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新余县地名志版bull

枫树下,白竹塘,云津门……哪里是你梦牵魂绕的故乡,哪儿有你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图连载推出《新余县地名志》(版),带你走进老县城,回忆旧地名。。。

下村公社概况

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21个大队,个生产队,个自然村,8,户,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人,均汉族。

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份,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份。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西北的高虎寨海拔.2米。北部的笔架山高程.4米。东部的龙王寨海拔.4米。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个。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52,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量27,,斤,棉花面积10,亩,总产量担。经济作物盛产花生。马步凌的茶油,闻名全县。

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人,年产煤6万吨。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人,年产值69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人。小学21所,教职员工人,学生人。适令儿童入学率达90.2%。医院1所,江东分院1所,医务人员37人,病床25张,队队有医疗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历代人物:宋朝有张和,任监察御史。明朝有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张条,任山海关守备。梁寅,于明洪武年间授礼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县令。土地革命时期的邱明贵,任红军团长。周贵科,长征老干部,任九江市外贸局长。

行政区划?下村公社(1)

下村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0.5公里山坡下。南北公路并行横贯,东部有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通过,南有小江沿公路向东南流,小江西南岸丘陵起伏,依山傍水,交通方便。辖16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下村乡。解放初属江东区下村乡。年成立前进高级社。年属火箭公社前进大队。年属下村公社下村大队。年由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合为下村大队。9年分开为罗家边、造里、下村三个大队。

下村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在村东通过,夹子南北公路中间,村西南小江环绕,江流向南,注入孔目江。包括新屋、老屋、堂上、胡家、雷家五个村,共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后曾为贸易圩。(霞溪吴氏族谱)载:吴栖林、栖竹兄弟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从崇仁县竹楼迁此。谱记:竹虽折枝而林则干霄,其霞溪也。玉带、香泉、云蒸霞蔚,前对梅峰之文笔,后倚璜缑之泰山,蒙岭、秋岭铺张而来,狮山、象山停顿而锁,盘则回龙顾祖,局则翔凤朝阳。以山水奇秀命为霞溪,谐音,演变为下村。

山背位于下村北偏西1.5公里山脚下。东北傍千秋岭的尖山。26户,人。(陈氏族谱)清康熙九年,大全由闽迁居千秋岭。清乾隆年间,从千秋岭分居。以村背山而建得名。

熊家堎位于下村北偏西1.2公里山坡下。25户,人。(熊氏族谱)益成居赣州石城县柏中里。清康熙壬午年,客商而迁吉水之仁寿乡江家边。不久迁喻邑西北之熊家璦。以村址较高而命名。

瓦屋下位于下村西北1公星山坡上,西南傍公路。6户。39人。(陈氏族谱)清光绪初,由千秋岭分居。建村时村北有瓦屋旧址,故名。

上简坊位于下村东偏南0.5公里的上新公路旁。紧靠花鼓山煤矿。公社农机站、基建队驻此。15户,78人。C杨氏族谱)元至元年间,碧云由庐陵迁罗坊银杏树下。清康熙年间,文发由讴溪分居于此。始居简姓,故名简坊。因村南有下简坊,而冠以“上”字区分。

下简坊位于下村东南0.4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南侧,紧靠汽车站。61户,人。(茂冈何氏族谱)宋大中祥符间,琳公由铜坑徙茂冈。明洪武丙辰,碧硅由茂江迁此。现有何、梁、邱、彭,胡,吴、周、刘八姓聚居。公社驻地。设有下村食品站、下村税务所。

炉前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9公里山坑里。全境属丘陵地。中部有公路穿过,东西部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辖15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后属江东区江东乡。年成立五个初级社,后转为和平高级社。公社化时属火箭公社和平大队。年属下村公社和平大队。年与龙湖大队合并为龙湖大队。1年与龙湖分队,为炉前大队。

炉前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西两面小溪环绕。县城至仁和公路穿村而过。6户,36人。(村前叶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盛广从村泉迁居炉前。(上棚钟氏族谱)载立于清康熙年间从灌溪(高安)迁此。村处山坑,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火炉,村建于前,故名。

上棚位于炉前东北1.3公里山坡上。四周丘陵,东北靠仁和公社,与下棚合为一队。14户,81人。(上棚钟氏族谱)清康熙年间,载定由高安灌溪迁此。以肇基时搭棚而居命名。有上下棚之分,此村位于上,故名。

宫坑位于炉前北偏东1公里山脚下。北傍仁和公社。33户,人。(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文照从苑背迁此。村建于形似鲇形的山坑而得名。鲇与言谐音,简称言坑。

泗岭下位于炉前西北1公里山脚下公路旁。北接仁和,公社。32户,人。(邱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福建邵武府琬平县迁来。村建于三个山岭的下面,左有山洞,洞中泉水四季长流,至村旁,歧分四条小溪,故名。邱明贵于年参加红军贺龙部下任团长,年被敌捕,杀害于江东,现为烈士。

洋禾坪位于炉前东偏北1.3公里的雷公山岭下。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前通过。12户,69人。(陈氏族谱)之樟三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佩塘迁此。村建于阳光充足,地形平坦的禾场(坪)上而得名。谐音,演变为洋禾坪。

大棚里位于炉前东偏北0.8公里公路旁,田畈中央。东靠仁和公社。32户,人。(黎氏族谱)世昌之后裔于清道光年间,从水南桥分居。后有黄、叶、肖、陈、范、习、饶、丁等姓陆续迁入。兴村时以简陋的茅棚居住而得名。

关刀形位于炉前西偏北1.5公里的山隘口,四面环山。村前山成一字形,好象一柄大刀横置,故名。24户,人。现有曾、刘、张、廖,邱、林六姓。曾姓始居,从新干县迁来,已有十四代。(桂渔洲刘氏族谱)清末从中洲刘家迁小县,民国年间由小县迁此。

亭子下紧靠炉前西偏北0.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7户,50人。[桐林袁氏族谱)清雍正年间,赐鹏从峡邑大袁迁此。以村旁凉亭而得名。

莲花形位于炉前西偏北2.5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北与分宜县交界。3户,17人。龚姓从清江义城板桥迁来,已有七代。以地形似莲花得名。

何家坪位于炉前西面3公里山坑里,四面环山,西南靠欧里公社。2户,13人。林姓从欧里洲上分居,已有4代。村旁为一大草坪,以始居何姓而得名。

焦坑位于炉前西面0.6公里山脚下。村西靠大片油茶林山。8户,46人。(温氏族谱)浩通于明成化年间,由粤东嘉应州镇平县兴福乡砂尾徙喻西北长乐乡仁凤里焦坑。此坑缺水干燥,故名。

钩形里紧靠炉前西南0.2公里田畈中央小溪旁。村东有公路通过。10户,53人。(游氏族谱)清乾隆丁夕6,元略由钟家坑迁此。村傍两条弯曲如钩的小溪,故名。

冷水井位于炉前东南0.6公里山脚下。东靠仁和公社,西有公路通过。15户,87人。[廖氏族谱)东岳次子文敬于明万历年间,由水西枥元迁此。以村旁冷水井而得名。

新棚里别名芋麻棚。位于炉前南偏西0.7公里山坡上。仁和至县城公路在村东通过。13户,86人。(陈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之樟由佩塘迁此。建村时搭棚而居,故名。

步桥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10公里山坑里。东靠梅山水库,西傍小溪,东北靠山与水北公社接界。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产生队,5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属水北区上仁乡。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乡。合作化时成立邓家、步桥两个高级社,属水北公社管辖。年属虹桥公社邓家、步桥大队。年属下村公社店下大队。4年分为城坊、步桥两个大队。

大坑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四周丘陵起伏,形成较大山坑,故名。66户,人。(城坊李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天福由城坊分居。后有晏、刘、傅、陈,黎,廖,简、胡等姓迁入。

罗家位于大坑北偏东1.5公里田畈中央,北与水北公社接壤。包括店里,共22户,人。(罗氏族谱)学敏于明中叶,由北岗燕山迁此。

黎家位于大坑北偏东1.2公里小江东岸。东南靠梅山水库。63户,人。(上仁黎氏族谱)世智携三子文秀,文跋、文毓于清嘉庆年间,由水南桥迁此。

步桥位于大坑北面0.5公里小溪旁。东靠油茶山。86户,人。(桥头简氏族谱)荣昌传十二世孙于南宋嘉定年间,自老港分居。形容桥窄,只能步行,故名。

邓家位于大坑南偏西0.6公里山坑里。西傍小江。60户,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道年间,贵公由南昌府海南迁此。

城坊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9.5公里平地上,上新公路东侧。东部小江环绕,西部上新铁路纵贯,全境属丘陵山坑。辖12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属水北区水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店下乡。年划归江东区虹桥乡,转为联盟高级社。年属下村乡联盟大队。年属虹桥公社联盟大队。年属下村公社,由步桥大队和邓家大队合为店下大队。4年分为步桥,城坊大队。

城坊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上,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户,人。(城坊李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天立由水西泉塘迁此。南北山峦夹峙,宛若天然城堡,故名。以“城”命名的村有,城潭,城上、东城,城坊。

李家位于城坊北偏东2公里山坡下,上新公路西侧。北靠水北公社。12户,64人。(周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店下分居。以始居李姓命名。

舍坑位于城坊北偏西1公里山坡下,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上接仁和公社。25户,人。(喻氏族谱)宋天宝年间,可之由蒙阳析居社岗。村处蒙山支脉社山旁而名社岗。后以山坑含义和谐音改称舍坑。

余家位于城坊北偏东1公里田畈中央,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22户,人。(喻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会仁由舍坑分居喻家。年随新喻改新余而更名余家。

店下位于城坊北偏东0.5公里的小溪转弯处。介于上新公路与小溪之间。53户,人。(周氏族谱)元至元年间,濂溪由吉水泥田迁此。原名濂溪,以祖公命名。因谐音,演变为店下。

东城别名鲁东。位于城坊西北1,5公里的上新铁路东侧。上靠仁和公社。72户,人。(王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上高苟境窝迁此。(鲁氏族谱)龙公于临江潇滩迁北宅。清康熙十三年,由北宅分居。位于城潭东面,故名。

花堆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7.5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全境属丘陵地。辖26个生产队,12个自然村。户,人。耕地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岭下乡。年转为爱国高级社。年属江东火箭公社。划归虹桥公社花堆大队、桐树江大队。年由桐树江大队改为桥上大队。

0年合为虹桥大队。4年为下村公社花堆大队。

花堆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西靠上新公路,三面小溪环绕。47户,人。(刘氏世谱)明正统年间,永洪由水西上圩迁此。村建于土堆上,以花草芬芳的景色而命名。后有张,吴两姓迁入。

北宅位于花堆东北0.8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东南小溪环抱。户,人。(吟峰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喜公从会元坊迁此。谱记:“兴村时,鸾、凤二公家于其间,象山环拱,川水縈涧,兄弟吟啸其上,因号吟峰。兄弟分居南北,鸾公居北,曰北宅。”

卫东位于花堆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上新铁路西侧,西南紧靠桥上水库。北部丘陵,与仁和公社交界。41户,人。(醴溪吴氏族谱)荣福于南唐大保庚子年,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北有笔架山称为三峰,村旁有小溪横跨一桥,村处上游,故名桥上。0年修水库搬迁至桥东0.6公里处,更名卫东。

龙库别名龙溪。位于花堆西面1.2公里田畈中央,南有溪流汇入桥上水库。23户,人。肖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来。南北二山。小溪横贯,西有龙珠台,(梁寅葬此)为二龙抢珠。小溪名龙溪,流水入塘称龙库,故名。

先锋别名桥上。位于花堆西面1.3公里平地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东南溪流交错。41户,人。(醴溪吴氏族谱)南唐大保庚子年,荣福自崇仁郭里迁淦邑深圳。旋迁三峰桥上。村背笔架山,称三峰。村建小溪桥之上,故名。0年修桥上水库搬至桥的东偏南0.6公里处,建于卫东之南,为首当其冲之地而更名先锋。

石陂位于花堆西南1公里的山脚下,西北小溪环抱。介于上新铁路与上新公路之间。41户,人。(廖氏族谱)十九世孙于清康熙年间,从山南廖家迁此。拦溪筑石陂而得名。后有谢,吴姓迁入。

邹角里别名金泉。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山坡上。村西紧靠上新铁路和桥上水库。13户,71人。邹姓于清初迁来。后有彭、胡、廖、龚等姓陆续迁入。彭姓于清乾隆年间,从罗坊彭家洲迁来。以始居邹姓建村于偏僻的角落里而得名。

吟蜂别名峰头坑。位于花堆南面0.5公里山脚下,三面环山。户,人。(吟峰吴氏族谱)文接于北宋崇宁年间,由南宅(虹桥)分居于此。此地山环水绕,鸾凤二公常登峰峦吟诗,因号吟峰。凤公之元孙文接由南宅分居于象山之首坑,又名蜂头坑。

桐树江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坑里。村东紧靠上新铁路。25户,人。(稠岭邢氏族谱)宋乾道九年,南高由新昌(宜丰)迁此。村旁桐树成林,溪水环流,故名。

茶子坡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茶林山坡上,故名。上新公路东侧。14户,75人。(陈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高峰迁此。

大树棚位于花堆西南2公里上新公路东侧。4户,25人。袁姓于解放后从袁家迁来。四周树木参天,村处其,间,树荫复盖如棚,故名。

晏家位于花堆西南2.5公里山脚下。东靠袁家水库。24户,人。晏姓于清乾隆年间,由浒江晏家迁此。

虹桥大队位于下简坊东北8公里山坡上。东北有梅,山水库,东部与水北,马洪公社交界,三面小溪环抱,西有上新公路自西向东北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虹桥乡。年成立联合高级社。后为联合大队。年划归虹桥公社联合大队。年为花堆大队。2年和花堆大队分开为虹桥大队。

脑上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小丘旁,三面环小溪。55户,人。(余氏族谱)衮公六世孙彦忠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由闽邵武画锦乡避乱携家卜居峰下。至南宋隆兴年间,七世俊卿由峰下分居。村建于山丘高处,以地形命名。

芦茅沟别名湖茫口。位于脑上东北2公里的松山脚下,东北临近梅山水库。8户,51人。(东溪王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从石岗王家迁此。以村傍芦茅山沟而得名。

塘下位于脑上东北1.3公里山丘下,西靠小江。21户,人。(城坊李氏宗谱)载:宏通于明宏治年间,由城坊分居塘溪(塘下)。村西有塘,故名。

槎江紧靠脑上北偏东0.3公里的三条小溪汇合处。11户,69人。(吟峰吴氏族谱)敏翁于南宋景定年间,由浒水分居。以三条小溪交叉处而名叉江,因谐音演变为槎江。

浒水别名浒江上。紧靠脑上东北0.3公里山脚下。86户。人。(吴氏族谱)德英于宋政和年间,由南宅(虹桥)迁此。以此处溪流纵横交错之意而得名。

简坑位于脑上东南0.5公里山坡上,东面一大片油茶林山。18户,89人。(余氏族谱)俊良于宋绍兴年间,自峰下迁此。以始居简姓建村于山坑而得名。

会元坊紧靠脑上西南0.3公里山坡上。15户,83人。(吴氏族谱)宋靖康年间,由南宅迁此。南宋时此村出了三个会元,建有牌坊,故名。

虹桥位于脑上西南0.5公里山坡上,东西小溪夹流。88户,人。(吴氏族谱)宋太平兴国年间,凤公由清江迁此。村傍石拱桥,形似彩虹,故名。

湾里位于脑上西南1.5公里山脚下,两条小溪汇合村南,注入袁家水库。属大队园艺场,管理员15人。以柑桔、水稻为主。该村原有邹姓居住,7年迁居附近村,改为知青队,年撤队办大队园艺场。村处山弯水回之间,故名。

城潭大队位于公社驻地北面6公里山坑里。东傍桥上水库。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岭下乡。年划规虹桥乡里休大队。年转属江东火箭公社里休大队。年隶属下村公社桥上大队。1年兴修桥上水库,并为堆上大队。2年为城潭大队。

城潭大队驻地。座落山谷里,东北紧靠桥上水库,依山傍水。包括城潭新屋,共69户,人。老屋欧阳姓从罗坊湴田迁此,已有15代。南北两山对峙,宛若城墙,中间有小溪,故名城潭。相传村中有一山坡,称龙珠台,两边山峦起伏形似二龙,号称此地风水龙脉为“二龙抢珠”。还有吴、潘,杨姓聚居。

城上紧靠城潭西北0.3公里的山坑口。村东紧靠桥上水库。村北与仁和公社接壤。44户,人。(吴氏族谱)渤公于宋真宗年间,由三峰桥上迁此。村处城潭之北而得名。

梁家位于城潭西南0.8公里的山脚下,四面环山。16户,92人。(梁氏族谱)载:吉甫世居分宜湖泽台。宋景定年间,徙蒙峰藻岭之阳石门醴溪。明洪武年间,礼部主事梁寅,号石门。著有《石门文集》,诏修元史,以老病辞归,住宅依山傍水,泉水清澈,风景秀丽,尊称为石门醴溪梁家,后简称梁家。

桃仔树下位于城潭西南1.4公里山脚下,四面环山,北靠仁和公社。8户,54人。(李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千一由城坊分居。以村旁桃树成林而得名。陈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千秋岭迁此。

塘边位于城潭南偏西1公里山坡上。东北桥上水库渠道流经村东南。27户,人。王姓为主,由沙土东陂迁来,已有十五代。(北港张氏族谱)芳齐八世孙子明万历年间,由北港分居。村建塘畔而得名。

龙湖大队位于下简坊西北6公里处的小溪交叉处。西有水库,东部有公路穿过。全境属丘陵地。辖10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户,人。耕地5亩。解放前属江东区江东乡。解放初属江东区南元乡。年成立龙湖高级社。年划规江东火箭公社,由下住,甘秀?、苑背大队合并为民主大队。年分开为龙湖大队。1年与炉前大队分开为龙湖大队。

龙湖别名罗畲。大队驻地。座落平地,三面傍小溪,西靠后龙山。户,7人。(罗畲张氏族谱)子光于北宋咸平年间,偕弟从峡江县城上迁此。村处平地低洼,傍泉水塘,溪水汇集如湖,近处有后龙山,故名龙湖。张振华,现任宜春县副县长。明朝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

乌龟壳位于龙湖西北1.2公里山脚下,四周丘陵,南靠水库。24户,人。(张氏族谱)子光之后裔第三房于清咸丰年间,由龙湖分居。村傍小山,形似乌龟,故名。

王花田位于龙湖西面1.8公里山坡下,西与欧里公社接壤。27户,人。(李氏族谱)清康熙二十六年,大江由鲤江边(罗家边)迁此。此处田野丛生黄花草,因谐音简称王花田。

如何预约进馆

图书馆开放时间

每日上午08:00—11:30,

下午14:00—17:30(17:20后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少儿馆预约-6447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ly/12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