耳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营养成份,以及多种的维生素和少量的铁、钙、磷等微量元素。还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有益气、活血、润肠、清肺等功效!是一种珍贵的特产食用菌。年,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

两当狼牙蜜

两当狼牙蜜,甘肃省两当县特产。狼牙蜜因蜜源是狼牙刺而得名,主产于甘肃两当、徽县其实陇南各县均产高质量的百花蜜蜂蜜,两当狼牙密最为出名,两当狼牙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宕昌当归

哈达铺是甘肃省宕昌县的一个小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集镇。这里一向有种植当归的习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种植技术,这里产的当归质量堪称全国第一。宕昌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宕昌国时代。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归、大黄、党参、红芪为主的“四大家药”种植格局。

西和半夏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中国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半夏品质最优,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称。西和半夏由于产品品质优良,产量稳定,西和半夏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成县核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水土光热条件、多年的核桃栽植历史,使成县成为核桃的最佳适生区,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核桃之乡”。目前基地规模达到50多万亩、1多万株,今年的坚果产量将达到2.14万吨,“成县核桃”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

武都大红袍花椒

地处甘肃南部、居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武都花椒具有粒大饱满、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特点。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武都油橄榄

油橄榄是陇南市武都区“人无我有”的产业,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荣誉称号。全区共建成11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其中油品加工厂9座,年加工能力00多吨。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橄榄叶有效成分提取物等7大类、50多个产品。

礼县花牛苹果

礼县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适宜栽培区,先后被评为全国32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60个优质苹果生产点县和全省5个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之一。

陇南特色工艺品竹篮寨泥塑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竹篮寨泥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用于节日时陈列家室,也用于祭祀。据当地史料记载,可追朔至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年)。多少年来,竹篮寨泥塑艺人不断传承创新,手艺日渐提高,泥塑作品别具一格,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风格多样,色彩明快,堪称中国古典泥人艺术的奇葩。

陇南山核桃

山核桃是陇南山区常有的野生树种之一,其果实坚硬、不能食用,但可以经过精雕细琢加工成工艺品。

核桃雕是汉族微雕工艺品之一。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桃木称作“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由此“核桃”也被赋予了这样的神秘魔力,人们手中时常把握具有神秘力量的核桃,就能吉祥、免灾。

现在的核桃多为人们把玩之物,或者收藏.因其特殊材质和工艺,升值空间不可低估.在玩核桃的圈子里有一句口头禅“不雕不贵,一雕翻倍”。

西和刺绣

西和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村头巷尾时见绣娘飞针走线,且多采用本土出产的丝线,其特点“精、细、雅、洁”,主要有门帘、枕头、鞋面、鞋垫等,造型夸饰,讨人喜爱。

刺绣又称丝绣,属优秀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在丝绸、布帛、化纤织物上,用五彩丝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上下穿刺运动,构成各种优美图案、花纹或文字的工艺。刺绣在西和范围极广,凡有人群居住的村庄,都有从事刺绣的艺人。刺绣从古到今就在民间买卖流通,大多注重实用。

西和麻纸

西和麻纸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而著称,更以制作工艺精湛、造纸品质优良,适宜毛笔书写、书画装裱而深受书画名家喜爱。西和枸树皮麻纸是出产于甘肃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和县的小尺幅土著特产纸张,西和县多年也以出产传统工艺制作的麻纸而闻名。

宽川麻制品

宽川位于礼县东南部50公里、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宽川属典型的二阴丘陵区,气候温润,土质肥沃,素有“大麻之乡”称誉。宽川的麻鞋、麻布衫、麻绳等麻制品更是闻名遐迩。

最早,麻鞋、麻布衫、麻绳等这些纯民间手工产品,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自产自给品。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民间手工特产品成为当地群众藉以改善家庭经济的主要财源,逐渐走向了市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宽川麻绳、麻鞋等麻制品开始远销兰州、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省内外大都市,成为饮誉一方的农特民间工艺品。

西和剪纸

剪纸在西和俗称“窗花”,是乞巧妇女展示女红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过年时一般用来贴在窗户上作为亮窗的装饰。剪纸的内容与织绣工艺大同小异,也以动植物形象为主,寄予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愿。其形式多为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形象生动可爱,多以彩纸为材料,色彩强烈。

西和剪纸作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表现七夕主题的作品,多以七夕文化中的美丽传说为表现内容,如“牛郎织女”、“喜鹊搭桥”、“七夕相会”、“槐荫树下”等,一剪一裁颇具匠心。它们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充满了西和传统的民间精神,又传承着乞巧文化,看到精美处,往往让人赞叹不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