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西和县乞巧节

白癜风换肤计 http://m.39.net/pf/a_7640572.html

29

Apr.

●历史上的今天●

年4月29日,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动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甘肃的乞巧习俗主要流传在西和县漾水河流域各乡镇(十里、长道、稍峪、卢河等),以及西汉水上游西和县与礼县接壤的十多个乡镇(祁山等)。这一民俗活动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风俗曾出现衰落,改革开放后得以复苏。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保护、扶持、引导下,乞巧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兴盛。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年10月,乞巧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年6月,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西和、礼县的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乞巧中的“巧娘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较而言,西和县的乞巧活动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西和县志》载:“从七月初一至初七日,进行乞巧活动。妇女连日歌舞,用歌词乞求巧娘娘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也常常抨击封建买卖婚姻。”史书记载迎送“巧娘娘”的过程有“接请、梳头、教线、取水、转饭、送别”等环节。

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下旬就开始准备,七月初一正式开始,到初七结束,历时7天。活动内容分为坐巧、迎巧、寻亲、乞巧、送巧五个阶段。“巧娘娘”进门出门都要鸣放鞭炮。

坐巧:是过乞巧节的准备阶段。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商议“巧娘娘”要坐在谁家,一般是在有未出嫁姑娘、房屋比较宽敞、父母比较开明的人家里“坐巧”,每家要提前10天生两碗麦芽或玉米芽,芽长要达到15厘米以上。媳妇们要编创歌唱家乡变化的新歌词,姑娘、少女们要排练舞蹈。七月初一的前一天,姑娘们穿着新衣结伴而行,到纸马店去“请巧娘娘”(即买“巧娘娘"纸偶),请回后安坐在上席,摆上新鲜水果、油炸面食等供品,并将准备好的麦芽或玉米芽摆在供桌显眼位置,以待乞巧时掐“花瓣”。一个村子坐巧的户数没有限制,大多数是一家,大一些的村子往往有两三家。

迎巧: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或七月初一晚(忌称“三十",如果遇上三十也要叫作二十九日),妇女们梳洗打扮,姑娘们还要精心化妆,排着队,唱着“迎巧歌”,由领头的端着“巧娘娘”像和麦芽(玉米芽),到村边或郊外的河边,朝西跪地,点蜡、上香、焚纸、放鞭炮,迎接“巧娘娘”下凡。迎回“巧娘娘”后要在院里载歌载舞,欢闹至夜深。

寻亲:从七月初一到初七的7天时间,都是“寻亲”时间,也是唱歌跳舞尽兴娱乐的时间。乞巧节因“寻亲”而扩大了活动范围,变得更加热闹喜庆。妇女、姑娘和女童们,不分年龄大小,均盛装打扮,端上麦芽和香、蜡、纸、炮,列队到邻村和周围村庄坐了“巧”的人家去“寻亲”,主家要放炮相迎。“寻亲”队伍先向“巧娘娘”行跪拜上香之礼,然后唱歌跳舞,要将准备的节目演完后才离去。“寻亲”是互相的,不能有来而无往,即使是同村,也不例外。这期间,寻亲队伍要到附近的寺庙去祭拜土地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一进农历七月,歌声、舞蹈和鲜花就占领了城乡每个角落。路上随处可见花枝招展的“寻亲”队伍,走进任何一个村子,都能看到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气氛之热烈,赛过了春节。

乞巧:七月初七进行乞巧活动,当地叫“照花瓣”,在“坐巧”之家进行,是整个乞巧活动最具特色、最有意义的内容。“照花瓣”之前先要“迎水”。初七早晨,参加乞巧活动的女人们要早起,在天亮之前到村外的水泉里取回当天的第一罐水,准备“照花瓣”用,这叫“迎水”。迎水的去路上过河时,每个人要将头发剪几根丢入水中,以供喜鹊搭桥让织女和牛郎相会。到了晚上,女人们在碗中倒上泉水,唱着“乞巧歌”,将麦芽(玉米芽)掐一根放进水中,在灯下观看碗底的影子,通过对所照影子的解读,预测未来、表达愿望,祈求巧娘娘赐予自己慧眼巧手或美满婚姻。

送巧:七月初七晚上十一点至十二点进行“送巧”活动,是乞巧节的尾声,也是整个活动中最让人动情的场面。晚上十一点一过,女人、女孩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手持蜡烛,走在最前面的人用盘子端着“巧娘娘"像和麦芽(玉米芽),一路唱着“送巧歌”,到村外河边曾经迎接“巧娘娘”的地方“送巧”。“送巧”时,众人心情沉重,恋恋不舍。到河边后,大家跪地,为“巧娘娘”上香、焚纸、磕头,唱着“金香银香满路香,我送巧娘娘上天堂”。最后将“巧娘娘”纸偶焚化,将麦芽(玉米芽)扔进河中。此时大家的情绪达到高潮,有的妇女流下惜别的泪水。

乞巧活动中的“巧娘娘”是一具高一米上下的纸偶。她高挽发髻,身着彩衣彩裙,脚穿花鞋,右手执绳刷,左手持手帕或花篮,立于莲花座上。面容姣好,亭亭玉立,好似仙女下凡。除鞋是泥做的外,其他都是用纸做成。

乞巧活动中的歌曲按活动的程序主要有接巧歌、巧娘娘歌、迎水歌、乞巧歌(照花瓣)、送巧歌等。这些歌的内容主要反映各个正在进行仪式的程序,表达妇女们心底的美好愿望。如:

迎水歌

二月里,土消了,才把地埂背高了,

地埂背得实好看,点下的黄豆曳了蔓。

衣裳穿好快梳头,豆芽端上迎水走。

我给水神爷放炮哩,水神爷把我拨调哩,

我给水神爷插蜡哩,水神爷给我照花哩,

我给水神爷把香插,水神爷给我照莲花。

巧娘娘,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

乞巧歌(照花瓣)

巧娘娘,巧娘娘,快给我娣妹赐花瓣。

赐双巧手会绣花,花儿红来叶儿繁;

赐给我一副巧心眼,做的饭菜馋神仙;

赐个阿家懂瞎好,赐个女婿懂人言。

还有《黄河岸》、《十根竹子》、《早上香》、《麻节节》、《进状元》、《拧草墩》、《卖花线》、《绣扇子》、《铰样样》等。即使同一首歌,每个地方的唱词、唱法又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西河县的乞巧节前后历时7天,是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较长的节日之一。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严格的时序性,坐巧、迎巧、乞巧、送巧环环相扣,有先有后,不能颠倒。“照花瓣”之前必先“迎水”,“巧娘娘”出门进门之前必先放炮。在活动中既有接送、供奉神灵的内容,又有跳舞唱歌、走亲访友的内容,既娱神、又娱人。它作为一个古老的汉民族文化习俗,反映了广大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西和乞巧风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发掘、抢救、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探究西秦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乞巧民俗是农村女子娱乐、狂欢、精神解放的重要方式,是女子集中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挖掘、保护乞巧民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提高女子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西河、礼县一带的乞巧节作为广大妇女的节日,本身就是体现女子心灵手巧的一个平台,同时又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广大女同胞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通过广大农村女同胞们一代一代的传承延续,使得这一古老的汉民族风俗得以传承保留。目前,熟悉、热爱整个乞巧活动的人有雷希桂、董丽琴、张月兰等。雷希桂生于20世纪40年代,从小看着长辈组织、参与乞巧活动,长大后参与当地每次举办的活动,熟悉活动中仪式及歌、舞表演,不但是参与者,更是当地有名的组织者,还热心指导传承给年轻人。年,雷希桂、董丽琴、张月兰被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乞巧节代表性传承人。

End

来源

《多彩风情——甘肃民俗》

图片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灵魂以心印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ezx.com/xhxhj/6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