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赴沂源西里镇研学旅行活动侧记
临淄区外国语实验学校魏芳龄
春暖花开心欢畅,莺歌燕舞踏青忙。不知不觉间,户外已是春意盎然,一颗向往大自然的心早已按耐不住激动和迫切。看青山生机盎然,观绿水宁静清澈,听鸟儿婉转歌唱,赏沂源十里桃花飘香。我们游学去!窗外阳光正好,车内欢歌笑语,汽车疾驰在驶往目的地的旅途中。
4月2日上午9点半,汽车到达沂源西里镇,由淄博晚报社组织的赴沂源县西里镇研学旅行活动在蝙蝠峪村拉开帷幕,临淄区实验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近百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一站朱彦夫纪念馆理想信念之旅
4月2日上午10:00,同学们来到张家泉村朱彦夫纪念馆。朱彦夫同志的外甥、退休教师赵老师义务为大家担任了解说员。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一个伟大的朱彦夫形象浮现在大家眼前。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年出生的朱彦夫,14岁参军,16岁入党。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战斗。年冬天,在抗美援朝的一次空前惨烈的阻击战中,朱彦夫身负七处重伤,他的两只小腿、两条前臂被全部截去!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睡,他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是何等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拔的英雄精神。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村支部书记。年,朱彦夫毅然放弃了在荣军辽养院的生活,独自回到了沂源山区老家。他以自己的才能,胆识和人格魅力,全票当选成为张家泉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此,24岁的朱彦夫以重残之躯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磕磕绊绊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他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打机井,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花椒园……他一干就是25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他担任村支书25年,却从不曾领取过一分钱报酬!朱彦夫以他对理想信念地执着追求、对命运坚韧不屈的抗争,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歌。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时代楷模。年,因患肝炎,他从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病愈后,年近50的他该安享晚年了吧?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吧?没有,他又要著书立说写小说了!一个一天正规学校没上过,四肢全无、双目近乎失明的人,要写书岂不是痴人说梦?这件事在别人来说办不到,但在他,一定能办得到,因为他是朱彦夫。朱彦夫对文化知识和崇高信仰的不懈追求,是他著书成功的关键。朱彦夫每天用嘴含着笔或双臂交叉夹着笔练习写字,为了写好小说,他还买来文学书籍为自己充电,像《林海雪原》《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他都充分阅读过。7年7易其稿,朱彦夫终于完成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的创作,后来又出版了《男儿无悔》这部自传体小说。这两部著作,是朱彦夫用生命写成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时代楷模朱彦夫。
参观完毕,同学们收获满满。李柏臻同学说:“通过参观学习,我充分理解了朱彦夫的幸福观,朱彦夫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极限人生》,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奋斗着,就是幸福的。”
第二站西里镇蝙蝠峪村生存挑战之旅
4月2日下午2:00,同学们来到鲁能沂源希望小学。在这里,举行了简短的研学旅行开幕仪式,淄博市教育局驻沂源县西里镇蝙蝠峪“第一书记”刘发德同志介绍了村庄变化,临淄区实验中学和外国语学校向鲁能沂源希望小学赠送了学校文学院出版的图书余册。来自英国的、临淄区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外籍教师Paddy与希望小学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一对一交流,激发了同学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英语学习的信心。
开幕仪式之后,本次研学的重头戏——生存挑战正式展开。主持人详细讲解了活动要求,特别强调两点:一、带队老师不能指导,只能给组里同学服务;二、挑战必须在下午6点结束,否则得分为零。这使得同学们既兴奋又紧张,个个跃跃欲试。
同学们面临8项挑战:挑魔法穿越、把参加活动的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护送回家、与路人交朋友等,特别是把小朋友护送回家和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晚餐这两项活动,做起来难度之大绝对超乎同学们的想象。大家略一商议,决定先护送参加交流活动的小朋友安全回家,其它项目见机行事。走出学校,先送哪个孩子回家呢?一问,得知有两个孩子是同村,惊喜;再问另一个孩子,跟她俩的村子是相反的方向,悲催呀。没办法,先送同村的两个孩子吧。
这时已是下午3点,我们小组8人走在送孩子回家的山村柏油马路上,春风拂面,阳光当头,气温24度。我们大步流星地往前赶路,不一会儿就冒汗了,大家纷纷脱下校服红棉袄,继续赶路,有人开始拉在后面,有人开始抱怨。这时我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对落在后面的组长大喊:“加油呀!不要英雄变狗熊呀!”同学们一起喊:“加油呀!”组长看看我们,使劲跑起来。走呀走,大家忍不住问:“你家在哪里?还有多远?”王心丽小朋友指指远处,说:“翻过山头,还有2公里。”“什么?”“啊……”惊叹声、哀嚎声一片。冷静下来,大家开始一溜小跑,跑,跑,跑,终于来到村头的小卖部。孩子们个个热得脸通红,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上。大家纷纷进入小卖部,买来水和饮料解渴,小灰静静地递给我一瓶饮料让我喝,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一下子被山村孩子的淳朴和善良感动了。
村里的路不好走,我们七拐八拐,上上下下,终于来到小丽的家。大门口旁边盖了两间小房,其中一间停着一辆车。看到车,我心中暗喜,同学们的眼睛也亮起来。毕竟还有两个孩子没送到家,而此时已经4点15分,照这个速度,在规定的时间6点完成护送任务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我们还要在6点前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晚餐!大家决定先休息一会,然后商议接下来怎么办。在和主人的聊天中,我们谈好了:8个人分两路,一路由小丽爸爸开车载着我们送小红回家,一路留下帮忙干活赚取晚餐。说实话,刚开始我特别担心遭到拒绝,因为我们有8个人,而且是不请自来,现在又要用人家的车,又要在人家吃晚饭。可是他们答应地特别爽快,真的是特别热情特别善良的一家人。接下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来到小红家,才发现家里是真穷,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亲人“四叔”还瘫在床上。这使我们的心一下沉重起来,告别小红,再送小灰。在路上,我忍不住问起小红的情况:原来小红的父亲在她出生时就死了,妈妈有精神病,也走了,现在与四叔相依为命,她上学,就是沿着我们走过的路每天步行1个多小时到学校去。真是个可怜的孩子!直到现在我一想起这个脸被晒得黑红的小女孩,还是感到特别心疼,我想对她说:“孩子,父母不能选择,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的命运通过努力一定能改变,加油,孩子!”
到达小灰家,小灰家开超市,条件不错,奶奶和妈妈也很热情,拿出食物、水果、饮料招待我们,挽留我们吃晚饭,寒暄、感谢、告辞、返回,5点整。此时,我们只有一项挑战没完成,用劳动换取晚餐。女主人忙着炒菜,孩子们择菜、洗菜、浇花、喂羊、指导小丽和妹妹写作业,忙个不亦乐乎。5点半,饭菜上桌,开吃。5点45分,返回集合地点,胜利完成任务,挑战成功。
6:00整,所有小组按时到位,均顺利完成任务。
在各小组代表分享时,王茗琪刚一开口,就哽咽了:“我只想对我的伙伴们说一句话,我爱你们……我爱你们!我爱你们!”大家一下都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小组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希望有人能给她们劳动的机会,但是接连遭到拒绝,这让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倍受打击。但是孩子们不放弃,依然坚持着,直到来到一户烤蛋糕的人家,也许是孩子们的真诚,也许是孩子眼睛里那盈盈欲出的泪水打动了对方,总之人家同意了,同意让孩子们帮忙做蛋糕、卖蛋糕。哇,这真是太棒了!行动,只要行动,就有可能。
王艺涵同学说:经过一下午的生存挑战,我了解了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学习条件那么简陋,他们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这太不容易了,和山区的孩子相比,我们太幸福了。我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最可口的晚餐,懂得了只要行动,就有无限可能。这次活动真的太有意义了。”
第三站莲花山、蝙蝠峪民风考察之旅
4月3日上午,同学们参加了两项活动。
第一项莲花山徒步穿越。汽车沿山路行驶,路边矗立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莲花路灯,这情景不由使我联想到夜晚,一定是光明普照,莲花绽放的壮观神奇景象。同学们来到山脚下,徒步上行,来到山顶,进入弥陀寺,见到了岁的银杏树王,据传,此树系公元前年莒鲁会盟时鲁隐公所植,是鲁国最大的银杏树,迄今已四世同堂,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被人们尊奉为弥陀寺护法神树。
沿唐山山腰小路蜿蜒南行,同学们又参观了唐山摩崖造像,即“唐山隋唐摩崖石刻”,石刻共有尊罗汉,尊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接近中午,同学们回到了蝙蝠峪村,适逢村里大集。同学们到了集市当中,了解山区集市的特点。山区的集市明显不如平原集市物品丰富,赶集的人也不是很多,但价格实惠。特别吸引人的是马路边一溜并排三位剃头的老伯,正在给人刮脸,一看就是老手艺,这在平原已不多见,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更有意思的是王茗琪组所去蛋糕店老板今天也来赶集,同学们围住他的摊位,索性把他的蛋糕一一买走,老板很是开心,零头怎么也不肯收,为了一块钱和孩子推让不休,蝙蝠峪村民憨厚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可见一斑。
一天半的旅程结束了,同学们收获着不同的收获,幸福着不同的幸福。
ContentsoftheheartPatrickGrigor
Myphonebuzzeddemandinglyuponthebrownwoodbedsidecabinet.ItwasAaron,mymanager,
oneofthebestEnglishspeakersIhavemetinmyjustoverthreeyearsinChinasincewaving
goodbyetomyparentsatEdinburghairport,inScotland.“Meetattheschoolgateat6:50
tomorrowmorning,Paddy”hecasuallysaid.“AnotherearlystartformeIguess”Imoanedtomy
partner,Sienna.Sheignoredme,continuingwithherchores.
手机在一旁的棕色床头柜上响个不停,是我的主管Aaron老师打来的,他是我自3年前在爱丁堡机场挥别父母,来到中国以来见到过的英语最好的人之一。“潘迪,明天早上6:50学校大门口见”,他淡淡地说道。“我想明天又得早起了”,我对旁边正忙于家务的女友依娜咕哝着,可惨遭她的无视。
IdraggedmyselftoWeiGuoYu,ourmiddleschoolinLinzi,intimetoseetired,depressedstudentsstandingallgreyandsulleninthemiddleofourschoolyard,flankedbytwobuses.
WesetoffinthebusandtrundledoutofLinzi.Wefollowedtheroadonandon,asifwewerepullingthesunupfrombelowthehorizonbehindus.Wecontinuedforapproximatelythreehours.Ihadabsolutelynoideawherewewere,norwhereweweregoing,that’soneofthethingsaboutbeingaforeignerinanothercountryyousee,It’slikewearelivinginabubble,onlywithsomepiecesofinformationpenetratingthewallrandomly.Thebuspulledofffromthehighwayandtraveledupanoldroadbeforeenteringasmallcarpark.
我把自己硬生生拽到临淄区外国语实验学校——我们的学校。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百十名睡眼惺忪的学生,眼里满是疲惫和愠色,在他们两侧各停着一辆大巴。我们先后上了车,然后大巴缓缓的驶出了临淄,一路驶去,身后的太阳仿佛被我们从地平线上慢慢地拉起。大巴前后行驶了大约3个小时,我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到了哪里,也不知要去哪里。这就是旅居他国,做“老外”的问题所在,我们就像住在一个大大的气泡里,偶尔会有只言片语的信息刺穿进来(结果我们只是一知半解)。最后大巴车驶下公路,来到了一条小道上,然后开进一个小停车场。
Wepouredfromthebustobegreetedbyastatueofamanunknowntome,butwhomwillneverbeforgottenbymenow.Thisgleaminggoldenstatuewasofamancalled“ZhuYanFu”.Agentlemannowsurelyintohis90’s.Iwaswarmlywel