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筝”由“瑟”发展而来,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历史渊源古老,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以秦国最为盛行,后世人多称其名为“古筝”“秦筝”。按相关历史推断,古筝起源地在经甘肃省陇南市与天水市秦州区交接的西汉水流域。
关键词:古筝、秦筝、西汉水、起源、推断
一、“筝”的起源与流传
“筝”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使用历史古老,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尤以秦国最为盛行,故后世对其名有“古筝”“秦筝”之称。汉代人们把筝归为小瑟一类乐器,汉史游《急就篇》之三记述“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1]《急就篇》是一篇记录汉代法律职场、乐器器皿、服饰车马等各个门类以识字与常识体现自然及社会知识为功能的教科书,其注解筝是一种小瑟类乐器,“古筝”是源于古瑟一类的乐器,在典籍中“筝“名称晚于“琴”“瑟”名称的出现约三百多年。
由古籍及诗词记录可知,“瑟”的概念较广泛,种类繁多,体积有大有小,弦数多少不定。筝是属于体积较小的一类瑟,汉代应邵《风俗通》记载,汉以前筝为“五弦,筑身。”[2]筑形如瑟,但较古筝更小,有细项。演奏时左手握劲部,右手用竹片击之,与唐宋后的古筝差别很大,同后来的琵琶、阮之类弹拨乐器有相似之处,但迥异于古琴古筝等弹弦类乐器。应邵文中另有“并、凉二州,筝形如瑟”的记录。古籍的记录和大量的民间传说向后人传递出筝由秦人制造并在秦地流传的信息,至于无名氏所记“蒙恬造筝”说法则不可信,因蒙恬生活的时期秦筝已流行普遍。
瑟的产生与缫丝有关,历史上中国的弦乐器均以蚕丝作弦,粗弦用桑蚕丝上千根,细弦用桑蚕丝三百余根。琴、瑟是两种不同乐器,演奏、曲风、形制各有区别与特色。年考古人员在湖北枣阳市吴店镇郭家庙发掘曾国古墓群一号大墓,从墓中发现古瑟印痕[3]。这把瑟长1.3米,比曾侯乙墓中的瑟早约一百多年,是目前内地出土最早的瑟,年代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一考古发掘成果填补了从西周到战国早期近五百年间琴瑟的实物空白。
史书中关于筝的最早记录见《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在秦地广泛流传,是代表秦国音乐特色专属于秦国的本土乐器,后世称古筝为秦筝即由此而来。秦汉至唐宋时期,一直有描述秦筝的诗句。如:汉代曹植“秦筝何慷慨”,曹丕“秦筝发西气”[5];南朝鲍照“秦筝赵瑟挟笙竽“,沈约“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6],谢灵运“辟窗开幌弄秦筝“谢朓“秦筝赵瑟”[7]。李白“端居正无绪,哪复发秦筝“,张九龄“端居正无绪哪复发秦筝”,白居易“羌笛与秦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8],五代和凝“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9]北宋吕渭老“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北宋晏几道“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10],南宋蒋捷“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秦观“低按小秦筝”[11],元王晖“乐中无似秦筝大”[12]“东风里朱门掩映,低按小秦筝。”明康海“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13]“羞将离恨付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陈独秀“黄鹤孤飞千里志,不需悲愤托秦筝”,沈祖芬“任秦筝,零落雁行”[14]等等,这种叫法一直沿袭到民国,史书记载秦孝公时商鞅变法有法律强制父子分家别居的规定,这一规定有别于他国。古筝的起源,在民间有秦人因家庭变故分家分物时“父子、兄弟、姊妹”分瑟为筝的传说,如“秦人宛无义两女分瑟为筝”,“秦人父子兄弟分瑟为筝”[15],另有“秦人蒙恬造筝”[16]的传说,各种传说均围绕秦国产生,体现着古筝与秦人秦国之间的某种关联性,不能排除由体积较大的瑟改造成为小型制的乐器的可能。
二、“琴”“瑟”与“筝”的分流演化
从文字信息分析,已知甲骨文中并无“琴”“瑟”两字,只有“乐”字。甲骨文中“乐”字为上下结构,上“丝”下“木”,由此推断夏商周时期已有用于祭祀、占卜的简单丝弦乐器,制作时已用到丝或兽筋。以西周王室为中心区域的出土文物中多见鼓、钟、磬、笙、埙、箫、管等简单的打击吹奏乐器,并无弦乐器的出土和文字流传。中原王朝早期的祭祀物品有酒、鼎、牲畜、谷物、农具等,稍晚一些出现箫、管、钟、鼓、磬、铃等乐器。《诗经》收录的诗歌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其中有用于宴飨的《大雅》《国风》和用于祭祀的宗庙乐歌,但体现西周早期文化的《商颂》《周颂》《鲁颂》中无一篇提及琴、瑟,说明当时琴、瑟尚未出现。直到西周中晚期,在《秦风》《周南》《唐风》及《小雅》中才开始有了关于瑟的八篇记录[17],这与秦国加封为诸侯的时间大致相同。此后,随着弦乐的发展,“琴”“瑟”两字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类典籍中。
《周礼》《尔雅?释乐》《礼记》中的相关记载体现了春秋中晚期的弦乐发展情况,如《周礼》“士无故不撤琴瑟”[18],《论语》中孔子批评子路“鼓瑟不和雅俗”。孔子七十二贤人中的秦祖、石子明、壤驷赤俱通六艺,都是当时西汉水流域的秦人[19],《史记》《东周列国》中均有秦国女乐演奏的记录,其他地方均以男性演奏为主。这时瑟从宫廷重器逐渐普及到民间,开始有了从大型多弦的豪放伴奏乐器到小形制、精巧种类的分化,形成了成熟的独具魅力的音色,被各阶层人所喜爱,迅速从王族重器演变成普通君子修行的重要乐器。
唐代李商隐《锦瑟》诗写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0]晏几道诗有“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21]。欧阳修诗有“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22]从诗词记述看“筝”“瑟”都有弦柱,均用“调”的演奏手法。宋人周紫芝曾有“调宝瑟,拔金猊”[23]之句。刘过“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24]古筝弦数唐时十二、十三弦,至元明清时增到十四、十五弦,如今增至二十一弦或二十三弦,可看出古今不同时期古筝弦数或增或减一直在不停演变。唐、宋以后五十弦瑟不再流行,在以后的典籍词赋中很少出现。但据说在五十年代还有人在陕西曾亲眼见过大琴,是否为五十弦瑟有待考证。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播放的仿古小瑟演奏,其外形、体积、面板及岳山、琴码、琴弦、琴头、琴架等和筝几乎相同,演奏手法都以弹、按、扫、拔、刮奏、摇指等为主,从音色及外形看与今天流行的古筝并无差别。
三、瑟、古筝与早期秦人的关联
从各类典籍记录推断,春秋战国时瑟或筝在秦国赵国已经很流行,并且在乐器制作与演奏技法上领先与别国。秦国先祖与赵国先祖同源,同属当时的赢姓族源。但这一时期却少有相关弦乐文物出土,做为重点流传区域的陕西关中也没有出土过这一时期的筝、瑟,这与器物材质性能保存有关。距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筝是晚于有古筝记录之后几百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明器,长仅一尺多,为实木心。并不适合演奏,只是陪葬的模型器物。关于古筝质地,南朝梁时《秦筝曲》中记载用桐木造筝,另有说法认为古筝之“筝”的得名缘于用竹制作。隶书的“筝”字结构为“月”字头或“爪”字头上有“竹”,这说明经过改良的小瑟在演奏时手上戴了竹制义甲,义甲护手可以进行快速大开合的弹拨,促进了曲调风格的改变,由此使瑟易名为筝。瑟和筝的演奏手法从先秦的“鼓瑟”,唐宋的“调宝瑟”,到明清盛行的“弹筝”,其演奏手法的改变也体现了从瑟到筝的发展演变。瑟的种类较多,大小形制不一,弦的数量可多可少。在唱和时以伴奏为主,数弦可共用一个琴柱且琴柱较低,演奏时以数弦弹拨、刮奏夹杂拍打等“鼓”的形式为主;相较于瑟而言,筝在形制上体积有所缩小,琴柱加的更高,琴弦更紧致、弹性更大。在弹拨演奏的基础上出现了单弦弹按的发音,具有上下滑音、颤音、刮奏等,音色更加美妙丰富,曲调风格更完备。
秦人先祖最初在今陇南境内西汉水上游一带的礼县、西和为中心区域生活。《秦风》收录了秦穆公时及以前的《蒹葭》《车邻》等十首秦国歌谣,其中的《车邻》“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据《毛诗序》记载,描写的是秦先祖秦仲。《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25]秦仲生活在西周中晚期(公元前年左右),从描述来看,瑟不仅用于祭祀宴飨,已成为一种秦贵族悦人悦己的休闲乐器。秦人先祖非子因在西垂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今西和、礼县、天水一带),始号秦赢,有庄公、文公、襄公三代秦君在此立国定居。“僻在雍州不与中国同”,此后,秦人以发迹地古西汉水区域为中心活动范围向四周拓展,向东征领了渭水中下游广大地区。[26]年秦先祖西垂陵园在陇南礼县大堡子山被发掘,乐器坑出土了铜钟、镈与钟架、成套编钟、石磬、礼器、车马、兵俑等,从镈到钟共十一件乐器,其音域宽到三个多八度,可以演奏很多器乐,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专家的春秋早期断代结论同诗序注解描述情形完全吻合。年在宝鸡市文公之孙武公陵墓出土一整套青铜镈(扁型编钟),产生年代与制作精良程度胜于湖北随县出土的楚国编钟。从出土乐器的规模和数量可以看出,当时的秦人已拥有比周王室更丰富更大规模的乐队。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的秦简反映了有关十二律的名称以及生律法的一些情况,可知当时的秦音乐文化应比我们现在所知要丰富,不仅在当时盛极一时,而且还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中秦音乐文化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27][28]从乐器、音节、音律、和音乐功能可看出秦音乐文化之构成。完全具备演奏较高级别音乐曲调的条件。
《史记》《吕氏春秋》均记载了戎王欣赏秦穆公所送女乐演奏的秦乐后迷恋望归的故事,“秦穆公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还”[29]“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弓而射之。秦寇果到,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30]说明戎王听到的不只是常见的钟磬、吹管、箫鼓,可能有佐以丝竹弹拨的瑟、筝等异域器乐演奏。或许这时秦人的演奏方式已经在以男性“鼓”拍打,弹拨、抹挑为主的敲打吹奏基础上增添了以女性为主的弹按、抅托、刮奏、摇指等古筝特色元素,开创了后世古筝有女性弹奏为主的悠扬婉转的风格。自秦赢、庄公在西汉水流域始封经文公、襄公三代秦君,直至穆公崛起时“僻在雍州不与中国同”,秦文公从西汉水流域迁都关中至秦穆公时期虽历经几代君主,但时间上不过短短六十几年,在礼乐森严的古代,器乐的传承演变风格应是一脉想承的。秦人秉性尚武好歌,不受中原传统礼俗限制,民风开放,连年的征战、生老病死、聚散离别、艰难生存,使入主关中的秦人在音乐上形成了或哀婉凄美或悲怆高亢或得意豪放的独特秦韵风格的曲调,秦人钟爱的乐器瑟随顺时变也在不停的改进。琴弦粗细更明显,高低音开合更大。“施弦高、急”[31]使一弦一柱更便于加高柱码,使余韵更优美绵长清脆,配合唱腔酣畅尽兴。当今西和、礼县一带使用地道方言传唱的影子腔中既有明快婉转的“花音”,又有悲怆高亢的“苦音”,还有满堂和的“冒腔”。乡村社火中也分烈剧和缓剧两种形式。这种根植于秦人秉性深处的神秘的原生态娱乐方式仍是别具特色的秦声,古“瑟”到“秦筝”的演变也与此一脉相承。
四、古筝起源地推断
古筝的起源地应当在经甘肃省陇南市与天水市秦州区交界的古西汉水、下辨水流域。屈原《楚辞·大招》中写到“伏羲驾辩、楚劳商只”[32]。汉王逸注:“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33]。汉代刘向《楚辞·九叹·愍命》中也有“破伯牙之号锺兮,挟秦筝而弹徽”之句[34]。《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35]。仇夷即仇池,在今陇南市西和境内。从古至今乐器作曲定名惯用及物象形,以地名、物名或情形意趣、悲喜离别定名法则,如古曲《幽兰》《高山流水》《《鹿鸣》《望帝》《聂政刺秦王》《华胥引》等。浙江、河南、山东流传至今的三个版本的古筝古曲《高山流水》都很优美流畅,动人心弦。推敲曲名含义,或是指物或是言情。《驾辩曲》古已失传,含义已不可考,但传说曲调优美。因为秦国文字较周及老牌诸侯国较晚,司马迁《史记》记载自文公时才有了完善的文字记录,之前历史多以口传身授方式沿袭传承。秦统一以前在今西和县、成县设过下辨邑,汉代设下辨道。《成县新志》(沿革)记载“成县:禹贡雍州之地,始皇分郡属陇西,汉为武都郡下辨道。”[36]《汉书》记载“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统县九:武都、上禄、故道、河池、平乐道、沮、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37]《水经注》记载“按《晋书》:武都郡,统县五:下辨、武都、故道、沮、河池”“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38]“南河:县治南,一名下辨水,经下辨道故也。源二:一出亥邱山山穴,一出青渠堡,会东汉水入飞龙峡。”[39]下辨水是西汉水的重要支流,发源于西秦岭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西和县和成县境内,即今成县南河。关于武街,按《华阳国志》的说法即汉之下辨,浊水即今成县青泥河水系。据此,下辨故城不出今城至抛沙镇一带。《后汉书?郡用志》记载成纪古庖羲氏所生之地。《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40],仇夷既西和,正是伏羲故里,从相传伏羲的出生地西和县仇池山伏羲崖到下辨河流域,及西礼盆地史前文化遗址,方圆几十公里均属伏羲文化的活动区域,从古至今有大量的关于伏羲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驾辩”即“下辨”,是西汉水流域下游的一条河。因“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驾(jià)”和“下”(xià)在上古音中都属牙音,读法相似或含混。至今在汉字中“J”和“X”声部通用的字还是很多,比如酵(xiao)母在西汉水流域当地土语中读酵(jiao)母;系(xi)发音(ji),噱(jué)在本地土语中念(xué)。同一部首“叚”有发音为暇(xia)音的,又有发音为假(jia)的;交部首有发音(xiao)的洨,有发音(jiao)的较、茭、鲛、胶、郊等;夹部首有发音(jia)的荚,又有发音(xia)的狭;尧部首有发音(xiao)的晓、骁,有发音(jiao)的浇;佥部首有发音险的,有发音捡、俭、检的;见部首有发音现、苋、岘的,有发音笕、枧的;兼部首有发音嫌的,有发音缣、鳒的。由于在古汉语造字中“同声俱可相假”,所以古音方言中的“驾辩”和“下辨”发音含混。“驾辩曲”的曲名即因下辨水而得名,“驾辩曲”是伏羲所作还是秦人假托伏羲之名而作有待考证,但伏羲出生地又是秦人发祥地。秦人先祖西周初从山东远迁而来的外族,极有可能吸收兼并了本地文化。隶书中“奏”“秦”“春”字的结构仅分毫之差,“奏”或许是秦国专用,或许与秦国兴起的某种特有乐器有关。
随着秦人东迁,国力日盛,直至入主中原天下归一,秦人有足够的能力把瑟改良为筝,使其结构更完善精美,音色音准更佳,也使秦筝的传播范围东渐南移,与流传地的说唱、曲艺、音乐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如:中州古筝、客家筝、武林筝。后来又远涉重洋流传到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地,落地生根产生了伽耶琴、牙托克等琴种。但外形构造、弹按指法基本没变,只是在材料、外形装饰上、琴弦数量和演奏技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早在多年前,就有古人类在西汉水流域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周秦文化、巴蜀文化等在这里互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自然条件上气候温润、嘉木良禾、桑田沃土,具备制作木制丝弦乐器的必备条件。流行在今西和、礼县一代活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的乞巧民俗,专家考证它起源于先秦,是秦人为纪念善织的先祖女修而形成的祭祀活动,是集信仰、音乐、歌舞为一体的民俗活化石。盛行于秦时的春倌说春习俗至今在西汉水流域民间仍保留传唱,作为秦腔雏型的影子腔(即皮影戏)也传承经久不息。古老的神话传说、春倌说春、影子腔的道情、仇池山歌、乞巧、庙会、祭神等民俗活动,体现着西汉水下辨水流域古老文化的渊源和深遂。作为秦人早期主要活动区域的西和县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紧邻西和、礼县的甘肃天水市有全国最大的伏羲文化节,并举行隆重盛大的公祭活动。
五、结论
陇南西汉水流域是伏羲文化的源头,也是秦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承认“秦筝”所指的“秦”不仅指今天的陕西,更倾向于秦人最早的发迹地古西汉水上游地区与天水秦州地区。在秦汉至唐宋广泛流传筝的地区或最早出土筝的江南、吴越等区域,对于“筝”从未见诸如“楚筝”“越筝”类以其他地域冠名的称呼。另又有“赵瑟”一说所以,“秦筝”即意为秦人所创之“筝”,早期的秦人生活于古西汉水地区与天水秦州地区,则筝的起源地应该在古西汉水流域地区及附近的天水秦州地区。
注释:
[1](汉)史游:《急就篇》之三
[2](汉)应邵:《风俗通之》
[3]新浪新闻-01-:57:16来源:荆楚网或年1月6日楚天都市报讯。
[4](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史记》卷八十七卷,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卷。
[5](汉)曹植:《箜篌引》、曹丕:《善哉行》
[6](南朝)鲍照:《代白舞歌词》,(南朝)沈约:《咏筝》
[7](南朝)谢灵运:《燕歌行》,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
[8](唐)李白:《春日行》,张九龄:《听筝》,白居易:《废琴》
[9](五代)和凝《江城子》
[10](北宋)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11](南宋)蒋:《捷贺新郎》
[12](元)王晖:《水龙吟》
[13](明)康海:《闻筝》
[14](民国)陈独秀:《本事诗》,沈祖芬:《锁窗寒》
[15](宋)《集韵》“秦俗薄恶,有父子争瑟者,各入其半,时名为筝。(唐)赵磷:《因话录》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史。”日本17世纪元禄年间冈厂注《乐道类集》中有秦女二人分瑟为筝一说。
[16](汉)应邵:《风俗通》。
[17]《诗经》:《秦风?车邻》《周南?关雎》《唐风?山有枢》《小雅?堂棣》《小雅?鹿鸣》《小雅?莆田》《小雅?鼓钟》《召南?定之方中》
[18]《周礼?礼记?曲礼下》
[19](清)道光年间吴可读任伏羌教谕时,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石作蜀、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徙,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
[20](唐)李商隐:《锦瑟》
[21](宋)晏几道:《菩萨蛮》
[22](宋)欧阳修:《生查子》
[23](宋)周紫芝:《鹧鸪天》
[24](宋)刘过:《四字令情深意真》
[25](汉)王逸注:《毛诗序》
[26]《山水陇南?收藏》篇,甘肃文化出版社,年12月出版
[27]参见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方建军,中国音乐学季刊年第2期《从乐器音节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
[28]《秦西陲陵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文物鉴赏》之《文物签定与鉴赏》年第9期,作者张伟。
[29](汉)司马迁:《史记?秦本记》六十九页
[30](春秋)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雍塞》
[31](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第22篇。“瑟,施弦张之瑟瑟然也。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32](战国)屈原:《楚辞?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句,汉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
[33](汉)王逸:屈原《楚辞?大招》注解
[34](汉)刘向:《楚辞·九叹·愍命》
[35](南宋)罗泌:《路史》《路史》“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
[36](清)黄泳第:《成县新志》(沿革),乾隆六年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收书,影印本第93页。“成县:禹贡雍州之地,始皇分郡属陇西,汉为武都郡下辨道。
[37](东汉)班固:《汉书》“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统县九:武都、上禄、故道、河池、平乐道、沮、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37]
[38]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水经注》记载“按《晋书》:武都郡,统县五:下辨、武都、故道、沮、河池”“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
[39](清)黄泳第:《成县新志》(山川志?形胜),乾隆六年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收书,影印本第页。“南河:县治南,一名下辨水,经下辨道故也。源二:一出亥邱山山穴,一出青渠堡,会东汉水入飞龙峡。”
[4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郡用志》23页。(南宋)罗泌:《路史?后记》
作者简介:麻向莉,女,出生七十年代,甘肃陇南两当县人,年毕业与天水师专美术系,业余坚持绘画创作,年在北大艺术学院苗再新工作室研修国画,现任甘肃徽县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