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珍藏历史;
镜头,记录发展。
当我们用照片串起岁月流痕,当我们用照片组成发展脉络,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感动,我们更加清晰地倾听到西和这片热土上,从历史纵深处走来的铿锵脚步。
这次展览以西和记忆为主题,由前言、主体、后记三大板块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民国时代、红色记忆、峥嵘岁月、公仆剪影、改革春风、抢险救灾、旧城新貌、如画家园八个篇章。征集精选各类摄影作品余幅,全面反映西和的社会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西和县老摄影艺术家包连庄在他一生拍摄和收藏的1万余幅老照片中挑选出了余副摄影精品。同时,包连庄在西和县档案馆馆藏20万幅照片中,遴选出了幅珍贵历史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上溯至民国十三年(),截止于年7月,时间跨度大,照片内容丰富,涉及到近现代以来西和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第一篇民国时代 解放前的西和县,经济萧条,匪患时起,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和仁人志士不断探索,艰难前行,先后创立了西和县淑和女子学校、西和县立初级中学,编修《西和县志》,修建西盐公路(西和至盐官),成立县金库、银行、法院、邮政局等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和儿女踊跃参军,共赴国难,西和知识青年30多名应征编入青年远征军师。抗战中45名西和健儿壮烈殉国,有19名将士入祀兰州中山陵忠烈祠。第二篇红色记忆 红军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途径西和,宣传革命主张,播撒革命火种,筹备“成徽两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西和地下党创建革命武装青崖梁游击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腐朽统治。抗美援朝期间,西和县及时成立县抗美援朝分会,创办《抗美援朝》小报,10余万群众参加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多名爱国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 赴朝作战,全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捐资万元购买飞机大炮,写慰问信封,送慰问金.9万元、慰问袋个、军鞋双、针线包个。第三篇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朴实的西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带下,战天斗地,大干苦干,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寿命从解放前30多岁提升到现在70岁以上。第四篇公仆剪影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西和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关爱,在平方公里的西和大地上,留下了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脚印,他们既是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也是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第五篇改革春风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西和从此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瞩目成就。第六篇 抢险救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和发生了流传特大自然灾害。年西和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部分地区、降雨量高毫米,山洪爆发,河水暴涨,山体滑坡,交通、电力、通讯相继中断。8月3日,石峡街河堤决口,街区洪峰高达3米,造成61人遇难。8年“5.12”特大地震波及西和,刹那间,天摇地动,尘土飞扬,房屋倒塌,电路损毁,通讯中断,道路垮塌,人心恐慌。地震造成12人死亡、人受伤。 两次灾害情况各异,抢险救灾异曲同工。灾情发生后,西和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开展抢险自救,中央、省、市(地)领导亲临西和一线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先后出动空军直升机15架次向灾区空投物资,部队派出工兵营抢修祁西、西成公路,第二炮兵部队赶赴地震重灾区抢险救灾,社会各界全力支援西和人民战胜灾害建设新的家园,建立了深厚情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第七篇旧城新貌 穿越时空隧道,透过镜头画面,探视历史的波澜,回眸沧海桑田,一幅幅清晰的照片,昨天就在眼前,这既是新闻工作者的汗水与甘甜,也是西和发展变迁历程的见证和再现。第八篇如画家园 伏羲生处、仇池故国、乞巧之乡。敢干肯干的西和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面贯彻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双联行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均取得巨大发展和辉煌成就。瞧,一幅幅图片,既是如画的家园,又是岁月的沉淀。后记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知兴衰,谋发展。这次图片展是西和县馆藏资源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多年来,西和县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掘和征集包括图片档案在内的一切档案资源,不断丰富馆藏档案的内容,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让更多的档案资源走入全县人民的眼帘,激励和鼓舞全县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为全县文化大繁荣社会大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光添彩!转自:陇南西和发布
广告投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