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市:一城尝遍三省美食的绿色乐土谈及甘肃,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河西走廊的壮阔与干旱的气候,还有那令人垂涎的红油麻辣粉、牛肉面与面皮。然而,陇南市的存在,无疑为这一固有印象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这座城市坐落于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的交界处,是关陇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这里不仅见证了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的繁荣,更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的栖息地,承载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作为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陇南市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和油橄榄产地,还拥有独特的茶叶种植和北亚热带气候。这里甚至拥有着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大熊猫,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被誉为“陇上江南”。在陇南,游客们可以尽享一城三省的美食盛宴,既可品尝到西北特色的牛肉面片、西和杠子面、锅盔等,也能尝到杂糅江南风味的米皮、豆花面等特色小吃。陇南市,这个坐落于甘肃东南部的绿色乐土,由一个区(武都区)和八个县(康县、文县、成县、徽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宕昌县)组成,总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其年的GDP总量达到了.4亿元,位列全省第九。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45.27%,水力资源尤为丰富,人均水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更是甘肃省人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此外,这里还是甘陕川“金三角”矿带的核心区域,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陇南市与多个省市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武都区作为陇南市的府驻地,拥有着丰富的行政区域和人口。它下辖了4个街道以及26个镇和0个乡,总面积达到了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为54.52万。在年,该区的GDP总量更是高达67.69亿元,位列全省之首。武都区被誉为“千年药乡”和“千年椒乡”,这不仅是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也彰显了其在农业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此外,它还是陇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变迁。
位于陇南市中西部,地处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气候条件独特,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向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这里拥有全国最佳的油橄榄适生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同时,白龙江、广坪河、西汉水等河流穿境而过,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地势上,武都区西北高东南低,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在此交织,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其中,擂鼓山主峰海拔高达米,被誉为“一眼望四季”的奇观。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形不仅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体验,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赞誉此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足见其地质资源的宝贵与独特。
此外,武都区还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铁路方面,兰渝铁路贯穿全境,为区域内的物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公路方面,兰海高速、平绵高速以及22//国道、省道等多条线路交汇于此,使得武都区的交通条件更为优越。这些交通线路不仅加强了武都区与外界的联系,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出行选择。
武都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曾是羌、氐民族的聚居地。在秦朝时,它属于白马氐族人,并设立了武都道,隶属于陇西郡。随后,西汉时期它又归属于武都郡和平乐道。魏晋时期,曹操和刘备曾围绕此地展开激战,最终以邓艾奇袭成都,导致蜀汉政权覆灭而告终。历经隋唐、两宋至明初,武都区的行政建制多次变迁,最终在明穆宗时迁至武都,并隶属于甘肃。民国初期,武都县获得解放,并归属于武都专区。年,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年,正式设立武都区。如今,武都区已经成功退出贫困县行列。
此外,武都区还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如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还有千坝草原、马营草原等广袤的草原景观。同时,这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龙凤山明山寺、佛堂寺等古寺遗址,以及三河镇广严院等历史古迹。
不仅如此,武都区还以独特的特产和民俗文化吸引着游客。洋芋搅团、凉粉等地道美食,以及油茶、米皮等特色小吃,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同时,这里还是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以及中药材和猕猴桃的重要产地。
成县位于陇南市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这里被誉为“陇右小江南”和“陇右粮仓”,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过境交通线路便捷,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同时,成县还是中国核桃之乡,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成县,这个位于陇南市东北部的“千年古县”,名字源自西周文、武、成、康的谥法。在春秋时期,这里曾是白马氐国的所在地,秦时则称为下辨道。随着历史的演变,成县在东汉时期成为武都郡的治所,魏晋时期更是见证了刘备遣将屯兵下辨的壮丽场景。南北朝时期,同谷县划属成州,元朝时又并同谷、天水二县入州,划属巩昌府。到了明初,这里正式更名为成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成县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还拥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西狭颂风景名胜区、鸡峰山、杜少陵祠等古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此外,裴公湖、泥功山、五仙山等自然风光也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成县还以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游客。核桃、大白菜、樱桃等特色农产品让人大饱口福;而蒜薹、水萝卜、柿子等新鲜蔬菜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此外,核桃油、豆菜蓬馍等地方特色美食也让游客在品味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是川陕甘三省的结合部,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雄黄山、白龙江等。同时,文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重晶石、铜矿等。这里与多个县市交界,交通便利,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文县这个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谥法命名的地方,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氐族人在此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县在不同时期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从西汉的阴平道到西晋的阴平县,再到唐代的文州,以及南宋、明初和康熙年间的多次变革,最终在年和平解放后,归属于武都专区直辖。如今,文县已退出贫困县行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里拥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如铁楼、阴平栈道遗址、洋汤天池等,每一处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同时,文县还以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游客。花灯戏、白马舞蹈等表演让人流连忘返,而谷云春茶叶、阴平冬枣等特色农产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徽县这个被誉为“陇上小江南”和“金徽县”的地方,位于陇南市东北部,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46%,南北部山区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同时,徽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铅锌、金、铁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文县还是徽县,都是充满魅力的地方。它们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特产和民俗文化,都让人流连忘返。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还可以品味到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风味。
徽县这个以元代的徽山驿为名的古县,历史可追溯至武都郡河池县时期。在曹魏时期,这里曾归张鲁控制后属蜀汉,南北朝时又属广化郡,唐朝时则属山南西道凤州。元朝时,南凤州更名为徽州,明清时期又划属巩昌府,至雍正年间徽州降州为县。年2月,徽县获得解放后,曾隶属天水地区。年至年期间,徽县与两当县曾短暂合并,而在年,徽县又划属陇南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徽县的麻沿河镇潘家沟和泥阳镇中集、冉庄、寇庄3个村为飞地,它们深入天水市秦州区和陇南市成县境内。
徽县境内拥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壮观的栗川砖塔、古老的大石碑、秀美的徽县三滩风景区等。同时,这里还盛产酥馍、罐罐茶等特色美食,以及泥阳泥塑、河池小曲等独特民俗文化。此外,徽县银杏、马勺、梭子脸谱等特产也深受游客喜爱。
礼县这个别称李店、秦皇故里的地方,同样充满魅力。它位于陇南市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可达米。这里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且矿种丰富,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境内过境交通线路便捷,包括公路(十天高速、景礼高速等)、国道和省道等。
礼县这个承载着深厚秦族、秦文化底蕴的地方,是秦国最早分封时的都城西垂宫的所在地。在唐朝时期,这里曾作为长道郡的治所李店,元朝时又设立了李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后来,因为“李”字被认为过于俗气,便借用了文雅的同音字“礼”,从而更名为礼县。在明初,礼县隶属于秦州卫,成化年间始置巩昌府,雍正年间则直隶兰州布政司。年8月,礼县获得了解放。在年至年期间,西和与礼县曾短暂合并,改称为西礼县。年之后,礼县又重新划属陇南地区。
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等,以及铁笼山(三国古战场)、秦皇湖等自然风光。同时,礼县还以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如礼县大黄、花椒、核桃等,以及独具特色的羊肚菜、酒柿子等美食。
西和县这个古属武都县的地方,在南北朝时曾隶属于仇池郡。唐朝时期,这里设立了白石镇,因宋、金讲和而更名为和县。后来,为了避免与安徽的和县重名,加上了西字,成为西和县,并隶属于利州路。在明朝时期,西和州被降为县,并划归巩昌府。民国时期,西和县隶属于天水专区。年,礼县的石峡镇和新民乡被划归西和县,而纸坊地区则在年被划归成县。年,西和县再次归属天水专区。然而,在年至96年期间,西和县与礼县曾短暂合并,改称为西礼县。最终,在年,西和县重新划归陇南地区。
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仇池山、晚霞湖、伏羲崖等自然风光,以及凤凰山、云华山等人文景观。同时,西和县还以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如半夏、西和麻纸等特色产品,还有乞巧节等民俗活动。此外,这里的美食也值得一提,如洋芋丸子、浆水面等地道的陇南风味。
宕昌县同样位于陇南市西北部,与西和县相邻。这个下辖个镇和4个乡的地方,总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地势复杂多变。白龙江、岷江等河流贯穿全境,地下水源丰富。同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也相当可观。此外,宕昌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锑、铅、锌等有色金属矿。
在交通方面,宕昌县也有着便捷的过境交通线路。铁路方面有兰渝铁路经过,公路方面则有兰海高速、22国道以及省道等道路通达四方。这些交通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宕昌县,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秦时曾属于羌道,隶属于陇西郡。随着历史的变迁,东汉时它又归属于武都郡。到了西晋,羌道被废止,但在“永嘉之乱”后,宕昌国将其割据。北魏时期,这里被称为宕州,而到了隋朝,名称又改为阳宕,并设置了宕昌郡。唐朝时,它再次成为宕州,并在北宋时与大潭合并。明初,宕昌隶属于巩昌府,清初则归并阶州。进入民国初期,阶州西固分州改为西固县,解放后隶属于武都专区。年,西固县治迁至宕昌,并正式更名为宕昌县。然而,在年至96年期间,宕昌县与岷县曾短暂合并。年以后,宕昌县正式划归陇南市所辖。
这里拥有众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八力草原和牛头寺景区等自然风光。同时,宕昌县还以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如宕昌党参、宕昌当归以及陇南甜柿等特色产品。此外,这里的美食也备受推崇,如洋芋丸子、浆水面等地道的陇南风味。
再来看康县,这个被誉为“陇上西双版纳”的地方,位于陇南市东南部。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还是甘肃茶叶的主产地。康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西汉水、平洛河等贯穿全境的水系和高达米的海拔。同时,它还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等多个美誉的获得者。过境交通线路方面,康县拥有公路(平绵高速、康略高速等)以及国道、省道等多条交通干线,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康县,这个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谥法为名的地方,在春秋时期曾隶属于蜀郡葭萌县。随着历史的演变,它先后归入了西汉的武都郡、魏晋的秦州,以及北宋的利州路。到了元明清时期,康县又划归巩昌府管辖。在民国初期,阶州更名为武都县,而康县则属于其境内。年,武都县析置出永康县,随后更名为康县,取意“安宁、康福”,以纪念北周时的康州。县治设于白马关,并于年2月获得解放。然而,在年至96年期间,康县曾与武都县短暂合并。年后,康县正式隶属于陇南市。
这里拥有众多迷人的景点,如康县阳坝的自然风光、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宁静以及白云山森林公园的壮丽。此外,茶马古道、黎氏民居等历史遗迹也让人流连忘返。而黑木耳、茶叶等特产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更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再来看两当县,这个位于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处的秦岭山区县。它属于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被誉为“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地势上,两当县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马蹄形,最高峰透马驹峰海拔达到米。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9%,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光热丰富且雨量充沛。两当县与徽县、天水市、凤县以及略阳县等地方交界,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交通线路完善。
两当县这个古称故道、固道的地方,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惠文王年间,那时便置有故道县。到了北魏,又始置固道郡两当县,因县内有两当河而得名。随后,在隋唐时期,两当县隶属于凤州。至北宋初年,因银矿开采的显著成就,增设了银冶监,并归两当县管辖。元朝时,两当县又改属徽州,而明初则属巩昌府。历经战乱,两当县于年2月获得解放。在年至96年期间,两当县曾与徽成县合并,设立两当区。年后,两当县正式划归陇南市管辖。近年来,城关镇更是于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两当县拥有众多迷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云屏河水利风景区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张家黑河自然保护区则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物而闻名;而杨店古建筑群和两当文庙大殿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领略到古县的深厚底蕴。此外,两当狼牙蜜、陇南绿茶以及陇南苦荞等特产,也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地方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